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但他用错了方法。”
  “太宗命他们直言相劝,规正太子的行为。”
  “他自己都受不了朝臣的直谏,更何况一个长于深宫没有经过任何挫折的少年。”
  “而且,李承乾身患疾病,本就心里自卑,又要面对无数德高望重的大臣的批评,心里越来越扭曲,暴躁!”
  长孙皇后心疼的将长子抱在怀里,轻抚他颤抖的身躯,“不怕,高明不怕,阿娘在呢!”
  李世民想宽慰几句,却不知该如何开口。
  这个孩子一向懂事,早早的担起了太子的责任,让他忘了这还是一个刚满十岁的小少年呢。
  “李承乾不过是盖个房子,于志宁就批评他过于奢华。”
  “李承乾与宦官玩乐,于志宁又将他比作秦二世。”
  “孔颖达更加激烈,只要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犯颜直谏。”
  “张玄素更是无时不谏,言语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的话。”
  一些人已经看出了问题,并对此直言不讳。
  尉迟敬德:“怎么,太子是君,尔等是臣,尔等想让太子言听计从!”
  于志宁:“你个大老粗懂什么!”
  程咬金:“你们不会是利用太子做跳板,只想着青史留名吧!”
  孔颖达:“无稽之谈!”
  李纲:“这样的法子只会将太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张玄素:……
  “于志宁、孔颖达、张玄素等人几乎是比着上谏,措辞一个比一个凶狠,言辞一个比一个锋利,严重的打击了太子的自信心。”
  “而太宗还因为孔颖达等人直言劝谏太子,给他们丰厚的封赏。”
  “就连太子的乳母都看不下去了,对他们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你们的法子让他很没有面子。而孔颖达却冷硬的回答:蒙国厚恩,死无所恨。”
  “李承乾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被逼疯了!”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就连魏征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事实证明,一味的进谏根本没办法扭转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的思想。
  而被天幕点名的几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贞观十六年,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太宗十分高兴,如获至宝,对李泰大加封赏,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在百官的劝谏下,李世民直接取消了太子所用器物的限制,以示自己对太子的看中。】
  评论区
  “李泰自幼聪慧,才华横溢,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得到的宠爱丝毫不差于李承乾和李治。”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深远,开创了唐宋总志体例的先河。”
  “被弟弟刺激到的李承乾干脆破罐破摔,宠幸一个太常乐人,给他取名称心,大概只有在称心的面前,他才能稍微放松一些吧。”
  “李世民无法接受自己一向优秀的儿子有断袖之癖,命人杀了称心。”
  “李承乾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行为,只以为这是父亲对自己的打压。于是,他在东宫为男宠祭奠,竖碑立冢,自此,父子间隔阂更深!”
  ……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引突厥人入宫,被于志宁上书批判,李世民命李百药、杜正伦等人规劝太子的行为。”
  “太子日渐狂悖,李世民却一味的用自己的办法维护太子的地位,他依旧命李承乾监国,命宰相高士廉兼任太子太师,命朝中三品以上官吏的嫡子出仕东宫,将满朝文武都绑在东宫的马车上。”
  面对慈父与不孝子的戏码,天幕下的观众都在看笑话。
  始皇完全无法理解李世民的做派,明明是那样英明神武的一个人,怎么就被感情困住,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呢。
  若是扶苏做了这样的事,他一定会放弃长子,培养其他儿子。
  刘彻想着,若是他也将满朝文武都绑在据儿的身上,是不是就不会有历史上的巫蛊之祸了。
  惟一的问题是,汉武朝的群臣更新换代太快了,可能等不到太子长大……
  【钻入牛角尖的李承乾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苦心,甚至对屡屡劝谏他的张玄素等人痛下杀手,虽然没有成功,但太子欲杀老师,依旧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太极殿上群臣交头接耳,对李承乾的观感一落千丈!
  【即便如此,太宗也没有废太子的念头。为了稳固太子的地位,还任命魏征为太子太师,以示自己绝不会废太子之心!】
  评论区
  “批评太子的朝臣又多了一个,还是战斗力最强大的!╮(╯▽╰)╭”
  “直到贞观十七年,魏征去世的时候,太宗依旧认为李承乾是嫡长子,他不会废嫡子立庶子。”
  “在儒家的礼制中,除了继承家业的嫡长子外,即便是同母的弟弟也算是庶子。”
  ……
  【太宗没有易储的打算,但李承乾只相信自己亲眼看到的事情——想要夺嫡的李泰上下串联,已经严重威胁到太子的地位,李承乾试图暗杀李泰,结果失败了。】
  【于是,李承乾走到了最后一步,他联合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太子太师侯君集等人预谋逼宫造反!】
  太极殿上突然陷入了极致的安静。
  天幕一直在说夫子管教严格,但李承乾如此脆弱的心理是否适合成为大唐的继承人!
  他就连老师的几句批评都接受不了,如何承担天下的重担!
  李世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他真的不想放弃自己的爱子,但大唐的基业同样重要……
  【贞观十七年三月,就在李承乾为此事积极谋划之时,齐王李祐率先谋反,李绩奉命讨伐,不过十天便平定了齐王的叛乱,李祐被按律斩杀!】
  李世民一惊:“李祐!”
  这是他的第五个儿子,如今被封为楚王。
  李世民怒火攻心,这几个儿子没一个让他省心的,他不忍心怪罪长子李承乾,对李祐这个不自量力的儿子却没有任何好感——
  李世民冷道:“他的外祖阴世师杀害了五弟智云,还发掘了李家的祖坟,最后被阿耶杀了。看来阴氏从未忘记她们家与大唐的深仇大恨啊!”
  人就是这样,对于自己不在意的人,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李世民也不例外。
  最起码在这个时空,李祐这辈子都别想就藩了!
  评论区
  “李祐死的不冤,他听信舅舅的谗言,亲近奸佞小人,招募死士,阴谋叛乱,李世民多次训斥教导都没用。”
  “李祐的谋反就跟玩一样,他举起反旗然后自己在后方享受,李绩带着大军平叛即将到达战场,他还自大的认为自己可以一边饮酒,一边杀敌。”
  “他还以为自己的唐太宗呢?”
  “结果,还不等朝廷的大军到达,外围的郡县已经主动投靠朝廷,李绩摧枯拉朽,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这场叛乱不过持续了十天时间……”
  李世民深觉丢脸,怎么就连谋反都不会,以后不要说是朕的儿子!
  【但历史的巧合就在这里,在这场失败的叛乱中,李世民发现了太子谋反的罪证——】
  评论区
  “太子暗中豢养了一百多死士暗卫,其中以纥干承基为首,他曾奉命杀害李泰和于志宁,最后都失败了。”
  “但他知道东宫谋反的所有计划,齐王被抓后牵连了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为了洗脱自己的罪名,便告发了李承乾。”
  “唐太宗如同五雷轰顶,他没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太子居然也想要逼宫谋反,这件事对他的打击极大!”
  李承乾满心失落,他终究还是让父亲失望了,他做不好这个太子,也承担不起整个天下!
  ……
  【即便证据确凿,李承乾也亲口承认了此事,李世民依旧想要保护这个孩子。谋反之罪本是必死无疑,齐王李祐的例子就在这摆着呢,李世民却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贞观朝臣:这有什么好商量的,谋反之罪,按律当诛!
  但这显然不是皇帝想要的答案。
  【最后,李世民下令废黜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其流放黔州,保住了儿子一条性命!】
  评论区
  “参与其中的李元昌、侯君集、杜荷等人都被处死!”
  “这就是明晃晃的双标啊!”
  “责之深,爱之切!”
  “龙凤猪三人的太子都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第296章 贞观之治
  李承乾熟读经史,自然知道谋反是什么下场,没想到父皇居然还愿意留下自己的性命。
  他满心感动,濡慕的看着父亲。
  李世民叹了口气:“高明啊,不要想那么多,你是父亲最喜爱的孩子,也是父母最期待的太子!”
  李世民内心深处却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几分怀疑,这个孩子真的能承担的起大唐的天下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