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一句“乐不思蜀”将蜀汉君臣的努力都变成了一场笑话!
【为何千百年后的我们依旧怀念曾经的蜀汉,因为蜀汉有一群理想主义者,他们不同于同时期的曹魏、东吴,你也很难再历史上再找到这样一个割据政权。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惜死,君臣不相疑。蜀汉上下一心,昂扬向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刘备起于微末,即便没有刘这个姓氏,他也有逆天改命永不认输的进取精神。后世称颂的忠义是关羽的代名词,猛将是张飞,贤相是诸葛亮,仁义之君是刘备。他们为这些名词附上了一层光环,让后人知道,士人所追求的道德楷模并不是一个传说,有人能够做到!】
【如果没有蜀汉,汉末争霸与五代十国,南北朝乱世……并没有什么区别。】
【同时期的曹魏是阴谋杀伐剧:曹丕代汉,公孙渊叛乱,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十三世家,王陵之变,淮南三叛,司马昭弑君……魏国的史书上随处可见的“屠城”与“夷三族”更是让曹魏的政治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血色。】
【东吴则是一出宫廷夺嫡剧,储位频繁更易,随之而来的朝堂大清洗波及了东吴朝堂上下,上到丞相三公,下到普通士兵,因此而死者不计其数……若不是东吴地方太小,孙权、孙皓说不定能创造出第二个巫蛊之祸!】
【而蜀汉却完全不同,在刘备诸葛亮的努力下,蜀汉政权交接平稳,从未出现大规模的政治清算。】
【就连蜀汉的政治斗争都与魏国、吴国不同,蜀汉的大将军争权夺利,不是为了在朝中作威作福,而是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北伐中原!】
评论区
“蜀汉灭亡不是姜维的错,姜维是最后一个试图挽救蜀汉的人。”
“姜维早已探查到魏军动静,却被黄皓这个小人谗言所误,致使三路大军长驱直入。”
“诸葛瞻不听黄崇的计策,错失战机,绵竹失守。”
“成都虽然有危险,但前线并没有崩溃,姜维还有实力挡住钟会的大军,刘禅却宁可听从谯周的建议,也不肯听北地王刘堪的话,不战而降。”
“这些都不是姜维的错……”
诸葛亮感慨道:“伯约,忠义之士也!”
刘备也掩袖泣道:“姜维未曾辜负大汉,是大汉辜负了忠臣良将!”
【季汉为四百年大汉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惊叹号,也是汉朝这个华丽篇章最有力的结尾!】
【我们怀念季汉,怀念的是那些理想主义者在历史上的光辉,是再也回不去的强汉!】
评论区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寇可往,我亦可往!”
“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女君天下!”
“国皆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长平桓桓,上将之元!”
“封狼居胥,列郡祁连!”
“凿空西域,千里封侯!”
……
两汉的皇帝们与有荣焉,这份强大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始皇则像是吃了一颗柠檬,浑身上下氤氲着酸涩的气息。
扶苏努力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希望父亲不要注意到他。
李世民感慨着汉朝的盛世接连不断,也不知大唐能不能超过汉朝……
【公元264年,司马昭以灭蜀汉的功劳得以封晋王,加九锡,次年,司马昭病逝。】
评论区
“如果不是曹髦奋起反抗,司马昭不会等到最后也没有篡位。”
“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消除这件事的负面影响,只能让给他儿子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三个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是为晋武帝。建都洛阳,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曹魏正式灭亡!】
评论区
“曹魏的天下是曹操一手打下来的,晋朝的天下却是趴在曹魏身上吸血得到的,司马懿是依附于曹氏得到的权利,就凭这一点,司马氏的风评就不如曹魏。”
“曹魏的君主并没有特别昏庸的,完全是因为皇帝死的早,小皇帝上位才会导致皇权旁落。司马氏废立皇帝,当街弑君,这是他们抹不去的污点!”
……
曹操:孤还没有品尝过权力巅峰的滋味,便知道了大魏的灭亡,这份心情还真是复杂。
曹丕掐指一算,曹魏国祚居然只有46年,汉朝的十分之一……
【公元279年,西晋发兵二十余万,兵分六路沿长江全线攻吴,驻军蜀地的西路水师也顺流而下,大军所向披靡,直指建业。】
【晋朝攻势迅猛,而东吴的应对则是斩杀了一个祸国奸臣,向百姓谢罪。】
孙权:什么!!!
【东吴上下离心,疏忽防备,面对敌军压境没有统一的对策,以致节节败退。公元280年,东吴末帝孙皓向晋军投降,东吴正式灭亡,自此三家归晋!】
评论区
“孙皓亡国不冤,他设置的酷刑商纣王见了都得震惊!”
“他嗜杀成性,不论是丞相还是宗室都被他杀了个遍。”
“孙策留下的唯一的孙子孙奉都被孙皓杀了。”
孙策:某居然断子绝孙了!
“这件事起因还挺有趣,孙皓因为宠妃去世,悲伤过度,几个月都不出门。他给宠妃的葬礼逾制大办,百姓就传言说皇帝已经死了,这是他自己的葬礼,至于后来又出现的皇帝,那是外戚找了个相似的人伪装的。还传言孙权之子孙奋或者孙策之孙孙奉会夺回皇位,孙皓听说后直接将他们都杀了。”
“孙皓倒行逆施,让百姓宁愿相信他是个冒牌货。”
孙权:难道真是孤德行不修,杀孽过重,才会有孙皓这个报应!
孙策:蜀汉灭亡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情,还有姜维刘谌诸葛瞻等人以身殉国,我东吴难道就没有任何忠臣良将?
东吴的朝臣经过多次清洗,只剩下了蝇营狗苟之辈。东吴的百姓倒是多有怀念孙吴治下,在晋朝掀起了一次次起义复国的浪潮,不过这就是下一个故事了。
“司马炎派人把孙皓以及投降的吴人带来相见,司马炎对孙皓说:朕设了这个座位等待你已经有很久了。孙皓则说:我在南方,也设了这个座位专门等待陛下。”
“当时的他们绝对想不到,三十年后司马睿偏安江南,在东吴曾经的都城建业建立东晋政权。”
……
司马炎的酒爵掉在了地上,他却没有注意到,他只看到了“三十年后”的字样。
难道我大晋只有三十年的国祚!
还有这个司马睿是谁?朕的儿子有叫这个名字的吗?
孙皓两眼放光,看来晋朝的未来很是精彩啊,我可得好好活着,好好看看这个晋朝的笑话!
第201章 天灾人祸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三家归晋,这百年间战乱频仍,生民涂炭。史书记载,公元157年,全国尚有人口5647万人,到晋朝初年仅剩1600万。百余年间死亡人数达到四分之三,深刻的应证了曹操那句话:“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始皇感慨:“居然才过去百年!”
扶苏愁眉不展:“大秦总共才两三千万人口,汉末却死了整整四千万!”
萧何:“这个数字也太大了,怕是其中还有不少隐户吧。”
汉武帝不甘心道:“乱世出英豪,汉末三国的谋臣武将如同繁星,怎么不给老祖宗匀几个啊。”
刘秀:“两汉四百年的历史都没有这一百年精(混)彩(乱)!”
刘庄:“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乱世中的百姓怕是宁愿早投生百年。”
……
【之所以有这样惨痛的结果,其原因不止是战乱,还有天灾、人祸和瘟疫!】
【翻开东汉的史书,简直就是一本天灾记录,地震、大雨、水灾、海啸、旱灾、蝗灾、日食……没有一年是平安无事的——】
东汉的皇帝们心有戚戚,他们都被层出不穷的灾害烦透了,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粮草赈济难民,稍不注意便会形成民变,这皇帝当得也太难了……
只有那些万事不管,一心享乐的皇帝不以为意。
【我们截取黄巾起义后的十年为例:公元184年,黄巾起义,185年大疫、大风、冰雹、蝗灾。186年日食,188年,大风、水灾,189年,日食、雨三月。190年白虹贯日,191年地震,193年日食、地震。194年,地震、日食、大旱、蝗灾……】
评论区
“能记载在史书上的都是影响广泛的灾害。”
“我以为最近几年地震加疫情加暴雨加海啸就是最反常的气候了,没想到还是我见识少了。”
“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几次日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