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秦汉的君臣对魏征的刚直有了直观的形象,更多的还是对封驳制度的好奇。
  始皇:“臣子可以反驳皇帝的命令!”
  刘邦:“若是臣子不同意,皇帝便不能下诏书!”
  刘彻:“皇权的至高无上何在?”
  他们细细思量,很快便发现这项制度的好处,若是昏君当朝,就需要这样的限制,以免皇帝胡作非为。
  但,这是李世民制定的,用来限制自己权利的政策!
  扪心自问,他们做不到……
  “长孙皇后生育的长乐公主出嫁之时,李世民为她准备了超标的嫁妆,只有魏征坚决反对,李世民愤愤地将此事讲给长孙皇后听,长孙皇后以明君才能有直臣为由劝谏李世民,还对魏征大加赞赏,李世民这才消了气。”
  “虽然这件事到最后依旧没有如魏征所愿,李世民生怕委屈了自己的女儿,给她的嫁妆依旧是超标准的。”
  魏征并不知宫中之事,此时也不由的感怀,他郑重的向皇后施了一礼,以示尊重!
  “李世民得到一只鹞鹰,把它放在肩膀上玩耍,听说魏征觐见,立刻将鹞鹰藏在自己的袖袍中。魏征大概是发现了这件事,上奏一件小事用了很长时间。等魏征走后,李世民将怀中的鹞鹰拿出来,才发现它已经窒息而亡了。”
  “李世民不止一次扬言要杀了魏征那个乡巴佬,然后,自己宽慰自己一番就过去了。”
  李世民面色涨红:这种事情何必说出来!
  “即便魏征不在朝中,李世民依旧会在意魏征的意见。一次魏征请假回乡祭祖,李世民本打算去钟南山游玩,所有人都准备好了,他却放弃了自己的打算。魏征回来后问起此事,李世民说:这不是怕你不高兴吗,就中途叫停了……”
  “魏征死后,李世民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我亡一镜啊!”
  贞观群臣对魏征羡慕嫉妒恨,这可是被天幕详细讲解的第一位同僚,难道他才是后世公认的第一功臣!
  还有,臣也想在死后,得到陛下的怀念啊!
  魏征感觉自己身边的空气都带着一股酸味……
  “魏征想要做的是良臣,而不是忠臣,良臣能让自身获得美名,能让君王得到称赞,如稷、契、皋陶。忠臣只会让君王陷入愚昧凶残的境地,如龙逢、比干,最后国家灭亡,空得一个忠臣的名号,又有什么用!”
  “魏征成为正直敢言不畏强权的代表,在他死后,他的形象逐渐被神化。在很多传说故事中,魏征成为畅游人间、地府、天堂三界的名相,小说《西游记》让他的形象更加广为人知。”
  “梦斩小白龙,雷劈赃官……”
  “还有王圭、马周、褚遂良都是直言上谏的小能手。”
  “等到李世民晚年,因为国富民强有些松懈,但大致上依旧能保持克制纳谏的作风。”
  李世民:“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朕好,为了大唐好。我等君臣同心协力,定能开创一个超越历史上贞观之治的盛世!”
  群臣:“臣等谨遵陛下圣意!”
  李世民与魏征对视一眼,相视无言,却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魏征并不是不会看人眼色的人,李世民说杀人,也只是过过嘴瘾。他们君臣一起努力,只为打造一个明君贤臣的青史典范!
  第283章 贞观之治
  【正因为李世民的唯才是举,虚怀纳谏,才塑造了贞观年间清明的政治氛围,这是君主专制社会中难得的政治民主时期,一系列较为正确的政策在集思广益中得以推行!】
  政治民主?
  始皇对此十动然拒!
  汉朝武帝时期,以直谏名传后世的汲黯默默地看着皇帝陛下。
  刘彻被他看的发毛,顿时有些不爽,他不耐烦道:“怎么,朕虽然没有听你的意见,也没有将你治罪啊!”
  朝代不同,不要比较好吧!
  【李世民重视法治,清减刑罚,在贞观君臣的治理下,当时的社会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贞观四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仅二十九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标准!】
  李斯惊呼:“二十九人!这是怎么做到的!”
  扶苏兴致盎然:这才是我理想中的社会制度啊!
  秦朝的君臣都来了兴趣,秦律正在修订,唐朝律法可堪借鉴。
  李世民淡然一笑:“不过是以民为本罢了,国家的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而是全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评论区
  “执法公正,量刑谨慎,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李世民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让天下百姓有了法治的观念。”
  “贞观六年,死刑犯有二百九十人,李世民特许他们自行回家,办理自己的后事,第二年秋后回来就刑。到贞观七年秋季,二百九十个罪犯全部归来,无一人逃亡。”
  “这就是政府的掌控力和向心力。”
  “那时的天下政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多少不公平的事情,自然不会产生怨气,铤而走险犯罪之人少之又少!”
  ……
  【李世民重视廉政建设,多次派遣朝中大员为黜陟大使巡查全国,在地方增设刺史、都督等官吏监察地方,并将他们的功过写在宫中的屏风上,作为升迁奖惩的依据!】
  【皇帝以身作则,官吏一心为公,君民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受贿的现象达到历史上的最低值,这也是唐太宗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评论区
  “唐太宗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杀鸡儆猴,而是制定一整套相互监督的政治体制,预防贪污。”
  “这里点名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治理贪腐,杀的越多,贪得越多!”
  朱元璋:……
  “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污的流毒。”
  “将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唐朝延续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郡县两级制,并在此基础上将全国分为十道,设置刺史都督监察地方。】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在这一千多年中,三省的职权名称有所调整,但六部的职权名称从没有变过。】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评论区
  “死去的记忆再次复活!”
  “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封驳,尚书省执行!”
  “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
  ……
  始皇:“能延续一千多年的制度,定是极为完善的。”
  萧何:“关键就在于相互制衡,任何人都不能一方独大。”
  曹丕:“中书省,这不是朕设置的机构吗。中书省掌管机要,发布政令,是朕的近臣,没想到后世居然变成了朝廷的权力中枢。”
  王安石:“本朝将中书省与门下省合二为一,合称中书门下,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
  忽必烈:“汉人就是啰嗦,非要将一份权力分成三份,朕废除门下、尚书,只留下中书省总领百官,多简单!”
  然后中书省就一家独大了!
  朱元璋:“哈哈哈,朕更进一步废除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领六部,倒要看看谁敢违逆朕的诏令!”
  权利的高度集中,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非常容易酿造暴政!
  朱标疑惑:“父皇已经废除此令,为何三省制能延续到清朝呢?”
  朱棣藏在兄弟们身后,隐藏自己的存在感。
  就是他设置了内阁,将机要之权交还给大臣。
  毕竟不是谁都像父皇那样是个工作狂,他还要御驾亲征,没有人帮忙真的忙不过来啊!
  【东汉时期,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期权利逐渐扩大,成为中央政权中枢。隋唐时期,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商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有封驳之权!】
  评论区
  “门下省可以直接封驳皇帝的诏令。”
  “给事中、谏议大夫、散骑常侍、起居郎都属于门下省。”
  【尚书省得名于南北朝时期的刘宋,它的前身是尚书台,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朝廷最高权利机关!】
  【尚书省下设六部,二十四司,最高长官为尚书,负责执行诏令!】
  【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评论区
  “贞观年间的三省职权明细,分权制衡,有一些现代政治的特征。”
  “一个诏令的形成要先由诸位宰相在政事堂进行会议,形成决议报皇帝批准,皇帝同意后,由中书省以皇帝的命令发布诏书。诏书下达之前,经过门下省的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政令,可以拒绝发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