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李斯:“回禀陛下,南征百越之时便可利用屯田解决部分粮食问题。”南征百越打了好几年,全靠咸阳运送粮食,绝大多数粮食都被路上消耗了。
  蒙恬也进谏道:“陛下,北拒匈奴后也可在边境建城屯田,巩固边防。”
  始皇微微颔首:“稍后拿出一个章程,朝议!”
  李斯、蒙恬:“唯!”
  【在实行军屯的同时,曹操也想尽一切办法恢复普通百姓的生产。他招揽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
  【曹操首创户调制,有力的防止了豪强兼并土地,又明确了收税标准,一亩四升,绢二匹,绵二匹。使得崩溃的小农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曹魏集团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
  评论区
  “户调制取代了汉朝的算赋和口赋,直到两百八十年后,北魏改革均田制,才取代了曹操的户调制。”
  “户调是有定额的,除了田租和户调外,不得收取其他租税。”
  “当时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政府,百姓四处流浪,土地大片抛荒,根本无法进行准确的人口和土地调查,相较之下,以户为单位比较好计算。”
  ……
  秦朝扶苏正在协助李斯萧何改良赋役制度,他们原本是参照张居正改革之法,一步到位。但时移世易,计划的过程中才发现一个大问题——秦朝哪来那么多金银货币!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白银流通极其广泛,才能实行一条鞭法,明朝之前却都是以铜钱为主,辅以金银。
  他们意识到,不可能一步到位,便开始研究汉朝的赋役之法,如今有了曹操的户调,还有天幕提到的均田制,他们终于看到了曙光。
  汉武帝:“桑卿,你来说说,这户调有何利弊?”
  桑弘羊:“我大汉也有临时征发的‘调’,也可以用布帛折算算赋,曹操的制度是在大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且我大汉以人丁为计税标准,能更好的掌控每一个臣民。不过,天幕曾说董卓发行小钱,扰乱了货币制度,怕是百姓更加相信实物的价值,不愿用货币了。”
  汉朝的‘调’有各种名目,比如“调盐铁”、“调租米”、“调马”……这些都是正规的农税、算赋、口赋之外的附加税收,简直就是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剥削百姓的工具!
  桑弘羊没说的是,以布帛为税赋,小农便不必将自己辛苦织好的布拿到市面上售卖,再用钱币交税的麻烦。还能避免商人牟取暴利,剥削小农,自然也能促进民间纺织业的发展。
  第176章 三分天下
  【曹操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一扫东汉以来的奢靡之风。高官显贵不敢再铺张浪费,官员不敢再奢侈攀比,甚至还出现了有人特意穿着破旧衣服取悦曹操的怪事,让曹操不得不下令纠正这一不正之风。就连曹操去世前留下的遗嘱也说要薄葬,不得在墓葬中陪葬金玉珍宝,陵寝之上不封不树,可谓将节俭贯彻到底。】
  评论区
  “曹操不是有七十二疑冢吗?”
  “据传,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遵照他的遗愿,设置了七十二个疑冢,以防盗墓贼。”
  “曹操还设置了摸金校尉,专门盗掘古墓中的财宝,充为军用,他也怕别人把他的墓穴当成藏宝库吧,就像茂陵一样。”
  一句话创了两个人。
  曹操:……
  刘彻:……
  曹营中人无不义愤填膺,连声反驳:天幕之言不实!
  陈群:“主公雄踞中原,地大物博,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并不缺军需之物。”
  曹操却怒极反笑:“几个小儿实力不济,也只能用这种小手段了污蔑孤了!”
  陈琳突然想起自己曾经的檄文,神色惊异,不会是从我这里传出来的吧!
  “楼上的,你们也说是据传了。”
  “摸金校尉的说法是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三国志》和其他正史都没有采用这样的说法,直到《三国演义》才加上了这样的说辞。”
  罗贯中:某写的是小说!小说!!!
  “以曹操的节俭朴素,再加上他打压豪强扶持小农,实行军屯的种种举措便能看出,他不可能缺军费。”
  “安阳的曹操墓已经被发现了,里面有很多石圭、石壁、铠甲、石画、陶器等物,这些都能证明他的身份。”
  曹操瞪大了眼睛:孤的陵寝!你们这些后人是不是对先人的陵墓太不尊重了!!!
  “高陵所在一直都是历史上的谜团,无数盗墓贼想要寻找高陵都没有找到,直到前几年,一个村民在菜地里浇水的时候,发现地面有一个一米大的洞,后来考古学家才确定了这就是曹操的高陵。”
  曹操终于放下了一半的心——原来不是特意挖掘的。
  也不知孤的陵寝还完好吗?
  曹操再次叮嘱儿子:“子桓,孤百年后定要薄葬,多在陪葬中加一些壁画、书籍、简牍,将孤这一生的经历都记录下来。”
  曹丕:“臣谨遵命!”
  “曹操墓中几乎没有贵重的金玉之器,也没有金玉缕衣。他的陪葬品都是日常所用之物,当时非常流行彩陶陪葬,他的墓中也只有没有颜色的素陶。”
  “曹操墓有力地证明了曹操确实是薄葬,他是一个十分节俭,体恤民生的统治者。打破了曹操在各种文学戏曲中的形象,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曹操不知该高兴还是难过,只能自嘲道:“若不是孤的陵寝,孤便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了。”
  刘彻:“不曾想,陵寝还有这样的作用。”
  朕也要将未央宫的藏书都带下去一份,还有《史记》,也得带上……
  始皇:先秦的典籍多准备几份,都放在主墓之外,希望后人看到那些典籍后,不要再来打扰朕的安宁……
  “对曹操的污名化始于东汉末年,完全污名化则在南宋,再加上《三国演义》巨大的影响力,曹操就变成了一个残忍、奸诈、冷酷无情的奸贼。”
  “其实,曹操不见得比刘备孙权更加奸诈,只不过曹操敢作敢当,豪迈磊落,放荡不羁,不拘小节,才会传出这么多谣言。”
  “后世的戏曲中关于曹操的戏份都是骂他的,什么《逼宫》、《战宛城》,凡是他做的好事都没有被编成戏。”
  “一方面,当时的文人们推崇程朱理学后,便将曹操树立为反面教材。另一方面,百姓们生活困苦,他们需要一份发泄的渠道,还有什么比奸臣最终被打倒更解气的呢!”
  “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痛骂曹操:“曹操自是贼……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
  曹操:“程朱理学是吗,孤倒要看看,后世的儒学变成了什么鬼样……”
  刘备也很是羞恼:吾如何行事何需后人言说,吾想做的是先祖刘秀,可不是为了许都那个小朝廷!
  后人将他捧的这么高,难怪会被反噬。
  “生活在南宋、元、明、清的百姓不一定比曹操治下的安稳。”
  “《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就很好,说他是三国君主中最有能力的: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
  同为被儒家贬低之人,秦始皇、汉武帝都穿越时空与曹操共情了……
  他们的治下定要发扬百家学说,百花齐放,不能给任何学说一家独大的机会!
  刘渊:“大丈夫当为汉高、魏武,呼韩邪何足效哉!”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苏洵:“项籍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玄德有取天下之量,而无取天下之才。”
  王安石:“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辛弃疾:“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元好问:“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当然,要说我们对曹操的第一印象还得是他的诗歌。曹操的文学成就极高,他写的诗歌集中反映了汉末百姓的苦难生活与自己的政治抱负——其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开建安文学之风!】
  【《度关山》中曹操以人为本,提倡节俭,立君牧民,爱民守法!描述了一个赏罚分明、各司其职的法治国家。《对酒歌》中曹操描绘了自己幻想中的理想世界,民无争讼,家有存粮,粮谷满仓,路不拾遗的太平图景!】
  【《苦寒行》中,曹操站在普通将士的立场,替他们表达思乡之情。《短歌行》则是曹操招揽贤才,立志于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