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李渊:你们还记得你们是朕的守将吗!
  秦王在这里埋伏,你们暗中掩护。太子的兵马赶到,你们反倒想起自己的职责了,是不是有点迟了!
  群臣:太可怕了吧,没想到秦王早已经控制了宫门守卫,他们的生死也在秦王一念之间……
  【东宫侍卫与玄武门的守卫交战很久,僵持不下,薛万彻擂鼓呐喊,准备进攻秦王府,围魏救赵。关键时刻,尉迟恭带着李建成与李元吉的人头颅赶到了,东宫与齐王府众人立刻失去了斗志,士气溃散。】
  【而此时,李渊正带着几个亲信重臣在宫内海池上泛舟,尉迟恭身披铠甲,满身是血的前来护卫,李渊大惊,问作乱的是谁?尉迟恭答道:太子与齐王作乱,秦王带兵诛杀了他们!】
  评论区
  “宫门口发生了兵变,两军交战半日,李渊居然什么消息都没有得到!”
  “可见整个皇宫都已经在秦王的掌控之下了。”
  “就连李渊身边的亲信重臣也不乏暗中倒向秦王府之人。”
  李渊悚然一惊!
  后人能想到的事,他自然也能想到,甚至他想的更深。
  他觉得整个皇宫就像一个巨大的牢笼,他被囚禁其中,深不见底!
  他想要不顾一切地逃出去,可是天下之大,有何处能让他这个皇帝容身……
  【我们不知李渊当时复杂的心情,只知道史书上记录下来的简单地对话。李渊控制住自己的表情说:没想到今天出了这样的事。他问裴寂、萧瑀等人该如何处理,萧瑀上奏:太子与齐王本就没有立下多少功劳,还嫉妒秦王的功绩,行此不义之事。而秦王功盖宇宙,天下归心,只要将他立为太子,就不会再有麻烦了。】
  【李渊的回答是:“好!这正是我一直以来想做的啊!”】
  刘邦毫不客气的对这个同行发出了嘲笑:“就这!还开国之君?怕不是要被自己的儿子推翻吧!”
  第280章 玄武之变
  所有的皇帝都在嘲笑李渊,只有李渊没有笑。
  武德年间,太极殿的气氛像是被凝固住了一样,李渊僵坐在九尺高台上,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高处不胜寒!
  群臣噤若寒蝉,心里翻江倒海,面上却不敢表露分毫,纷纷低头看向地面,仿佛要在地上看出一朵花来。
  秦王党众人心中大定,太子党就有些忐忑不安了,不知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天幕提到名字的冯立、薛万彻已经心如死灰,他们觉得自己死定了!
  太子李建成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生死,内心已经佛了。
  他将来会死在一个亲弟弟的箭下,另一个本以为是心腹的兄弟也想着取而代之。
  他过去苦苦维系纠结的兄弟情谊,在苍白的事实面前,如同一个笑话。
  李元吉从原本的嚣张跋扈,到抖若筛糠只用了片刻时间。
  只有李世民依旧面色不变。
  因为这个计划早已在他的脑海中翻滚很久了,早在尉迟恭被投入大狱,早在房玄龄和杜如晦被排挤出京,早在他被下毒只得了父皇不痛不痒的几句话……他便已经有了这样的打算。
  天幕说出来也好,如今就看父皇要怎么选择了……
  【直到,宫中传出命令,李渊下令命各军归秦王调遣,听从秦王的号令,这场军事政变才算平定了下来。】
  扶苏纯洁的心灵经受了莫大的震撼:他居然真的做了!
  大秦朝堂上,大概只有儒家之人认为这是礼崩乐坏,其他朝臣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只觉得前面的憋闷一扫而空,李世民的做派太解气了!
  李斯评价道:“李渊被堵在湖中的游船上,若是他不识趣,说不定会被伪造一个失足落水的下场。”
  王贲也道:“尉迟恭可是刚刚杀了齐王李元吉,他的身上还带着齐王的血呢。”
  蒙毅感慨:“整个皇宫都没有人给李渊报信,还是李渊早已经被软禁起来了。”
  始皇总结:“这场政变干净利落,将政变的范围限制在宫墙之内,第一时间解决了主要人物,没有波及任何无辜之人,大善!”
  ……
  【这场大戏演到此时,胜负输赢已经定下了,只剩下一个粉饰太平的落幕。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李渊召见李世民对他说:这些日子以来,我几乎产生了投杼之惑。】
  【投杼之惑出自《梁书·候景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杀人犯的名字与大思想家曾参同名,有好事者就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传闲话说:“曾参杀了人。”曾母相信自己的儿子,便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然后照常织布。没过多久又有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就开始害怕了,她扔下织布的杼翻墙逃跑了。李渊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他听信身边之人的谗言,三人成虎,冤枉了李世民。】
  【李世民伏跪在李渊的胸前,嚎哭良久,一场父慈子孝的大戏就此落幕!】
  李世民:……
  李渊:……
  【最后,叛逆的罪名只给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他们的属官党羽一律不予追究。】
  【原东宫的属官都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魏征成为了后世知名的谏臣,冯立与突厥作战有功,被任命为广州都督,薛万彻逃到钟南山,依旧被李世民重新启用……】
  李建成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这几个人,片刻后,他才想起来,他们都是他的死忠,还在玄武门之变中为自己而战,他们都不曾背叛他。
  是他输了!
  评论区
  “李世民一直都想将魏征收归己用,可惜,魏征是个认死理的人,只认太子为主。李建成死后,李世民听说魏征多次劝谏李建成将他调到别的地方,就质问他: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直言不讳:太子要是按着我说的做,就没有今天的祸事了。”
  魏征面色不变,他早就预见了太子的失败,因为太子太过优柔寡断,根本不是秦王的对手。
  李建成却追悔莫及,他知道魏征有大才,却不曾听他的金玉良言,以至于有此一败。
  “玄武门之变后,冯立逃到荒野,后来又自行请罪,李世民不计较他在太子麾下与自己为敌之事,还愿意任其为将,冯立深受感动。突厥来袭之时,他带着数百骑兵与突厥交战,得胜而归,因功晋升为广州都督。在广州都督的任上,冯立杜绝贪腐,颇有德政,最后死在任上。”
  冯立像是遇到伯乐一样,看李世民的目光都不一样了,若不是场合不对,他怕是想要纳头便拜。
  太子重文,对他们这些武将虽不曾疏远,却也不会多么重视。最重要的是,跟着太子没有立功的机会啊!
  “薛万彻则逃到了钟南山隐居,他的哥哥是秦王府的属官,在兄长的多次劝说下,他才终于走出山野,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自然不会在意,继续任其为将。之后,薛万彻参与征讨梁师都、颉利可汗、薛延陀等大战,以功封侯,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薛万彻心神巨震,他与哥哥不一样,自从投入太子东宫,他就一心为太子谋划,从未想过改换门庭。没想到,未来在秦王麾下实现了他封侯拜将的梦想!
  “还有李元吉的部下谢叔方,在贞观年间历任西州、伊州刺史,以德服人,御下有方,关心民生,刑狱公正,深受百姓爱戴,凭着出色的政绩做到了正三品的光禄大夫和四州都督。”
  谢叔方大大方方的对秦王李世民施了一礼,感谢其知遇之恩。
  要知道在唐朝,一品、二品都是虚衔,三品就算位极人臣了!
  ……
  太子与齐王麾下的属官都心思浮动,谁不想跟着一个千古一帝,在史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啊!
  【六月四日发生政变,七月五日,李世民就被立为太子;七月十四日,李渊在诏书中流露出想要禅让的信号。两个月后,经过三辞三让的戏码,李渊正式将皇位禅让给了李世民,他成为了唐朝第一个太上皇!】
  李渊松了一口气,他真担心这个儿子一不做二不休,将他这个老父亲也一起处理了。
  罢了,他算是看出来了,整个皇宫都在秦王的掌控之中,长安也没有几个心向自己的人。
  李世民疑惑:什么叫第一个?
  难道这种事在唐朝很常见吗?
  【今天的我们回过头来看玄武门之变,就能发现,这不只是一场夺嫡之争,更是一场唐朝初年的政治斗争。是李渊这个开国皇帝对李世民这个第一功臣的清洗,引发的一连串连锁反应。】
  【作为开国之君,李渊虽不算雄才大略,但他也没有那么昏庸。他是掌握实权的皇帝,没有他的默许,太子与齐王如何敢将李世民逼到绝路。】
  【与其说,太子与齐王蒙蔽李渊,倒不如说是李渊利用太子的力量,打压李世民这个最大的开国功臣。】
  评论区
  “将秦王当做功臣而不是皇子,这一切就容易理解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