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果然,这个儿子还是不要了,我还年轻,还来得及再生一个,好生教导。
【可惜,曹爽的想法太过天真,司马懿不会容忍一个曾经的权臣,一个曹魏宗室的代表依旧活着。回到洛阳后,曹爽立刻被司马懿软禁在府,随后曹爽及其党羽都被司马懿诛灭三族。】
曹真双目赤红:我居然绝嗣了!
其他人想的是:司马懿居然真的将誓言当做放屁,有这样的一个‘表率’,以后谁还敢相信他人。
刘备:“曹魏与将来的晋朝,怕是都要受其反噬。”
【为何司马懿空口白牙发了一个誓言,曹爽就相信了?因为洛水之誓是有典故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围攻洛阳,却久攻不下,当时洛阳的守将是朱鲔,而朱鲔是刘秀兄长刘演之死的罪魁祸首。他无路可逃,却又害怕刘秀的报复,不敢投降。刘秀为了减少伤亡,尽快结束战斗,以洛水为誓,对过去的事既往不咎。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遵守诺言,不仅没有追究朱鲔的杀兄之仇,还给了他高官厚禄。】
【古时候,人们相信冥冥之中有神灵庇佑,又有光武帝的先例,曹爽自然不会怀疑司马懿的誓言。没想到,司马懿没有刘秀的胸怀,也没有刘秀的实力,他不在乎自己三朝老臣积攒下的名望,更不敢放任自己的政敌好好活着。】
刘秀看着阶下的朱鲔,忙解释道:“朕可不会做这样的事,卿定要相信朕。”
朱鲔也表态:“陛下胸怀四海,当然不会与臣一个小人计较。而且,天幕以臣为例,正是为了说明誓言的重要性,臣不会误会陛下的。”
刘庄幽幽的叹道:“可惜,后人再也不会相信洛水之誓了……”
洛水:……
第193章 三家归晋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何能得到如此多的朝臣的支持,这就要从司马懿的生平说起了。】
【司马懿,字仲达,出身河内司马氏。司马这个姓氏来自于商朝的夏官,到了周朝夏官改为司马,世袭司马官职的家族便以“司马”为姓。】
【项羽的属下司马卬是司马懿的先祖,他追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这便是河内司马氏的由来。】
【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是汉安帝的征西将军,他的父祖也都是一地太守。他自幼聪明有谋略,博学多识,胸怀韬略,伏膺儒教,与他的七个兄弟并称“司马八达”,名扬天下。】
邓绥想起来了:“就是那个因为私人恩怨,不肯出兵救援,获罪下狱的司马钧!”
蔡伦:“回陛下,正是他,他已经在狱中自杀了。”
曹操神色复杂,司马八达都是有才之士,可惜,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只能杀了!
评论区
“晋朝建立后,司马懿兄弟之子都被封王,他们就是后来八王之乱的发动着,参与者,和终结者。”
“司马孚不一样,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参与司马氏篡魏,到死都以魏臣自居。”
“司马朗也不一样,他任兖州刺史的时候,勤俭节约,以身作则,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事。建安二十二年,魏国南征的时候,军中流行瘟疫,司马朗亲自视察送药,感染瘟疫去世,年仅四十七岁。”
……
曹操:或许可以给司马朗司马孚留下一条血脉,以示孤的恩德。
【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的做法,让当时的很多士人无法认同,纷纷以侍奉曹操为失节,司马懿也因此多次拒绝曹操的征辟。】
评论区
“司马懿装病的功夫可是一流的。”
“司马懿是看不上曹操是宦官之后才不肯出仕的吧。”
曹操冷笑一声:“呵呵,你看不上孤,最终还不是成了孤。”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司马懿才入仕曹魏,时年29岁。】
司马懿:不想当官就要被下狱,谁还敢装病啊。
【司马懿以其出众的谋略,得到了曹操的认可,曹操成为魏王后,司马懿成为曹丕的太子中庶子,显然,这是曹操为自己的儿子准备的大才。】
评论区
“曹操打下汉中后,司马懿提议接着攻打益州,当时刘备新得益州,蜀中之人还没有归心,刘备又在江陵与孙权争夺荆州,正是征讨的最好时机。”
“但攻打汉中让军士很疲乏,曹操担心再次发生赤壁之败,没有同意。”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差点迁都的时候,也是司马懿提出反对意见,他表示不能示敌以弱。又建议与孙权联合,破坏孙刘联盟,让孙权在背后牵制关羽。”
【曹操发现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多次提醒曹丕,司马懿不是甘于人下的人,必定会干预我们家的事。】
【曹丕却很信任司马懿,司马懿也忠于王事,勤于职守,废寝忘食,为曹丕分忧。曹丕数次南征,都将朝政交给司马懿,司马懿镇抚百姓,督运粮草,从未出错。曹丕将其当做自己的萧何。临终前又任命司马懿为四个辅政大臣之一,进入曹魏的权力中枢。】
曹丕恨恨道:“朕以国士待之,君却报之以篡位,真是好样的!”
曹操:若不是事先知道了知道司马家的不轨行为,仅看司马懿行事,还真看不出他的狼子野心。
【明帝时,司马懿履任大将军、太尉等朝中要员,明帝临死前,又任命司马懿与曹爽为辅政大臣,时年60岁。】
【司马懿善出奇谋,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拿孟达,击败孙权的进攻,两次率大军抵御诸葛亮北伐,又北征平定辽东,屡立功勋。在曹魏老臣尽数去世的时候,成为曹魏最强有力的依靠,树立了自己的威望。】
评论区
“孟达本是蜀汉的大将,与刘封驻守上庸,在关羽走投无路时,断了关羽最后的退路。他不敢留在蜀汉,便投靠了曹魏,司马懿认为此人没有信义,从不曾相信他。后来孟达在曹魏不受重用,又想回到蜀汉,左右摇摆,反复无常。”
“孟达认为只要他举城反叛,就一定能成功。司马懿需要先汇报皇帝然后再发兵,怎么也得一个月。他没想到司马懿先斩后奏,仅仅八天便兵临城下。司马懿兵分八路攻打上庸,仅仅十六天,孟达的部下投降打开城门,迎魏军入城,孟达被杀,传首京师!”
“其实当时司马懿大军携带的粮草只够用一个月,孟达驻守的上庸城却物资充沛,如果能坚持下去,就能熬到司马懿退兵。”
刘备锐评:“孟达本就是一小人,能力不足却心比天高,怎么可能斗的过司马懿。”
“投靠曹魏的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定都襄平,与孙权联合,引诱鲜卑人袭扰北疆。”
“司马懿率四万大军,进至辽水,公孙渊立刻迎战。司马懿声东击西,虚设旗帜引诱敌军主力,魏军主力则秘密渡过辽水,直逼敌军的大本营。避开敌人早已设置好的壁垒,攻敌之必救!”
“公孙渊的大军都在辽水,大本营空虚,司马懿三战三捷,又将计就计,故意示弱,顺利攻破襄平。司马懿在襄平城内大肆屠杀,筑造京观,收编百姓。作乱东北数十年的辽东重归中原治下!”
“司马懿的文治武功都是第一流的。”
“这个时候,陈群、曹真、曹休都死了,能够节制司马懿的只有曹魏宗室,但宗室代表曹爽却是个草包。”
“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司马懿都七十岁了。”
……
曹操皱眉:“孤那么多儿子,你那么多兄弟,一个都不值得信任吗!”
曹丕解释道:“汉朝建国之初,便因为藩王发生多次动乱,儿臣不愿大魏旧事重演。”
曹操:“没有外戚,没有藩王,只剩下功臣,何人能够节制他们?”
曹丕:……
【少帝曹芳继位后,曹爽一门心思排挤司马懿,在朝中任人唯亲,嚣张跋扈。司马懿却低调行事,谦虚谨慎,推辞了对司马家子侄的封赏。又罢除了明帝曹叡大兴宫殿招募的力役,节用务农,国力大增。】
【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北伐中原,全琮出淮南,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诸葛瑾攻柤中。司马懿率军征讨,歼灭吴军数万人,俘获大量军用物资。公元243年,司马懿再次大败诸葛恪,屯田淮北。】
孙权:“司马懿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曹操:“前忠而后乱?不,他一开始就有狼子野心!”
【因战功显赫,司马懿受封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司马懿功勋日盛,却更加谦卑。】
评论区
“司马懿越谦卑就越显得曹爽嚣张跋扈。”
“司马懿每战皆胜,曹爽却损兵折将。”
“曹爽软禁太后,司马懿隐忍不发。”
“曹爽虚耗国力,司马懿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