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还是卢植闵贡二人一路追赶,才在黄河边找到了皇帝一行。张让等宦官知道死期已到,只能投河自尽。】
  刘秀皱眉沉思:“窦武是因为轻视宦官的力量,被宦官所杀,何进则是因为太过重视宦官,召外将进京,反倒引发了后续的混乱。”
  难道就没有一个明智之人挽救大汉吗!
  【此时,董卓奉命入京,一到洛阳,便见皇宫起火,这是发生了天大的事!他听说皇帝正要回京,便带着文武群臣在北邙山下迎接少帝。】
  评论区
  “宦官除掉了,但是董卓来了!”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混乱的局面要开始了……”
  “董卓年轻时,也是个行侠仗义的好青年,个人武艺超群。”
  “还有人给董卓洗地的!”
  “董卓根本不算名将,也没有多少功绩,只不过当时时局太过糜烂,董卓已经算是出挑的了。”
  “他身为大将面对黄巾军,屡战屡败。”
  “朝廷征召他为少府,但董卓为了保住手中的兵权,不肯就任。”
  “乱世之中,有兵就是草头王,董卓看的很清楚。”
  “即便如此,他依旧被灵帝任命为并州牧,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被封并州牧,董卓依旧不肯交出兵权,也不肯前往封地,就在洛阳附近逗留,想看看京城的局势。”
  “他的野心已经呼之欲出了。”
  董卓:若不是老夫距离洛阳最近,何进哪里能想到召老夫入京!
  【少帝刘辩这几日经历无数巨变,被吓得不轻,见到了董卓的大军后,更是吓得痛哭流涕,语无伦次。而一边的陈留王刘协却能对答如流,镇定自若,董卓便以陈留王比少帝贤能为由,决心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帝。】
  刘宏自嘲道:“朕就说辩轻佻无威仪,不能为人主,最后还是立了刘协吧。”
  “……”一旁的宦官都无语了。
  你要不要看看这是什么情况,重点是刘协登基为帝吗,重点是董卓擅自废立皇帝,大汉名存实亡,你还在这夸耀自己的先见之明……
  不论是刘协还是刘辩都只是权臣手中的傀儡罢了。
  灵帝能自嘲取乐,那些满心忠君爱国的臣子却忧心不已。
  皇甫嵩:“董卓,你是要做霍光、梁冀,还是王莽!”
  卢植:“听闻民间有歌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芒。岂不是正应在此事上!”
  【大将军何进死后,他的手下都被董卓收复,董卓又引诱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掌握了整个洛阳的兵权。】
  评论区
  “三姓家奴吕布的一血!”
  吕布手持宝剑,怒目而视!
  “其实吕布并不是丁原的义子,只是很受丁原器重,《三国演义》里将他们的关系改为义父义子,是为了凸显吕布的忘恩负义与人尽可父。”
  “好一个人尽可父……”
  天幕下的了解吕布的人都发出了嗤笑声,即便丁原不是吕布的义父,也是赏识他的伯乐,吕布为了荣华富贵杀丁原就是不义的。
  吕布则不这么认为:丁原说是赏识我,却只让我做一个主簿,掌管文书,整日埋首于案牍之间。想我吕奉先弓马娴熟,骁勇善战,难道做不得大将!
  分明是忌惮我的能力,不敢用我罢了!
  【入京后的董卓自封司空,权倾朝野。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他决定废少帝,立陈留王为帝。面对董卓的大军,满朝文武除了卢植与袁绍外,无人敢反对。】
  评论区
  “袁绍不同意董卓的提议,董卓就怒了,威胁袁绍说:你觉得我的剑不快吗?袁绍也不甘示弱,反过来讽刺道:难道天下只有你的剑快吗?”
  “居然有人能从董卓手下活命。”
  “面对四世三公的袁家,董卓还是从心的。”
  “袁绍说完这些话就逃出了洛阳,联合各方诸侯反董,留下他叔父袁隗做了大冤种……”
  “袁隗:听我说,谢谢你……”
  “袁隗也不冤枉,他不仅同意废立皇帝,还亲自帮董卓执行。”
  “这就是四世三公的气节……”
  袁隗看着周围同僚讥笑的目光,羞愤欲死。
  汉武帝:“焉能让一个家族显赫至此!”
  “董卓还自比霍光,真是辱霍光了。”
  霍光怒道:“光耻于与尔等为伍!”我废海昏侯刘贺是因为他行事荒唐,你却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利。
  宣帝刘询也赞同道:“董卓分明是王莽第二。”
  【公元189年9月28日,陈留王刘协继位,是为汉献帝,时年九岁,这是东汉王朝最后一位皇帝。】
  刘邦已经死心了:“一个九岁的孩童,能做什么。”
  刘秀:“真正的亡国之君就是桓灵二帝,刘辩、刘协都只是诸侯的傀儡。”他自认为,便是自己处于刘协的位置也不一定能翻转局面。
  评论区
  “刘协的母亲王美人出身名门,深得灵帝宠爱,但何皇后靠贿赂宦官上位,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刘协还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何皇后就给王美人吃堕胎药,王美人侥幸生下刘协,又被何皇后毒杀。”
  “何皇后犯下这么大的罪,王美人又是灵帝最喜欢的美人,但在宦官的力保下,何皇后居然没有受到任何惩罚。”
  “灵帝也真够窝囊的。”
  “怪不得何太后不同意杀宦官,宦官都是她的恩人啊。”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改司空为太尉,兼任前将军,加节,赐斧钺、虎贲,封侯。很快,又自封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其权势如日中天!】
  评论区
  “原来曹操不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
  “这是权臣的常规操作,只是曹操比较出名罢了。”
  曹操:谢谢,操并不想跟董卓并列!
  【在幕僚的建议下,董卓亲近士人,征召名士为官,还不计前嫌,任命反对自己的袁绍、王匡、鲍信等人为太守。】
  评论区
  “荀爽、蔡邕、韩馥、刘岱、孔融、张邈……都是董卓提拔的。”
  “这些后来都变成了反董的诸侯。”
  “他还给遭受党锢之祸的士人平反。”
  “这些手段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罢了,不能因为他曾做过一些好事,就说董卓是个好人。”
  ……
  【当然,任用士人不过是董卓安抚贵族的手段,很快他便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董卓为人残忍,滥用刑罚,抓着一点借口便嗜杀百官,虐待百姓。】
  【他还公然派兵劫掠汉朝诸帝的皇陵,放纵士兵在洛阳劫掠富户,搜刮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评论区
  “有个官吏拜见董卓的时候忘了解佩剑,就被他活活打死。”
  “公然派兵截杀朝廷官吏,都是常事。”
  “若是说话不注意,对他有所冒犯的,立斩不赦。”
  “他还把何太后的母亲杀了,把何苗从坟墓中挖出来肢解。”
  “什么仇什么怨啊!”
  “董卓在宴会上虐杀叛军士兵,参加宴会的大臣都吓得拿不住筷子,只有董卓谈笑自若。”
  “太史望气说有大臣会被诛杀,董卓担心应验在自己身上,就把跟自己不对付的张温活活鞭死。”
  张温:我居然是这样死的!
  “董卓让司隶校尉抓捕: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之人,统统处以死刑,没收全部财产,无数人稀里糊涂丢了性命。”
  “第一个该抓的不就是你董卓吗!”
  “我抓我自己。”
  ……
  汉朝诸位皇帝顾不得其他,却对皇陵很是敏感:天幕你倒是细细说说,董卓劫掠的是谁的皇陵!
  其他朝代的人则看到了更多的信息。
  李世民的爱民之心被深深刺痛了,史书上短短几句话根本说不清董卓的残暴,都说兵匪一家,可是“洛阳之民也太苦了……”
  扶苏也双目发红:“他只会破坏,根本没有想过如何治理这个国家。”
  刘彻早已知道了自己茂陵的遭遇,对此事也有所预料,只能无能狂怒道:“董卓!汉贼!”
  第134章 群雄逐鹿
  其实他们还不必惊慌,因为董卓只是趁着何太后入葬,盗取了汉灵帝的陵寝,其他帝陵尚未来得及发掘。
  【公元190年,董卓入京第二年,地方上的刺史、州牧们以董卓废立皇帝为由,起兵讨伐董卓。董卓为了斩断他们的政治企图,直接毒杀了刘辩。】
  刘辩涕泪连连:“天道易兮我何艰!弃万乘兮退守蕃。逆臣见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秦始皇想起了赵高杀胡亥:“董卓就是汉之赵高!”
  李世民也摇头道:“人神所疾,异代同愤。”
  社会之所以能平稳的运转,就是因为有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董卓以臣杀君,乱了规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