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诸葛亮主持制定的《蜀科》,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法律。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根源在于“法”,他多次强调律法的重要性,立法公开、执法公平,只有树立律法的尊严,才能改变刘璋治下律令废弛,君臣无道,地方派系坐大的现状。只有威之于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
  评论区
  “刘璋喜欢用小恩小惠笼络臣民,律法形同虚设,他的治下是很混乱的,当地旧贵族豪强也只想着称霸西南,做土皇帝。直到刘备强势入蜀,打破了他们的美梦。”
  始皇眼前一亮:“此人重视律法。”
  扶苏重点记下一笔:“以法治国,提倡廉洁,还能以身作则,得到上下爱戴,想来受其恩惠的庶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诸葛亮重视民生,在汉中修士劝农时期,诸葛亮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教化百姓。他修建的古堰保存至今的还有七十多处,他修建的“山河堰”至今都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除此之外,还有多个蓄水水库,一直沿用至今。】
  【诸葛亮执政期间,大力推行郡县制,将地方豪强迁往成都,笼络当地各民族首领,缓和民族矛盾,深受夷汉百姓爱戴!】
  评论区
  “马超,姜维都是少数民族,诸葛亮重用他们来笼络羌、氐两族与蜀汉的关系。”
  “三国时期,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是最好的,政治清明,经济发达,人民安定。”
  “武侯治蜀,黔首以其诚而守其法。化干戈为玉帛,孔子折冲齐鲁。反内犯为罗拜,子仪心服回纥。王阳明诚格蛮苗,华盛顿德感民众。是诚也,大之垂举后世,小之造福一身!”
  ……
  【苏轼称赞诸葛亮是三代以下第一人:“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这话说的诸葛亮都不好意思听,后世的文人也太会夸了……
  刘备特意让人将这些话抄录下来,他准备将诸葛亮打造成蜀汉的门面,吸引天下人才!
  于是,曹操不得多写几篇诗文,以应付蜀汉的舆论攻势,东吴则完全摆烂,不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与人较真。
  ——当然这是后话了。
  【当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到蜀汉,蜀国上下都在为诸葛亮而恸哭,后主刘禅在成都素服发哀3天。无数吏民上奏想要为他们爱戴的诸葛丞相立庙祭祀,但刘禅没有同意。】
  评论区
  “刘禅为什么不给诸葛亮修庙,他是不是对诸葛亮‘大权独揽’敢怒不敢言?”
  “楼上的是看了网上的洗脑包吧,刘禅对诸葛亮可是当父亲看待的,诸葛亮死后,刘禅依旧对他的教导听之信之,按着诸葛亮生前的安排任免官吏。”
  “当时有个书呆子李邈曾经讽刺诸葛亮斩杀马谡之事,被赶回了成都。诸葛亮死后,他又开始找存在感,发牢骚说诸葛亮就是汉之吕禄、霍禹,认为他有谋朝篡位之心,他去世是应该举国欢庆的事。结果,后主刘禅根本不听他的谬论,直接下令杀了李邈。”
  “李邈时常发出一些奇谈怪论,若不是诸葛亮宽宏大量,他早就被人处理了,现在诸葛亮死了,还有谁会保护他?”
  “刘禅对诸葛亮是真爱啊!”
  “刘禅虽不是明君,但也没那么昏庸,他知道谁对他好。”
  刘禅眼巴巴的看着诸葛亮:“相父!”不知道相父会不会因为立庙之事怪罪自己。
  诸葛亮看出了他的不安,安抚道:“自古只有天子才能立庙,从未给臣子立庙的先例,百姓不懂这些,陛下没有做错。”
  【“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蔡邕在《独断》中解释道:“宗庙之制,古者为人君之居”。】
  【从先秦到秦汉,庙一般特指东庙、神庙、宗庙、太庙,是“人君之居”,是帝王祭祀先祖的地方。只有帝王才能为祖先立庙,大臣无论功绩多么显赫都只能在帝王宗庙享受配祭,不能单独立庙。】
  刘彻来了兴趣,“为臣子立庙?仲卿,你觉得他们能成功吗?”
  卫青:“时移世易,臣不知蜀汉境况,也不知后主性情,不过想来会有很多人以礼制为由反对吧。”
  【诸葛亮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得到了百姓的真心爱戴,每逢节日便会有百姓在街旁祭祀诸葛亮,这种民间祭祀的活动越来越多,屡禁不止。】
  【为了维护当时的礼制,以向宠为首的群臣上书后主刘禅,要求朝廷为诸葛亮修庙祭祀。“以表武侯功德,而千秋祭祀”,上慰英灵,下安百姓,以此维护礼秩,巩固政权。】
  霍去病噗嗤一笑:“舅舅,看来你猜错了,不只是百姓爱戴诸葛,就连满朝文武也一样敬仰其为人。”
  卫青震惊道:“真是难以想象!”
  便是萧何、张良那样的开国功臣也不可能得到群臣的爱戴,更没有几个百姓能记得他们。
  【此时,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年,但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不减反增。又恰逢魏军大军压境,蜀汉上下畏之如虎,他们更加怀念诸葛亮北伐中原时的豪迈气魄,急需一个精神支柱。】
  【因此,后主刘禅下诏,破格为诸葛亮立庙,这是第一座官方武侯祠。此后,因祭祀诸葛亮的人极多,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清明庙会,千百年来,从未断绝!】
  评论区
  “一个封建社会的政治家,生前死后却得到了各族人民真心的爱戴和怀念,这太少见了。”
  “因为他以身许国,毫无利己之心。”
  ……
  诸葛亮满心感动,双眼都有些模糊,那些淳朴的人民,他们是最记恩的:“亮何德何能啊!”
  平行时空的观众也被震撼了,无数王侯将相扪心自问,他们能得到如此爱戴吗?
  不能,因为他们做不到如诸葛亮一般,一心为民!
  始皇感慨:“这才是永世不灭的功绩,只要百姓还记得他,他便永远不会消逝!”
  管仲萧何也不得不感慨,“吾不及也!”
  【诸葛亮去世多年后,东晋桓温征蜀,遇到一个曾跟随诸葛亮北伐的百岁老者。桓温问他,如今世上何人能够与诸葛武侯相比。老者说:“诸葛亮死前,并没有什么神异,在他死后,无人能与他相比!”】
  评论区
  “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在当时就影响了很多人,蜀汉大臣黄权投降魏国,但他每次提及诸葛亮都要正襟危坐,以示尊重。”
  “黄权是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断了后路不得已才投降曹魏的,他从不避讳这一点,直接对曹丕说,刘备对我有恩,我不能投降孙权,又回不去益州,不得已才投靠你。”
  “刘备也没有怪过黄权,黄权的儿子黄崇得到重用,官至尚书郎,在蜀汉即将灭亡的时候,战死绵阳!”
  【从晋代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为诸葛亮追封,晋朝桓温封诸葛亮为武兴王,明太祖设立“帝王庙”选择三十七个名臣从祀,其中就有诸葛亮。清朝雍正皇帝更是以诸葛亮从祀孔庙。】
  诸葛亮:我怎么不知道我还是儒家子弟……
  他崇拜管仲乐毅,不治经典,看不上腐儒,日常研究的是兵法谋略,治国之道。他的治国理念也偏向以法治国,怎么就从祀孔庙了!
  就连朱熹都说:诸葛亮有儒者气象。但并不是儒家子弟。
  明清儒家:不听不听!凡是备受推崇的人物都得是我儒家的。
  这时,天幕上出现一个视频,是成都武侯祠的宣传片。
  【这里是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
  【武侯祠外挂着的牌匾是“汉昭烈庙”,穿过大门,我们能看到昭烈庙,武侯祠,三义庙,惠陵等三国风物。】
  平行时空的观众们看着天幕上人流如织的汉昭烈庙,无不震撼莫名!
  画面中央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祠庙,画面四周却能看到高楼耸立,车流不息。来往武侯祠的游客都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脸颊饱满,神采奕奕,一看就是在衣食富足的环境中长大的。
  若说这都是贵族,那人数也太多了,可若是普通百姓……
  他们不敢想象,要怎样的盛世,才能让这么多普通百姓吃上饱饭!
  刘备的关注点与其他人不太一样,因为这是他的陵墓啊,居然有这么多人游览他的陵寝,该说是一种荣幸吗?
  他苦中作乐道:“吾在九泉之下定然不会寂寞了。”
  麾下群臣也不知该做什么表情,因为他们在天幕的画面上看到了“文臣武将廊”,他们都在上面……
  第189章 三分天下
  【历朝历代祭祀武侯之人,也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其中有一座唐碑最负盛名,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武元衡祭拜武侯祠时镌刻的,后世称为“三绝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