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士族为了保证纯洁性,只在几个家族内部通婚。可能也是因此,后代都是近亲通婚的产物,一代不如一代。”
王谢等大家族看到“一代不如一代”的论断,有些不以为意,凭他们的家资地位,便是个傻子都能捧上高位。
“司马炎曾经下诏征用寒素,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但他根本拗不过士族。”
“开国之君是打下基础的人,司马炎为晋朝打下的基础一开始就是歪的。”
写下《三都赋》引领洛阳潮流的左思也感叹:“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在户调之式与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下,士族有钱有权,还有政治地位,士族门阀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晋朝的朝堂之上。】
评论区
“后来的王与马共天下,原来都是司马炎自己妥协的产物。”
“当时的士族身居高位,一边追求功名利禄,一边以清谈为风,寻求出世隐遁,鱼与熊掌想要兼而得之。”
李世民皱眉道:“直到如今,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依旧高高在上。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些五姓七望都是从晋朝崛起的。”
李世民想要与世家联姻,都被他们拒绝,可见其嚣张气焰。
【为了巩固皇权,对抗士族,司马炎分封宗室为王,以藩王维护皇室。自司马懿以下的所有司马氏子弟都被封王,同时封王者多达27人。司马炎希望他们能够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却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
始皇:“重启分封制,司马炎是想再现春秋战国吗!”
刘邦嗤笑道:“乃公是压不住那些功臣才不得已分封,嘿,你居然自己将权利下放。”
刘恒:“拱卫中央?不,他们只会找机会让自己变成大宗,宗室上位可比大臣名正言顺多了。”
刘启:“七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司马炎是认为司马氏子弟都安分守己吗!”
……
【在分封的同时,司马炎施行推恩令,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其他儿子均可以推恩受封为公,得到一部分权利与土地。】
刘彻很看不上此策:“朕是不得已只能行推恩,分化瓦解诸侯王,你是自己封了一大堆王侯,再推恩,简直多此一举!”
【之所以实施如此纠结的制度,是因为司马炎有鉴于曹魏宗室衰弱,皇室有难时,没有人能够起兵勤王,致使国家灭亡的教训。再加上司马炎上位时,世家出了很大的力,司马炎担心世家也效仿司马氏,再来一个谋朝篡位。】
曹操:“填上一个小坑,又挖了一个巨大的坑。”
曹丕:“朕的政策可以有效避免七王之乱,后世子孙也不必费尽心思削藩,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便是子孙的寿命。”
……
【晋朝的政权结构不同于其他朝代,他不是皇权至上,而是以司马氏为首的门阀世家的联合统治。皇室只是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的一个家族,皇帝只是一个家族的代表。他不是受命于天,自然也就没有秦皇汉武的法统!】
【为了压制士族,也为了避免汉末诸侯割据一方,群雄争霸的局面再次发生,司马炎罢除了地方州郡的军权,将所有军队都给了宗室王爷,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力量。】
朱元璋摇头道:“军队都有了,不造反还等什么?还是咱大明的藩王制度好,除了九大塞王其他藩王都没有军权,只能接受地方供养,便是塞王的军权也有层层限制,受到朝廷监督。”
朱标欲言又止,他担心老爹会被打脸。
大明也有小宗变成大宗的事,四弟一系是怎么上位的,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呢。
【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诸侯王在封国内招贤纳士,吸引难以从九品中正制进入中央的寒门子弟,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团体。甚至淮南相刘颂还上书,请求增加诸侯王的军队……】
【后来的八王之乱证明,这项政策不仅不能带来稳定,反倒造就了一大批野心勃勃的藩王。又因为去州郡兵的政策,导致地方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到八王之乱后,州郡根本无力控制局面。】
司马炎终于感觉到了危机,“八王之乱”究竟是哪八个?
难道给晋朝带来致命一击的会是他的叔伯兄弟吗?
不论是留在洛阳的还是已经就藩的藩王都有了危机感。
【司马炎本人也没有做到善始善终,自公元280年,晋灭吴,实现全国统一的司马炎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光耀千古,自此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再也没有了刚登基时的雄心壮志。】
【他逐渐怠惰政事,骄奢淫逸,奢靡享受,荒淫无度,宫中姬妾有近万人。上行下效之下,皇族贵族纵情享乐,过着豪华奢靡的生活。公卿贵族争相攀比富贵,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
汉朝几个厉行节俭的皇帝惊得将酒爵都打翻了。
汉文帝刘恒:“多少!一天两万!”
贾谊沉重的点点头。
明帝刘庄冷哼道:“晋朝可真是好样的,刚开国便有了亡国之相。”
一般开国之初是一个王朝风气最清正的时候。
评论区
“在百度词条中有一个皇帝之最的排行榜,司马炎是后宫妃子最多的皇帝。”
“他还让州郡二千石以上官吏的女儿都入宫参选。”
司马炎为自己强行挽尊:“朕是为了限制士族豪强之间联姻,维护皇室尊严。”不是为了自己享乐。
“因为后宫的妃子太多,每天晚上临幸谁成了一个大问题,司马炎便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坐着羊车在后宫漫无目的的行走,羊车停到哪里,他就宠幸谁。于是就有聪明的妃嫔在门外放上竹子,地上洒上盐水,羊闻到自己喜欢吃的味道,就会停下——这就是羊车望幸的故事。”
始皇震惊:“这居然也是开国之君!”
司马炎:……这种小事有必要记录在史书中吗!
第208章 八王之乱
【当然,最有名的当属王恺与石崇斗富,王恺是司马炎的舅舅,石崇是当时的首富。他们比拼富贵,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
评论区
“石崇是开国元勋石苞之子,石苞死的时候将家产分给几个儿子,唯独没有给石崇,他认为石崇能自己赚到足够的钱财。”
“石崇才能出众,好学不倦,二十多岁便入仕担任县令,深得司马炎器重。”
“他的致富之道也深得晋朝官场的精髓,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直接抢劫来往商客,得到了巨额财富。”
“有这样的主官,荆州还会有商人前来吗?”
“无商不富,没有商品流通,当地经济就是一潭死水,可见石崇治下的荆州是何等境况。”
“但这就是晋朝官场的常态……”
“当年贾南风的母亲郭槐受封县君,石崇为了巴结贾南风,对着郭槐的马车望尘而拜,可见其人品低劣。”
“石崇家的厕所都如同宫殿,他的姬妾有上千人,修建的金谷堪比皇宫。”
“石崇每次请客喝酒,都让美人斟酒,如果客人不喝酒,就把美人杀了。”
“石崇有个爱妾叫绿珠,与他有仇的孙秀上门讨要,绿珠被迫坠楼而亡。”
“石崇富可敌国,最后也因为家财被杀。”
……
平行时空的有识之士无不摇头叹息,这就是亡国之相啊!
汉武帝刘彻羡慕的眼泪从嘴角流下来,若是石崇在本朝,杀了这一个就够打匈奴了。
【而身为皇帝的司马炎不仅不加劝阻,引导风气,反而拿出自己的私藏送给舅舅王恺,可惜还是比不过石崇。他们享受的财富可有一分一毫来自于自己的奋斗?不,这些财富都是搜刮的民脂民膏。当时便有人提出:“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其为害之大。】
评论区
“司马炎的私藏都比不过石崇,可见石崇的豪富。”
“一个小八卦,王恺是王翦的后代,祖父就是那个很有名的王朗,姐姐是司马昭的妻子王元姬。”
咸阳宫的群臣纷纷将目光转向王翦父子,王贲已经以袖掩面,不敢见人了,王翦则一一瞪了回去,怎么着,谁还没有个不肖子孙了。
尤其是你,李信,看什么看,你家后代还在汉朝为将呢。
直到始皇好奇的看向王翦,王翦才低下了头。
有这样的后代,真是丢人啊!
……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逝,终年五十五岁。】
【司马炎在即位之初曾做出过一些贡献,但他在政治上施行分封制,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再加上他晚年骄奢淫逸,卖官鬻爵,各级官吏斗富成风,奢侈之风盛行,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