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王孝杰大呼冤枉:某哪里得罪狄公了……
  狄仁杰也满心疑惑:我为何要斥责王将军!
  “历史上的王孝杰是武周朝著名的大将军,打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以军功官拜左卫大将军。后来,王孝杰惜败于吐蕃大将论钦陵,被罢官。次年,他再次率军与契丹交战,因为后续部队未战先逃,寡不敌众,坠落山崖而死!”
  “不是电视剧里被人耍的团团转的铁憨憨……”
  “电视剧里的王孝杰暴躁、狂妄,却也忠诚、勇敢、耿直、敢于认错。”
  “历史上的他战死在了与突厥之战中,电视剧里的他死里逃生回到了幽州,却又被人陷害,一人背负了所有的罪名……”
  “公元691年,狄仁杰被任命为宰相,四个月后,他便被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贬为彭泽县令。”
  “当时的律法规定,如果自行承认谋反就可以减免死刑,狄仁杰当场认罪:大周革命,万物维新,我是李唐的旧臣,甘愿以谋反的罪名被杀。来俊臣得到了供状,当即放松了警惕,狄仁杰趁机将自己的冤屈塞到棉衣里送回家中,向武则天喊冤,为自己争取了一条活路。”
  武则天:“狄公就不担心,朕听信来俊臣一面之词,定了你的谋反之罪!”
  狄仁杰:“陛下圣明,酷吏是陛下手中的刀,持刀之人不会被刀所伤,臣相信陛下!”
  “696年,契丹首领孙万荣作乱,攻陷冀州,河北大乱。狄仁杰被重新启用,孙万荣听闻狄仁杰到任,不战而退,狄仁杰用自己的名望兵不血刃平定了一场叛乱!”
  “次年,狄仁杰再度拜相,他劝阻了武则天的远征计划,将主要精力放在治理内政之上。”
  “狄仁杰一生刚正不阿,知人善任,为朝廷举荐了许多德才兼备的良臣,政绩斐然,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还有北斗之南一人而已的美誉!”
  “狄仁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两次举荐张柬之,称其有宰相之才。招抚宽恕契丹降将李楷固、骆务整,两位大将为武周扫平了契丹余党,功勋卓著。开元名相姚崇也是狄仁杰举荐入朝,成为三朝宰辅!”
  “狄仁杰不畏权势,直言敢谏,是武周朝一代名相!”
  “武则天对狄仁杰也极为信任,不直呼其名,而是称其为国老。狄仁杰病逝后,武则天废朝三日,为他加谥号文惠。唐朝之后的皇帝也纷纷为狄仁杰加封,并配享太庙!”
  “他既是李唐的忠臣,也是武周的忠臣,所有人都认为李唐能够恢复国祚,狄仁杰居功至伟。”
  李治:能成为两朝忠臣,还得到后世的肯定,此人大才啊!
  狄仁杰:“臣不过是心存百姓,以天下为念罢了。”
  武则天:“狄公没有私心,不在乎百年后的毁誉,才能无欲则刚!”
  第309章 则天武皇!
  李世民:“如此人才居然不在本朝,真是可惜啊!”
  李治立刻下令,召狄仁杰回朝,任大理寺卿,提前开启他的宰辅生涯。
  赵匡胤也感叹道:“武则天虽刑罚枉滥,却最终没有杀狄仁杰。她能统治国家安享太平,就是因为如此心胸啊!”
  刘备对诸葛亮揶揄道:“后世之人对狄仁杰的喜爱,堪比先生啊。”
  诸葛亮道:“亮是因为《三国演义》才被后人熟知,狄仁杰也有专属于他的故事。”
  评论区
  “武承嗣、武三思想要谋求太子之位,便对武则天吹风:自古以来没有用外姓人做继承人的。”
  “武则天一度想要立侄子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劝谏道: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传于子孙。陛下难道要将皇位传于外姓吗?更何况,姑侄与母子哪个更亲近,从没有听说过侄子将姑姑配享宗庙的!”
  李渊:怎么只说二郎,朕呢?
  武则天刚产生了这样的念头,便被天幕叫破,颇有些不自在,她不免有些迁怒于狄仁杰:“这是朕的家事。”
  狄仁杰当即劝谏道:“王者以四海为家,整个天下的事都是陛下的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为四肢,臣忝居宰相,怎么能不管呢?”
  “狄仁杰一句话断了武三思的通天之路,他还以母子之情感化皇帝,让武则天下定决心,召回庐陵王李显,重新立为太子,再也不提立武氏为嗣的念头了……”
  武则天心里也明白:李唐毕竟还是众望所归的天下之主。
  【武则天不拘一格用人才,武周年间,以上官婉儿为首的一批女官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异军突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论区
  “上官婉儿是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因为废后事件被抄家灭门,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被没入掖庭,成为宫女。”
  “虽落入泥淖,上官婉儿却在母亲的教导下,熟读诗书,明达吏事,聪慧异常!”
  “上官婉儿因为文采出众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成为武则天身边的女官。为武则天草拟诏书,参议政事,军国谋略,生杀大权多有涉猎,被称为:巾帼宰相!”
  “后世史书因其女子身份,对其私生活多加揣测,骂声一片。但在当时,与她同时代的文人对其评价极高。”
  “就连开元年间的宰相张悦也为其诗文作序,且不吝溢美之词。”
  “武周时期的女官还只是皇帝身边的秘书,并没有进入前朝。”
  “若是武皇愿意用女子为官,她们会成为皇帝天然的拥护者,可能也就不会有后来那么多的反攻倒算了。”
  “事实证明,女子的才能丝毫不弱于男子,上官婉儿便以一界女流之身引领一代文风,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
  “若是她去参加科举,必能高中!”
  武则天心头剧震,她改革科举,提拔庶族,就是为了集中权利,加强皇权。可是那些饱读诗书的庶族子弟进入仕途后,依旧是男权统治的拥护者,并不会对自己有所助益。
  但若是允许女子参加科举,便是世家大族的女子也只能依附自己,她们才是她真正的盟友!
  武则天暗暗下定决心,在有生之年,必要促成此事!
  【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农业手工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从高宗永徽年间的380万户,增长到615万户,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这也是一个较高的增长数字。】
  【武则天在武功方面的成就也毫不弱于文治——】
  【唐高宗统治晚期,周边四夷多有反叛,大唐军队四处灭火,维持着一个脆弱的平衡。在西域,唐与吐蕃烽火不断,对安西四镇展开争夺。】
  【公元689年,吐蕃再次占据安西四镇,692年,武则天派遣大将王孝杰率军西征,王孝杰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史称安西之战!】
  【在满朝文武一致反对的情况下,武则天对安西四镇增兵三万,保证了西域地区此后的安宁,结束了唐朝与吐蕃对西域的反复争夺,直到唐玄宗时期再没有战乱发生。】
  【693年,西突厥联合吐蕃入侵武周,后突厥、室韦也趁火打劫。大将李多祚击败室韦,王孝杰攻破吐蕃、西突厥……】
  评论区
  “后突厥默啜可汗自请为太后(武则天)之子,并率部为大唐征讨契丹!”
  “还因为平定契丹有功,成为大唐的功臣。”
  “当然,突厥畏威而不怀德,数年后,默啜可汗便再次反叛,狄仁杰率兵征讨,平定了河北之地。”
  “默啜时不时伸出试探的小脚脚,都被武周利落的砍断。最后,默啜与中原皇室联姻,后突厥之乱才算是彻底平定了下来。”
  ……
  【公元696年,王孝杰与吐蕃大将论钦陵大战于素罗汗山,王孝杰战败,吐蕃提议瓜分突厥之地,罢免安西四镇驻军作为议和的条件,被武则天拒绝!】
  【武则天采用郭元振的计策,离间吐蕃君臣关系。699年,吐蕃内乱,大将论钦陵被杀,他的部下举兵投降武周!】
  【吐蕃失去了最有能力的大将,实力一落千丈!】
  【同年,因为营州(今辽宁)都督赵文翙暴虐无道,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人起兵反周,占据营州,进逼河北。武则天先后派遣数位大将征讨,都失败而归,这场叛乱历时十三个月才被平定。】
  评论区
  “王孝杰和狄仁杰都是因为营州之乱被重新启用。”
  “电视剧里面的那场战争就是以此为背景的,武则天任命王孝杰为主帅,苏宏晖为副,率军十八万讨伐契丹。”
  “两军在东硖石谷狭路相逢,因为地形狭窄,大军无法展开,王孝杰亲率精锐为前锋,杀穿敌军,冲出峡谷。但后军统帅苏宏晖却畏惧敌军,临阵脱逃。”
  “王孝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最后坠崖身亡。”
  “怪不得在《神探狄仁杰》里,苏宏晖也是个大反派呢。”
  ……
  【700年,吐蕃再次侵犯凉州,被陇右诸军州大使唐休璟击败,唐休璟六战六捷,大败吐蕃,扬中原王朝之声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