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松赞干布专门为文成公主建造了一座布达拉宫,其中有一千间宫室,富丽堂皇!”
  “松赞干布还穿上丝绸衣服,学着唐人的打扮,派遣贵族子弟前往唐朝留学,邀请唐朝文人参与吐蕃的管理。”
  “《毛诗》、《礼记》、《左传》、《尚书》、《春秋后语》等汉文诗书文典均传入吐蕃,有些还被译成了藏文。”
  “当时的吐蕃官员很多都精通汉学,甚至能用汉字作诗。”
  “当然,在唐蕃边境也有汉人藏化的现象:去年中国养子孙,今着颤裘学胡语!”
  “沟通中原与西藏的唐蕃古道正式开通,从长安直达拉萨,全程三千公里。在这条古道上,吐蕃建国两百年,两国的使臣来往就有两百多次。”
  “大量的丝绸、牛、马通过古道交易,唐朝的造纸、酿酒、冶金、建筑等技术也从这里传入西藏。”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关系史上的一座丰碑,两国自此结为舅甥之国,姻亲之好。此后,凡是新的赞普继位,都要得到唐朝皇帝的册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
  评论区
  “此时,吐蕃刚刚被唐朝打败,唐朝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文成公主和后来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甚至后来的吐蕃赞普称唐朝皇帝为舅舅,就像汉朝之于匈奴一样。”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归来,松赞干布派遣宰相禄东赞入唐庆贺,称颂唐太宗: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贞观二十一年,松赞干布派出士兵参加了唐朝将领阿史那社尔统率的多民族联军,一起征讨龟兹王的反叛。”
  ……
  “但他很快就又向泥婆罗(今尼泊尔)求娶了尺尊公主,以维护吐蕃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左右逢源,两边不得罪。”
  李世民目露不善之色。
  “这件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在吐蕃和唐朝的正式史料中只记载了文成公主的事迹,根本没有提到尺尊公主。”
  “这个故事最初来源于吐蕃某些奇幻的小说,所以尺尊公主很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尺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后宫地位比较低,毕竟当时的泥婆罗只是吐蕃的附属国。”
  “在西藏的传说中,观世音菩萨见到西藏人民陷入苦难之中,于是落下了两滴眼泪,这两滴眼泪化作了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入藏拯救世人!”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
  “文成公主入藏为两国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惜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真实姓名,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
  【贞观十五年,印度中天竺派遣使者入唐,十七年,李义表、王玄策作为正副使节出使天竺。】
  贞观君臣在舆图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天竺的所在。
  长孙无忌:“这天竺的距离大唐太远,中间还有其他国家阻隔。”
  其他同僚立刻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这地方大唐打不下来,打下来也价值不大。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再次派遣王玄策与蒋师仁为使出使天竺,恰逢中天竺国王去世,大臣阿罗那顺篡权夺位,并掠夺大唐使节。王玄策只身逃出印度,跑到吐蕃求援,松赞干布发兵千人,再加上附属国泥婆罗也派出了七千骑兵,成功击溃了篡权的阿罗那顺,救出了唐朝使节。】
  【这便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李世民自豪道:“这才是大唐对周边影响力的体现,一个使节便能调动他国的军队,而吐蕃根本不敢拒绝!”
  随即他又好奇的问道:“王玄策是何人?”
  群臣交头接耳,纷纷摇头,他们还不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评论区
  “王玄策和蒋师仁带着两国大军进攻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三天后,城池被攻破,斩首三千,俘虏上万,擒获阿罗那顺。”
  “王玄策带着阿罗那顺的王妃、王子和其他臣民一万多人,三万牲畜,五百八十座投降的城池,还有东天竺送来的无数珍宝,回到长安献俘。”
  “王玄策还从天竺带回了制糖之法,其颜色和品质远超中原地区的制糖之法。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蔗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惜,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只得了个朝散大夫的官职,且在史书中并没有多少记载。”
  “不是唐太宗不会知人善任,而是贞观年间灭国的战役太多了,王玄策的事并不出众,且中天竺距离大唐太远,无法建立有效统治,远没有西域各国的价值。”
  刘彻眼红:“你听听这说的是什么话,唐朝有用的大臣太多,可以給朕几个啊,朕不嫌多,真的!”
  “据说,王玄策带回了一个番僧,自称活了两百岁,还有长生之术。当时唐太宗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受不了,中原的药物都没有用,服用了天竺番僧的长生药后,一命呜呼!”
  “事实上,那个番僧最后被放回去了,若是李世民真的因为他的药而死,爹控李治怎么可能让他活命。”
  “而且,王玄策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后来还第三次出使印度。”
  “因此,李世民可能没有吃那个药,或者他的药没有任何效果。”
  看着上到皇后,下到大臣不赞同的眼神,李世民立刻自证清白:“是啊,是啊,朕肯定没有吃他的药,稚奴才会放他离开。”
  长孙皇后:陛下还是不要说的太绝对,小心将来打脸!
  第288章 贞观之治
  唐朝的外交政策对其他朝代并无多大影响,最多赞叹一句人才济济,毕竟其他朝代的疆域还没有达到唐朝的程度,更不可能对天竺产生什么想法。
  但制糖法就不同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糖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从水果、蜂蜜中摄取甜味,后来发展为从谷物中提取饴糖,最后学会了从甘蔗甜菜中制糖。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堇荼如饴”的记载,可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从谷物中提取饴糖的技术。
  饴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麦芽糖,这是一种淀粉糖,在民间流传很广。在汉代史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将制糖的方法、技术、步骤都进行了描述。
  直到今天,淀粉糖依旧在制糖业中占据一定地位。
  当然,我们说的制糖之术主要还是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提取糖的技术,这项技术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的印度佛经和中国的《楚辞》。
  扶苏沉吟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是从甘蔗中提取的糖汁。”
  李斯:“不错,我中原地大物博,早已有以柘制糖的技术。”
  萧何:“不过,天竺的制糖技术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不会得到天幕的关注。”
  始皇将目光投向南方,似乎想要越过百越的蛮荒之地,看到千里之外的天竺……
  张衡看着手中微小泛黄,如沙一般的颗粒,为他取名沙饴,这是最早的砂糖。
  陶景弘:“江东虽有甘蔗,但广州的甘蔗才是产糖量最高的。”
  南北朝时期,甘蔗在南方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
  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制糖作坊。
  贞观年间引入印度的技术后,中原相继出现了土法提取的白糖和冰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广泛兴起的制糖业,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将制糖技术传入地中海地区,8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制糖技术传遍全球……
  18世纪末,另一种能够替代甘蔗的原材料甜菜被发现,从此,制糖业不再受到气候的影响,制糖技术也乘着工业革命的春风实现了机械化……
  天幕下的观众还在探讨如何改进本时空的制糖技术,天幕已经开始了下一个话题。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享年34岁。他的儿子早逝,由孙子继承王位,宰相禄东赞摄政。】
  评论区
  “松赞干布的死亡是个谜团,一种说法是由于尺尊公主感染了瘟疫后传染给了松赞干布。”
  “还有一种说法,松赞干布是被仇视佛教的苯教教徒暗杀而死的。”
  “三十年后(公元680年),在吐蕃生活四十年的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拉萨至今仍保存着藏人为纪念她而建造的塑像!”
  “在三江源,依旧矗立着文成公主庙。1300多年来,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酥油灯昼夜常明,前来朝拜的藏汉人民也络绎不绝,亲如一家。”
  “史书虽不曾记下你的名字,但人民会记住你的功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