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汉灵帝刘宏终于从西园的迷梦中醒来,他立刻命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镇守京师,令皇甫嵩、卢植、朱儁等人带兵平乱。】
  评论区
  “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终于要出场了。”
  “孙坚、曹操、刘备都是在黄巾之乱中崛起的。”
  曹操想到当年的时光,也不由得露出笑容,那时他年纪尚轻,想法也很简单,他一门心思想做大汉的征西将军,想要用自己的力量挽救大汉朝廷。
  可是……想到近在咫尺的汉帝刘协,他沉沉的叹了一口气。
  大汉……终究已经是过去式了!
  刘备也想起了那段时光,那时他与两位兄弟结识,带着满腔热血报效朝廷,却一次次被现实打脸……
  【皇甫嵩趁机提议解除党锢,以免党人与黄巾军里应外合,汉灵帝应允,第二次党锢之祸后被禁锢的党人终于能够获得解放。】
  评论区
  “皇甫嵩一生勤恳谨慎,据说他曾上奏五百多件事,每次上奏后都要销毁手稿,不给任何人留下把柄。”
  “他不结党,不阿附,不养门客,独善其身,刚直不阿,一心忧国忧民。”
  ……
  【皇甫嵩与卢植各率本部兵马,前往颍川平叛,却被黄巾统帅波才打败,只能退守长社。朝廷军被困城中,城外是数倍于己的黄巾军,朝廷军皆惊恐不已,皇甫嵩却并没有着急。】
  【他发现了波才的营地旁边就是荒草地,恰逢当天狂风不止,皇甫嵩便命人趁夜用火攻波才营帐,黄巾军都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面对这样的局面根本无法应对。正好此时,曹操带兵来援,三路兵马乘胜追击,打败了颍川的黄巾军。】
  【北边攻打冀州的卢植也是连战皆捷,迫使张角退守广宗县,据城死守。卢植包围广宗,建设营垒壕沟,准备攻城器械,马上就要攻下广宗城。】
  【就在这时,刘宏派小黄门左丰前来检查工作,卢植为人正直,不肯向左丰行贿,被左丰记恨,左丰便向刘宏诬告说:广宗很容易攻破,卢植却按兵不动,分明是养寇自重,没有将陛下放在眼里。】
  【刘宏大怒,将卢植免官,押送回京,判为无期徒刑。】
  【刘宏又派董卓接替卢植的职位,但董卓也战败了。】
  评论区
  “黄巾之乱后,皇甫嵩将功劳都推给卢植,卢植才得以官复原职。”
  “董卓掌权后,想要废立皇帝,只有卢植站出来怒斥董卓,后来卢植辞官回乡,被董卓派人追杀,好不容易才逃回涿县,此后再未出仕。”
  “他还是唐太宗认定的配享孔庙的二十二人之一。”
  “文武全才!”
  “可见,汉末并不是没有名臣名将,只是这些人都要看宦官的脸色罢了。”
  “既是名臣,必不可能依附宦官,自然也就没有了出头之日。”
  “这就是一个悖论。”
  ……
  【八月,皇甫嵩平定兖州黄巾军后,被派到冀州,围剿广宗的张角。】
  【就在此时,张角病死,其弟张梁接替兄长的职位继续守城。皇甫嵩见张梁带兵经验不足,便示敌以弱,张梁果然被皇甫嵩迷惑,放松了警惕。皇甫嵩趁夜攻城,黄巾军仓促迎战,最终战败,张梁战死。皇甫嵩将张角“剖棺戳尸,传首京师”!】
  评论区
  “张角的病逝对黄巾军的打击是巨大的,这表明了张角这个大贤良师的身份有水分,黄巾军心中的信仰破灭了。”
  “张角能为其他人施符水救命,却救不了自己的性命。”
  “他死的时间太不凑巧了。”
  第131章 东汉末年
  【就在这一年的十一月,皇甫嵩攻破曲阳,杀死张角的弟弟张宝,并将十万黄巾俘虏做成京观。自此,黄巾主力俱被消灭,黄巾起义以失败告终!】
  评论区
  “都已经被俘虏了,为什么还要杀了他们,十万人能做多少事啊。”
  “不理解那些杀俘虏的人。”
  “皇甫嵩一方面杀了黄巾俘虏,另一方面又为冀州百姓争取到免除一年的赋税,真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件事。”
  “那些被杀的黄巾军也都是冀州人,说不定他们的家人亲朋就享受到了免税的福利。”
  “这是为了震慑吧,震慑其他尚未被平定的黄巾军。”
  “一手大棒,一手萝卜,皇甫嵩把人心拿捏的妙到毫巅!”
  ……
  平行时空的将领都不明白,为何后世之人如此在意俘虏被杀之事,在他们看来,这种事太正常了。
  不以雷霆手段如何能震慑敌人!
  可是这些手段往往会让对方困兽犹斗,誓死不降。
  “皇甫嵩讨伐黄巾军的途中,发现中常侍赵忠的家宅超过了规制,便上奏弹劾,大宦官张让向他索要贿赂,他也没有给。因此被张让赵忠联合起陷害,刘宏听信谗言,贬斥了皇甫嵩。”
  “后来刘宏封董卓为并州牧,要求他将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不肯从命,皇甫嵩直接将此事捅到刘宏面前,与董卓结下仇怨。”
  “董卓掌权后,文武群臣皆伏低做小,他小人得志,得意洋洋的问皇甫嵩:没想到吧,老子如今在你之上了,你怕不怕啊?皇甫嵩则回答道:若是你贤德明理,辅佐朝廷,大汉复兴有望,有什么可害怕的;若是你滥用私刑,以权谋私,只想自己享受,不肯担负责任,那么全天下人都会怕你!”
  “若不是皇甫嵩的儿子与董卓交好,他也得落得张温一个下场。”
  ……
  刘邦:“难得有一位忠君爱国的将军,居然因为宦官的诬陷而被贬斥。”
  刘秀:“这样看来,段颖的所作所为也算情有可原。”
  【张角秘密准备了十多年的起义,仅短短九个月时间便被镇压,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黄巾军面对的敌人十分强大,不只是朝廷军还有各地豪强的武装,最终寡不敌众。】
  评论区
  “很多豪强本来是偏向黄巾军的,他们也想在乱世中分一杯羹,但黄巾军大肆劫掠,杀戮豪强,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信任,最终豪强倒向了朝廷。”
  “他们本就是一群投机分子,谁的赢面大就倒向谁。”
  ……
  【再者,起义之前便被叛徒出卖,原本计划在洛阳的起义也中途夭折,让朝廷没有了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还是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黄巾军缺乏有战略头脑的领袖人物,起义计划也不完备,起义后,各部依旧分散行动,各自为政,最终被官军各个击破。】
  评论区
  “他们没有远大的战略目光,只说要推翻东汉统治,却并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结构。”
  “张角、张梁、张宝等人都只会坚守城池,与朝廷拼消耗,可是他们怎么可能拼得过朝廷。”
  “这种时候就需要请出教员的十六字方针: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黄巾军拥有各地百姓的拥护,只要他们跳出城池,在乡野间游荡,朝廷军根本找不到他们。”
  “这种情况与抗战的时候还挺像的,他们就应该用运动战,灵活机动的调动敌人,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黄巾军没有自己的后勤和基地,都是打到哪里算哪里,不利于长期发展。”
  “黄巾军的组织不够严密,张角的命令也无法传递给所有渠帅,因此黄巾军没有统一指挥,没有统一目标。有的渠帅坚守城池,有的却只是劫掠一番。友方有难,周围的黄巾军并不会相救,也给了朝廷军队各个击破的机会。”
  东汉末年,尚且在积蓄力量的张角将天幕的每句话都记在心里,这些后世之人可比自己高明多了。
  不只是张角,平行时空很多将领都在记录,后世之人言辞简练,提出的观点却振聋发聩,让他们受益匪浅。
  【与之相对的,朝廷军的将领却都是当时的名将,如皇甫嵩、曹操、卢植等人,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超越时代,往往能够以弱胜强,击败黄巾军。】
  评论区
  “突然发现,汉末崛起的诸侯,都是在黄巾起义中出头的。”
  “与这样的一群人为敌,张角也算与有荣焉了。”
  ……
  【黄巾军在官府豪强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了,没有完成推翻东汉王朝的使命,但他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评论区
  “相较于秦末的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黄巾军不再是打着某个统治者的旗号行事,而是提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黄天当立!”
  “他要消灭的是东汉政权,而不仅仅是换个皇帝。”
  “黄巾军誓死不降,勇于牺牲,团结了绝大多数普通百姓,这都是后来的诸侯割据做不到的。”
  “尽管黄巾起义失败了,但在持续二十多年的斗争中,东汉朝廷已经名存实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