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两军对峙长达百日,诸葛亮多次派兵挑战,司马懿始终坚守不出。诸葛亮甚至送给司马懿一身女人的衣服,想以此激怒司马懿,司马懿依旧不为所动……】
  评论区
  “太能苟了!”
  “不愧是用寿命熬死所有对手的司马仲达,心态就是好!”
  【诸葛亮为何这般急于决战——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
  【司马懿也探查到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多,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多久,便打定主意,不肯出战。】
  【这年的八月,诸葛亮果然病倒了,病来如山倒,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他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开始安排自己死后的部署。】
  【他命杨仪、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魏延自认自己是诸葛亮之下第一人,却没想到得了个断后的任务,他对此极为不忿,与杨仪火拼,烧毁栈道,最后魏延不敌,军士离心,被马岱斩杀。】
  评论区
  “魏延功勋卓著,屡建奇功,刘备曾越过张飞立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汉中。在五次北伐中,他也战功赫赫,但他过于自负,一直认为自己的计谋是对的,时常感叹在诸葛亮麾下不得所用。”
  “他虽然勇猛过人,却性格高傲,性情恶劣,同僚都避其锋芒,只有长史杨仪与他势同水火,若不是诸葛亮和费祎的调节,他们早就是生死之敌了。”
  “杨仪和魏延都上奏说对方谋反,要刘禅给个说法,刘禅拿不定主意,就去问董允蒋琬,董允蒋琬都支持杨仪,魏延死后,三族被灭。”
  “这两个人为了一己之私,枉顾国事,将三军将士弃之不顾,魏延固然有错,杨仪也不顾大局,擅杀大将。”
  ……
  诸葛亮叹了口气:“蜀汉人才本来就青黄不接,还给魏延安了个谋逆的罪名,真是自毁长城。”
  刘备却道:“先生一去,无人能够节制魏延,若是按着魏延的打法,太过冒险,蜀汉说不定亡得更快。”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
  【按照诸葛亮的遗嘱,杨仪、姜维秘不发丧,整顿兵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见蜀汉退兵,认为诸葛亮已经去世,便率军追击,姜维整军而战,军容严整,不容侵犯。司马懿以为这又是诸葛亮的一个圈套,顿时被吓住,飞马退走,再也不敢进攻。因此,蜀军从容退走。】
  【这件事被当地百姓口耳相传,成为后世知名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的典故。】
  评论区
  “司马懿一直都以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不如自己,但当他看到蜀军留下的营寨后,才真心叹服: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被诸葛亮诱入陷阱,损兵折将,后退六十里,再次面对诸葛亮,司马懿有些ptsd了。”
  “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若是诸葛亮能多活二十年,与司马懿一样长寿,蜀军定能击败魏军,夺取关中。”
  ……
  【回到成都后,后主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后世以“武侯”尊称。诸葛亮被葬在定军山,他留下遗嘱,依山修陵,墓穴仅能容纳棺木,穿着日常衣物,不设陪葬,只种植了800棵桑树。】
  【这里是他奋战了八年的汉中,从这里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便是他曾经隐居的隆中,自二十七年前,离开隆中,他便再未回过那里……】
  评论区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是历史上最遗憾的事之一。”
  “直到现在,武侯墓前还有汉代的柏树二十二株,桂树两株守护着诸葛亮,将近两千年。”
  【诸葛亮在人生的最后七年,连续发起五次北伐战争,他想要为蜀汉寻求一条出路,但除了第一次获得三郡又很快丢掉之外,其余四次都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
  【几百年后,大唐的诗仙李白发出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来诸葛亮对此深有体会。】
  【五次北伐,诸葛亮功败垂成,但他不懈抗争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内核,激励着我们不畏艰险不断前进!】
  评论区
  “有人说是诸葛亮北伐拖垮了蜀汉。”
  “事实上,诸葛亮五次北伐中,兵力损失都是很小的,诸葛亮总是有完全把握才会出兵。”
  “损失最大的还是粮食和物资,还有可能因为多次失败,影响当地百姓对政府的向心力。”
  “但民众对诸葛亮的崇拜可一点都没有减弱。”
  “北伐会给蜀汉带来一些经济负担,但要说拖垮了蜀汉,这是不可能的,蜀汉灭亡,是因为后继无人……”
  刘备看着诸葛亮,为他的苦心孤诣而感动,他深深施了一礼:“备多谢先生!”
  这一礼不只是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稳定蜀汉的功绩,更是为了后世对诸葛亮,对自己功业的肯定!
  诸葛亮:“杀身以安国,蒙诛以显君,是诸葛氏的祖训。”
  他的祖辈诸葛丰刚直耿介,身为司隶校尉监察百官,只因为揭发了元帝宠臣的不法行为,便被元帝罢免官职,险些身遭不测,此后便留下了这句诸葛氏祖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个诺言!
  【五次北伐功败垂成,因此被《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后世历代兵家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极其推崇,唐太宗在与卫国公李靖的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能与他的八阵图,给与了很高的评价。】
  李世民:“史官哪里懂用兵之道,他们不过是记录时事罢了。”
  他要督促自己将军们编撰兵书,将曾经的隋末大战记录下来,以免后世误解。
  始皇:“蜀军北进不能成功,是由蜀魏的国力对比所决定的。”
  若是回到孝公改革之前,便是白起在世也打不赢韩赵魏啊。
  霍去病:“诸葛亮的军队训练良好,纪律严明,作战讲究阵法,指挥若定,这样都不算有军事才能,什么样的人才算!”
  刘彻想起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自己大将军和冠军侯做的传,越发觉得史书中有太多史官的个人偏好,不可尽信。
  卫青赞同外甥的话:“面对国力数倍于己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溃若摧,合战如虎’,在历代兵家中也是第一流的。”
  刘彻眼红了,“这样的文武全才为何不在本朝啊!”
  ……
  【诸葛亮的治军之道也被历代推崇,他编写的《将苑》一书,是后世将帅的必读书目。《将苑》中要求将帅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标准,以信为本,赏罚分明,“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这些理念放到我们现代依旧不过时。】
  【自唐朝后,诸葛亮被评为武庙十哲之一,与张良、韩信、白起、孙武等历代兵家同等地位。】
  秦汉之人便是不知道诸葛亮,还能不知道孙武、白起!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北伐之余,诸葛亮也没有忽略对蜀汉的治理。】
  【陈寿评价诸葛亮治国之才堪与管仲、萧何比肩,他担任丞相期间“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只要有功的人,即便是他的仇人也能得到封赏,犯罪之人,即便是他的亲人也不会姑息。伏法认罪的人,只要认错态度好,就能得到赦免。若是巧言令色,想要掩盖自己的罪行,则会加重处罚。“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因此,蜀汉治下无论官员百姓都极其敬仰诸葛亮。】
  第188章 三分天下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带头实行廉政,并将廉政建设当做蜀汉的政治法律来抓。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洁奉公的政治氛围,蜀汉官员纷纷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清廉,勤俭节约,清正廉洁,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评论区
  “蜀汉的官吏都很清廉,这不是某几个官吏的道德高尚,而是制度律法带来的成果。”
  “诸葛亮死后他的家中家无余财,妻儿仅靠少许田地生活。”
  “费祎家无余财,儿子布衣素食,不乘马车,与普通百姓一样。”
  “董允两袖清风,淡泊名利。”
  “姜维位居大将军却家无余财。”
  “这是历史上最清廉的时代!”
  朱元璋实名羡慕了,咱怎么就遇不到这样的大臣啊!
  朱标看出老父亲的想法,便提议道:“父皇可以加封诸葛武侯,为群臣表率。”
  朱元璋瞥了太子一眼,心想:得了吧,满朝文武就找不出一个不贪财之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