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在那个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政治黑暗,官场腐败,九品中正制断绝寒门上升之路的年代,陶侃已经是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
  【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祖辈的辉煌已经几近于无,陶渊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自幼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陶渊明早年学习儒家经典,曾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也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激励之言,但他最爱的终究还是山水田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年轻人身上,让他无法挣脱尘世的罗网……】
  【二十岁的陶渊明为了全家生计,不得不出仕求取一官半职。二十九岁时,他再次出任江州祭酒,很快就辞官归家。后来他又短暂的担任过桓玄与刘裕的幕府参军,时间都不长。宦游的生活让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更加思念心中的桃花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义熙元年,刘裕赶走桓玄迎回皇帝,四十一岁的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彭泽县令。恰逢太守派遣督邮前来视察,督邮官职虽小,却能影响一个县令的考评,陶渊明不愿趋炎附势虚以为蛇,干脆挂印辞官,正式归隐田园,他实际做官时间还不到三年。】
  陶渊明摇摇头:“怎能为五斗米向如此小人折腰!”
  【对于十多年的宦游生涯,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且困顿“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什么让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青年放弃了理想与远方——是黑暗纷乱的世道!】
  【他就像一个超脱世俗的隐士,从名利场中走过,被世间碰的头破血流,最后幸运的回到了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他终于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王弘为自己敬仰的才子举杯:“先生名传天下,今后可有何打算?”
  主政建康的宋公刘裕定会再次发出征辟令,不知好友可会出仕?
  陶渊明洒脱道:“后人说的很好,老夫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桃花源,就不去尘世碰壁了。刺史若有时间,多与老夫喝一杯就足够了。”
  王弘也笑道:“以后多的是人给先生送酒,小子的酒怕是难登大雅之堂了。”
  两人举杯相视而笑。
  【不同于当时隐居的世家名流,整日空谈玄虚,不务正业。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是亲执耒耜,躬自劳作,他的诗中有着对普通百姓劳作的赞美,有对大同世界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样的诗文在那个年代难能可贵,因此才备受后人的推崇!】
  评论区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可惜当时推崇的是靡丽旖旎的文风,陶渊明的诗文并不受重视,晚年的他生活困顿三餐不继,酒水更是要等着友人上门。直到唐朝的诗人在仕途受阻,尝遍生活的冷暖后,才从故纸堆中找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
  李世民震惊:“难道大唐的诗人也会遭到五柳先生的困境吗!”
  “苏轼也是陶渊明的大粉,他对陶渊明有极高的评价,还做了109首诗,与陶渊明相和。”
  陶渊明放下酒杯,想看看后人写的和诗,这是文人雅趣,也是以文会友。
  王弘想起什么,对陶渊明道:“天幕多次提及苏轼的词,他的词豪放大气,没想到居然还有田园风味?”
  可惜天幕并没有一一展示这一百多首诗。
  “相较之下,苏轼的性格更加洒脱,他不愿在朝廷与新旧两党同流合污,便在地方为百姓做实事,他的人生更加充实,也更有价值!”
  苏轼:“天幕谬赞了,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我的偶像就是最好的,即便是我也比不上!
  “陶渊明的散文也不亚于他的诗文,《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归去来兮辞》写出了诗人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欣喜若狂。《桃花源记》以一群普通百姓的生活,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世界……”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认清了现实黑暗后,依旧坚守高尚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李白:“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这样的神仙日子,便是帝王将相来了都不换!
  白居易:“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羡慕五柳先生的自在生活!
  【除陶渊明之外,还有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将自然美景融入诗中。】
  李白:“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评论区
  “谢灵运是淝水之战主将谢玄的孙子,出身名门望族,本应一生仕途顺遂。但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晋朝末年,王谢的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
  “刘裕代晋自立后,谢灵运继续出仕宋朝,但他的出身注定了他与宋朝格格不入。再加上谢灵运天性偏激,为官期间常常触犯律法,违律杀害门客。宋文帝只将他当成一个文人名流装点门面,而他却自认为自己是能够匡扶社稷的贤臣良相。”
  “若是以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谢灵运得到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但他的自我实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为了得到上位者的赏识,他在中央挑拨离间,讽刺当朝。被贬地方后不理政务,一心游玩。”
  宋文帝刘义隆冷哼一声:“玩忽职守,自命不凡!朕的大宋不缺只会写诗作文的名流才子。”
  谢晦曾多次劝谏堂兄,可惜谢灵运根本听不进去。
  大概对于谢灵运来说,自身才华与偏激的性格是成正比的吧……
  “仗着祖辈积攒的家底和谢家的人脉,谢灵运生活富足,奴仆成群,他喜欢游山玩水,就命人开山造湖,完全不顾会不会侵扰当地民生。”
  “太幻灭了,谢灵运是李白大大的偶像,还以为这是一个与李白一样风光霁月的君子呢!”
  “偶像行为不要上升粉丝(bushi”李白:“……”
  他的偶像很多,要说最喜欢的还是谢眺,他与谢灵运并称二谢,诗作也以山水见长。而且谢眺不仅才华横溢,仕途也极为顺达,李白可太羡慕了。
  不过谢眺的结局也不算好,太有才的人免不了被身边人嫉妒,他的上司王秀之一纸密报将他告到了皇帝萧赜面前,谢眺仕途陡生波折。
  萧赜死后,萧鸾同室操戈谋夺皇位的血腥行为震慑了谢眺。此后他厌恶黑暗的官场,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寻求解脱。
  不同于谢灵运的偏激,谢眺被贬到地方为官后,依旧恪守本心,尽忠职守,为当地百姓谋求福利,深受百姓爱戴。
  就像他在《游敬亭山》中所写“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他无愧于任何人!
  评论区
  “能让谢灵运钦佩的人也只有曹植,他曾自得的说:天下才学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
  “除了曹植,老子就是天下第一o( ̄ヘ ̄o#)”
  曹植的嘴角不自觉的翘起,突然看到老父亲冷冷的目光,忙端正神色,谨守心神。
  曹操双目微眯,嗤笑道:“这样的才子孤可用不起。”他过去怎么没发现子建这么拎不清!
  他在孔雀台养着的那些才子只是拿来诗词唱和装点门面的,朝政大事还是要交给务实肯干之人。
  “因为得不到上位者的赏识,谢灵运愤愤不平,消极抵抗,多次辞官,又多次被起复,最后被人以谋逆罪弹劾,死于流放途中……”
  刘裕双目微眯:“谋逆!”
  若是真的谋逆定然不会只得个流放,怕是被诬陷的吧。
  刘义隆心中默念着谢灵运的诗作:“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
  ——谢灵运以为韩国报仇的张良,不耻与秦始皇为伍的鲁仲连自比,将自己放在晋臣的位置上,这难道不是对大宋的背叛!
  刘义隆念及谢玄于国有功,不忍其后代子孙带累谢家门楣,只判了个流放,已经是宽宏大量了!
  第248章 南北对峙
  【还有鲍照的乐府诗,唱出了广大寒士的心声!鲍照开创七言诗的新格局,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一改六朝文坛浮华纤巧,内容空虚之风,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为诗界注入了新的生命。鲍照与庾信合称‘南照北信’,与谢灵运、颜延之合称元嘉三大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