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谢晦终于放下了心,看来在北定中原之前,他的性命保住了。
  殊不知,刘裕看到三个老狐狸斗不过自家儿子,心里早已乐开了花,对他们的僭越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随后,刘裕下令废黜刘义符,以刘义隆为世子!
  第230章 南北对峙
  评论区
  “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檀道济得以保全。”
  “徐羡之废刘义真为庶人,檀道济就坚决反对,后来杀害两个皇子他也没有参与其中。”
  “檀道济军事才能出众,且手握兵权,与其他三人交集都不深,刘义隆拉拢他还对他委以重任,檀道济怕是把刘义隆当做伯乐了。”
  “但他的下场也不怎么样……”
  檀道济心里咯噔了一下,他连忙坐直了身子,紧紧盯着天幕。
  可惜,天幕却没有给他解惑……
  【收回权利的刘义隆开始了他的执政生涯,他延续了父亲刘裕生前推行的治国方针。整顿吏治,广开言路,与民休息,依法行事,抑制豪强,减免赋税,重视农业生产……在他的治理下,南朝的经济文化日趋繁荣。】
  评论区
  “他多次下令劝课农桑,命郡县官吏教导百姓正确的农作方法,在天灾降临时朝廷主动指导百姓轮作耕种。”
  “他还租借种子给贫苦的百姓,种田好的农户能得到朝廷的奖赏。”
  “免除了百姓欠官府的通租宿债,减轻百姓的负担。”
  ……
  【在两代帝王的接力下,晋末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并兼,强弱相凌;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的状况有所改善。“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盖宋世之极盛也!”】
  【这一派安居乐业之象虽有史家的渲染,但不论如何,刘义隆在位的三十年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繁盛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刘裕老怀大慰,一生功业有人继承,这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刘义隆也在接受满朝文武的恭维,这恭维中真心实意者占大多数。
  【但,元嘉末年,北魏军队大肆南侵,江淮之间横遭兵祸,江南地区一片繁盛之景到此终结,元嘉之治也就此结束了……】
  刘裕、刘义隆脸上的笑意还没有消散,便僵硬在唇角。
  刘裕无奈:“怎么又是北魏!”
  刘义隆惊道:“朕怎么会输给北方蛮夷!”
  父皇死后,北魏兴兵南侵,占据黄河附近的土地。他自登基时便立下志愿,一定要将丢失的国土收回来。
  这几年,他夙兴夜寐不敢稍有懈怠,致力于稳定国内局势,如今国库丰盈,兵强马壮,他已经准备好了第一次北征——难道这次北征失败了!
  【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文治耀眼,武功却差得很远,他三次出师北伐,皆无功而返!而此时,北魏的统治者正是一统北方大地的太武帝拓跋焘!】
  刘裕惊呼:“拓跋焘!”
  此时的拓跋嗣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刘裕很担心他百年后,拓跋嗣兴兵南征,南朝无人能挡,没想到居然是拓跋焘。
  谢晦肯定了天幕的说法:“据我们得到的消息,拓跋焘正是北魏皇帝拓跋嗣长子。”
  檀道济:“看来,拓跋嗣也没几年好活了。”
  这倒是一个好消息!
  【拓跋焘16岁继位,那一年是公元423年,正是刘义隆继位的前一年。当我们将两位帝王的人生列一个时间表,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巧合远不止于此。】
  【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的战争写照,“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刘义隆喃喃自语:“元嘉草草……仓皇北顾!”
  朕发动的北伐居然只得了后世一个“草草”的评价……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称霸北方的拓跋嗣与拓跋焘父子却极为高兴。
  拓跋嗣:“吾儿将来一统北方大地,又打败南朝,无愧于你祖父的赞誉。”
  拓跋焘信心满满:“儿臣想要的可是整个天下!”
  不只是南朝宋的皇帝破防,几百年后,两宋的皇帝也破防了。
  赵匡胤深谙诗词的写作之道,他知道所有咏古词都是为了讽今,难道南宋也有一个如同刘义隆一样的皇帝,北伐之战中草草败北,以致断了国运?
  他以后就会知道,南宋的皇帝可能还不如刘义隆……
  【拓跋焘,小字佛狸伐,辛弃疾笔下的“佛狸祠下”就是代指拓跋焘。拓跋焘出生于公元408年,他的父亲拓跋嗣是北魏开国之君拓跋珪的长子。】
  【按照北魏习俗,生下长子的妃子必须赐死,以免将来太后乱政。拓跋嗣天性孝顺,对母亲之死悲痛万分,此举却触怒了拓跋珪,被放逐在外。直到他的弟弟拓跋绍弑父自立,他才回到都城,诛杀拓跋绍,登基为帝。】
  评论区
  “杀母立子,真不知道北魏的统治者怎么想出这么残忍的政策的。”
  “若是长子夭折,他母亲岂不是白死了……”
  “封建时代,谁会在乎一个女人的生死呢。”
  “杀了生母也不妨碍皇后升任太后干预朝政,更不妨碍皇帝亲近自己的乳母,纵容乳母干政。”
  “北魏这个王朝的兴衰都与这个政策有很大关系……”
  拓跋珪不想背这个黑锅:“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刘弗陵,曹丕杀甄夫人立曹叡,朕分明是在效仿汉武帝魏文帝,怎么后人就单单骂我拓跋氏!”
  刘彻:朕是不得已而为之!
  曹丕:甄氏犯错,按律当诛,朕还能立曹叡为嗣就已经很宽容了。
  【拓跋嗣选贤任能,大胆启用汉人入主中枢,北征柔然,丁零,南攻刘宋,为拓跋焘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
  评论区
  “公元422年,刘裕去世,同年十二月,拓跋嗣兴兵南下,夺取了黄河南岸要地和山东青州、兖州等地,辟地三百里,逼近刘宋国土。”
  “这件事就是刘义隆的执念,他三次北伐都是为了夺回这片丢失的领土!”
  ……
  【拓跋焘继位不久,柔然便率军入侵,他立刻意识到有柔然在北方威胁国境,北魏便无法全力征服其他国家,更无力南侵,与南朝宋争锋。于是,拓跋焘即位之初便两次亲率大军征讨柔然,逼迫柔然大汗北遁,无法袭扰中原,拉开了北魏反攻柔然的序幕!】
  评论区
  “柔然是东胡鲜卑的直接后裔,跟拓跋氏算是同族吧。”
  “拓跋氏入主中原后,就不再是游牧民族了。”
  “拓跋焘第一次出击就被柔然大军包围,若不是他奋勇杀敌等到了援军,就是第二个刘邦了。”
  刘邦:你礼貌吗……
  【公元425年,拓跋焘亲征胡夏,攻克长安,生擒夏国主赫连昌。攻灭平凉,驱逐赫连定。】
  评论区
  “胡夏的开国之君赫连勃勃病死,夏国诸子争位,关中大乱。拓跋焘立刻率军西征,当北魏的大军兵临长安,夏国主赫连昌还在皇宫中大宴群臣。”
  “赫连昌仓促应战,大败而归,成为北魏的俘虏。”
  “赫连定在平凉登基,很快就被拓跋焘攻城略地,彻底消灭胡夏政权。”
  ……
  【当拓跋焘大举攻夏之时,柔然再次入侵,袭扰边境,大掠边民。为了摆脱北方柔然与南朝宋的两面夹击,雪云中被围之耻,拓跋焘誓师出征。】
  【公元429年四月,拓跋焘兵分两路合围柔然王庭,他舍弃辎重,轻装简行,出奇制胜,战果辉煌,一路上收服柔然的小弟高车等国,瓦解柔然的势力。此战后,攻守之势异形!】
  【拓跋焘与柔然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从他即位之初到公元449年,25年间,拓跋焘13次进攻柔然,击溃柔然的附属部落,拓地千里!】
  【后又设置六镇抵御柔然入侵,使柔然“怖威北窜,不敢复南”,这是自汉武帝重创匈奴后,中原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评论区
  “北魏对柔然并不是一味打压,而是分化限制,借其压制草原上其他部族的崛起。”
  “等到北魏灭亡,柔然才有机会死灰复燃。”
  “柔然最后亡于被奴役部落的反抗。”
  “接替柔然称霸草原的就是柔然的锻工部落——契丹!”
  “但柔然并没有消失,部分柔然人内迁中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河南、山西等地的闾氏、郁久闾氏、茹茹氏、茹氏都是柔然人的直系后人。”
  “据说部分柔然人逃亡北方,后来演变成了威震欧洲的阿瓦尔人。”
  汉武帝刘彻:“看来北方那片土地总会有游牧民族滋生,不是匈奴就是鲜卑,没有鲜卑还有柔然,柔然之后居然还有契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