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他制定“北抗曹操,南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为蜀汉争取了一席之地。他协助刘备占领荆州,夺取益州,拿下汉中,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为蜀汉基业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又在夷陵之败后托孤于他。诸葛亮勤勉谨慎,赏罚严明,事必躬亲,他继承了刘备光复汉室的遗志,并矢志践行,至死不渝。也因此成为备受后人推崇的“贤相”,是中华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天幕对诸葛亮不遗余力的推崇,让平行时空的观众震惊不已,尤其是三国之前的时空,他们对诸葛亮的兴趣大增!
始皇在心中默念着“相父”二字,这两个字让他想起了一个故人,想起他曾经战战兢兢,不能做主的少年时光。
刘彻也对此不屑一顾,“朕看他能做到霍光的程度就不错了,若是刘禅昏庸无能,说不定又是一个曹操!”
刘备却不会怀疑自己的眼光,就像他与诸葛亮一番畅谈后,便将军事托付给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一样。
他们不仅是君臣,也是知己,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他们之间的信任是局外人所不懂的。
……
【有人对诸葛亮的印象来源于戏曲《空城计》《草船借箭》《卧龙吊孝》,有的人来源于《三国演义》,还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
【我们便以高中必修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为引,走进诸葛孔明——】
评论区
“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比《三国演义》中那个呼风唤雨的卧龙先生更加强大!”
“他可是一人身兼文庙武庙两重祭祀的人。”
“刘备可是所有人羡慕的对象,古代的皇帝都想让自己的臣子成为诸葛亮。”
“……”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践行先主与蜀汉群臣的理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在出征之前,他特意写下《出师表》,上奏刘禅。针对当时的局势,劝勉刘禅继承先主遗志,开张圣听,赏罚分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天幕出现了《出师表》全文,刘备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段便热泪盈眶,不能自己。
评论区
“当年背的很多文章都忘记了,但《出师表》的一些词句却会时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
“浅显易懂,又深刻难忘。”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虽是劝谏,却又没有说教的枯燥乏味感。”
……
【表是古代臣子进奏帝王的奏疏,用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意见或建议。《出师表》中没有开宗明义,点名主旨,而是以当时刻不容缓的政治形势开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一语振聋发聩,以刘备壮志未酬之痛,告诫刘禅要继承父亲遗志。】
【中原逐鹿,尚不知鹿死谁手,蜀汉却因为接连损失刘关张三位灵魂人物,动摇了自身的根基。益州不比中原,这里地广人稀,物产贫瘠,如果不举全国之力,上下一心,救亡图存,国破身亡的惨剧就在不远……】
【如此危急存亡之刻,却也蕴含着转危为安的机会,“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这些忠义之士多是为了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对蜀汉忠心耿耿,这就是蜀汉最大的依仗!】
【正如《隆中对》之言,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人才是蜀汉最重要的资源!以此告诫刘禅“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
评论区
“此文至忠至爱。”
“将广开言路与国家存亡联系在一起,与忠于先帝联系在一起,刘禅再愚钝也会有所触动的。”
……
刘禅拉着相父的衣袖,“相父,朕真的很愚钝吗?”
诸葛亮目光深沉,勉强一笑道:“陛下能自省己身,已经强过很多人了。”
诸葛亮心中不好的预感越来越强烈,后人对古人爱憎分明,从不讳言。面对天下三分,他们也分为三派,分别支持三方势力。
他们赞叹于曹操的雄才伟略,也会批判他多疑狡诈。他们称赞孙权继承父祖基业,却也不讳言他六征合肥的失败……
诸葛亮很感念后人对他的推崇,但却也不得不为他们对刘禅的态度而深思。
定是刘禅做的差强人意,才会得到后人有志一同的批判……
【诸葛亮念及自己即将出征,远离朝政,便又为刘禅举荐了几位人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这都是先帝选拔后留给后主的,希望在他北伐之时,后主能信任这些人才,赏功罚过,安稳后方!】
评论区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刘备多次痛骂汉灵帝汉桓帝,就是因为他们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刘备毫不讳言的批判桓灵二帝,让我对他好感倍增。”
“他没有因为打着汉室的旗帜,便隐没汉朝皇帝的过错,这难道不是一种真实吗。”
“《出师表》堪称刘禅的人才储备名单,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按着《出师表》中罗列的人才一一委以重任。”
“可惜的是,几十年后,这些人都死了,刘禅还能用谁呢?”
刘禅一想到几十年后,自己将会无人可用,便手心冒汗,他再次请求道:“相父,除了这些人,还有吗?”
诸葛亮:……
第184章 三分天下
刘备被评论区的言辞气得不轻,他请出家法,将刘禅按在地上,狠狠的抽了两鞭子,才消了自己的满腔怒火!
“阿斗,阿斗!你这皇帝当得还真是舒坦,既然什么都不做,何必占着这个位置不动弹!”
后人的评价让他想起了桓灵二帝,难道阿斗也如桓灵一般昏聩无能!
刘禅被愤怒的老父亲吓哭了,他对皇位还真没有多少执念,正因为没有执念,也没有任何的雄心壮志。
反正丞相说的都是对的,按着丞相说的做就是了……
【文章第二部分,以诸葛亮的生平起笔,“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若是没有先帝的礼遇,“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诸葛亮说不定还在南阳隐居,如何会由一介躬耕隐士一跃成为三军统帅呢!】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夷陵之战后,白帝城托孤,在蜀汉危亡之际,诸葛亮接手了混乱的政局。正是这样的知遇之恩,任人唯贤,君臣不疑,让诸葛亮甘愿为“先帝驱驰”。】
【这是先主对他的殊遇,也是他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二十一年,创业之艰,唯望后主不忘先人,奋发图强,带领蜀汉众人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
评论区
“诸葛亮再次表明他对蜀汉忠心耿耿,一如既往,等他领兵出征后,希望刘禅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坏了大局。”
刘备顺势又踹了刘禅一脚,他面色极其难看,定是这小子时常听信小人谗言,被人蛊惑,才会有孔明先生的这份忧心。
【追忆托孤之事,是为了统一思想,表明自己北定中原的决心。思想统一后,还要有北伐的物质条件。】
【而此时,蜀汉内部的情况怎么样呢?】
【在刘备死后不到一个月,益州豪强雍闿便联合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夷族头领孟获一起掀起叛乱。他们杀害忠诚于蜀汉的地方官吏,与东吴暗通款曲,正式与蜀汉决裂。】
【但因为夷陵之败,刘备之死而政权动荡的蜀汉尚没有余力对他们进行征讨。诸葛亮派人安抚雍闿,却没有任何成效。】
评论区
“诸葛亮送信给雍闿,希望能和平解决争端,但雍闿却断然拒绝:我只知道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今天下三分,我不知道哪一家是正统,也不知道该听谁的话。”
“还有孟获哄骗各个夷族首领,说蜀汉要征收很多天价物资,夷族首领们相信了他的鬼话,顿时对蜀汉政权心生不满。”
刘备:“狼子野心!雍闿是吗,子龙,先将其控制起来,随后按律审理。”
赵云领命:“喏!”
这些地方豪强,没有哪一家是干净的。
至于孟获,他在夷人中威望极高,不能擅起争端,还是要以安抚为主。
等他从汉中荆州腾出手来,南中三郡自不在话下!
【面对曹魏大军压境,东吴兵临荆州,南方三郡叛乱的危急局面。诸葛亮临危不乱,定下“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外交方针,遣邓芝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好,重建联盟,解除了荆州的威胁,南中的叛军也就成了一支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