第121章

  刘庄:“好啊,先施以攻心之计,再给他们雷霆之击,匈奴人怕是要被打蒙了。”
  【匈奴的退却是暂时的,耿恭深知这一点,他也不敢怠慢。金蒲城弹丸之地,无法坚守,他便转战疏勒,驻扎在疏勒城。】
  【没过多久,匈奴军队再次兵临城下。这次耿恭的准备更加充分,疏勒城有坚固的工事,有充足的粮草,还有溪水经过,提供充足的饮用水,足以抵挡匈奴大军围城。但匈奴人也不是傻子,他们没有选择强攻,而是断了城里的水源。】
  耿恭心里咯噔了一下,西域多沙漠,水源本就不足,若是没有水,他们还能支撑几天!
  【这一招打在了汉军的七寸上,疏勒城水源告急,就连马粪中的水都要被榨出来饮用,汉军军心动摇。】
  【耿恭急的都想去求神拜佛了,他记得当年李广利攻打西域的时候也被断了水源,后来幸运的找到一处山泉水才解了危局。但是疏勒城里没有山,更没有山泉,耿恭只能让人打井。】
  【幸运的是,他们很快便打到了水,西域地表水分不多,但地下水系却很丰富。】
  【来而不往非礼也,耿恭命人在城墙上泼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果然傻眼,以为汉军有神明相助,只能退兵。】
  评论区
  “哪里是什么神明,分明是不屈的意志和坚守不退的信念。”
  【此时,西域都护陈睦已经在焉耆和龟兹的合围下,全军覆没,陈睦自己也被杀了。关宠的柳中城也被包围。匈奴人见情势大好,优势在我,再次包围了疏勒城,这次他们只围不攻。】
  【这一招很恶心人,但汉军在西域没有援军,耿恭坐困孤城,只能自己想办法。几个月后,疏勒城中没有了粮草,他们将能吃的东西都吃光了,不少人病饿而死,从最开始的近千人,到最后只剩下了数十人。】
  【这样不屈的意志也深深震撼了匈奴人,他们派出使者招降,耿恭不为所动,直接斩杀了来使。】
  耿恭不屑一笑:哼!
  【此时,中原正在经历统治者的更替,明帝去世,章帝继位。当求援的书信来到洛阳,洛阳皇宫中陷入了一片混乱,群臣议论纷纷。若是去救,这么远的路程,等汉军赶到西域,耿恭和关宠也等不及了。可若是放任不管,就是眼睁睁的看着边关将士牺牲……】
  【这时,司徒鲍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汉帝国从不会冷却英雄的热血,即便明知救援会失败,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将士!】
  评论区
  “这就是大汉的风骨,是汉民族的信念。”
  “大汉帝国从不会放弃为他战斗的将士!”
  “所以大汉的将士也从不会让他效忠的主君失望。”
  “这份信念镌刻在汉民族的骨子里,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
  汉朝的君臣唇角含笑,双目湿润。
  刘邦笑道:“这些小子……”
  刘彻赞道:“不错,这才是我大汉的风骨!”
  刘庄对太子肯定道:“这件事,你做的很好。”
  秦朝的君臣却被此深深震撼了,秦朝奉行法家理念,一切为了利益,以利益维系君臣关系,以利益维持国家统治。
  从理智出发,始皇知道这次救援得不偿失,但从情感出发,无论身处何等绝境,都能等来朝廷的救援——所有将士都会对这个国家与国君誓死效忠,这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底气。
  若是秦朝末年能有这样的一群将士,大秦根本不会亡!
  扶苏也深受教育,如同拨开迷雾看到蓝天,他找到了过去困扰自己的答案:“这才是儒家的理念,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我大秦也要有这样的信念,要得到所有百姓将士的爱戴。”
  【公元75年,酒泉、张掖、敦煌三郡加上鄯善国七千多人赶往西域救援,汉军势如破竹一路向西,西域小国根本不敢撄其锋芒。可是当汉军到达柳中城时,关宠将军已经病死,而耿恭驻守的疏勒城只剩下了二十六个人。】
  【这二十六人同汉军一起返回,一路上被匈奴人围追堵截,再加上长时间的饥饿与伤病,等到玉门之时,只剩下了十三个人。他们衣衫褴褛,形容枯槁,完全没有大汉精锐的样子。玉门将士大为震撼,玉门守将郑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耿恭终于忍不住了,他拜伏在地,叩谢皇帝和太子的仁德,忠诚度也达到了max!
  刘庄走下台阶,亲自扶起耿恭,郑重道:“就算只剩下一个人,也是我大汉的子民,容不得蛮夷欺凌!”
  满朝文武感动莫名,齐呼万岁!
  【为了汉民族的尊严,耿恭与他麾下的将士心怀死志,从未想过投降,也没有期望过还能活着回到故乡。终究,在大汉朝廷与边关将士的不懈努力下,这条回家路看到了尽头。相信那些战死在西域的将士们的英灵,也会跟着这十三位勇士回到家乡……】
  评论区
  “致敬大汉勇士!”
  “致敬大汉勇士!”
  ……
  天幕下的历朝历代也同一时间虔诚的看着天幕,默念道“致敬大汉勇士!”
  【此后整个西域只剩下班超一人维系局面。】
  【章和二年,公元88年,章帝去世,年仅三十三岁。他二十岁登基,继承父亲开创的盛世。他性情仁善,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废除苛法,对待违法犯罪之人同样宽容。他没有原则的宠幸窦家,开启了东汉外戚专权的苗头……】
  汉章帝刘炟沉默的低下了头,他一直以为儒家说的就是对的,一直以为父亲的做法太过苛责,却没想到自己居然犯下如此大的错误。
  他自幼听母亲讲王莽乱政的故事,明白外戚的破坏力,但他总是不想拒绝皇后的请求,以至于留下了如此大的隐患。
  如今,一切都还来得及,朕定要改变这个结局,让父皇母后为朕骄傲!
  【章帝死后,他的儿子,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
  刘庄不忍看下去了:“十岁的小皇帝能懂什么,还不是太后说什么就是什么。”
  马皇后安静的在一旁没有插话,却清楚的记得天幕说的每一句话,“陛下,天幕曾言刘肇自幼聪慧,十四岁便打倒了窦家,您要对这孩子有点信心。”
  刘庄也想起了这件事,可他还是没有信心,“当年昭帝有霍光相助才能平定上官氏与燕王叛乱,刘肇有什么可依仗的,他现在还以为窦氏是他的亲生母亲呢!”
  马皇后也无言以对,这个开局也太惨了!
  第112章 永元之隆
  【窦太后任命哥哥窦宪为侍中,掌握朝廷机密,弟弟窦笃为中郎将,掌管皇帝身边的侍卫,弟弟窦景、窦环任中常侍,负责传达诏令和文书。皇帝身边所有紧要官职都被窦氏掌控,刘肇整个人都笼罩在窦太后的阴影中。】
  评论区
  “中常侍不是宦官吗?”
  “还有什么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
  汉朝的官员们震惊了。
  东方朔:我就是常侍官啊,难道中常侍不是常侍!
  西汉时期,常侍是皇帝近臣,由皇帝亲信担任。
  许嘉(成帝许皇后父亲):这个中常侍突然就不香了。
  东汉初年的中常侍们:到底是谁败坏我们的名声!
  刘庄:“朕更好奇的是后面那句话是谁说出来的!”
  其实刘庄已经有所猜测,中常侍是皇帝近臣心腹,除了皇帝还有谁敢与他们扯上关系。
  可是一个皇帝说出这样的话,岂不是更加无可救药吗!
  汉灵帝洋洋得意的对着张让赵忠道:“后世人也知道朕对卿的信任与宠爱,满朝文武都不及卿的忠心啊。”
  张让赵忠立刻做出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但他们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窦太后将所有权利掌控在自己手中,独断专横,肆意妄为。比如攻打北匈奴之事,朝中大臣多数反对,窦太后却依旧一意孤行,为了给窦宪免罪而毅然出兵,被当时的大臣责骂“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
  评论区
  “窦宪重创北匈奴后,北单于逃命,窦宪重新立单于的弟弟为新单于,北匈奴还是北匈奴,只是名义上归顺大汉,这一战打到最后,打了个寂寞。”
  刘彻:“只是归顺算什么,只有彻底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才能让他们乖乖听话。”
  刘庄冷着脸怒道:“这就是你看中的窦家,为了一个人的性命,置万千将士于不顾!这到底是我大汉的天下,还是窦家的天下?”
  刘炟:“……儿臣知道错了!”不要再骂了!
  【窦太后任人唯亲,窦家的亲信故交都荣等高位,上下勾结,沆瀣一气,为所欲为,“有司莫敢举奏”。】
  【永元三年,十三岁的刘肇加元服,代表着他已经成人,可以亲政了。这对窦家来说自然不是一个好消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窦宪再次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战争,再次取得胜利,他的威望更加高涨,以此对抗皇权的威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