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当国家走向正轨后,打击政敌,以权谋私,搞自己的小集体的姚崇便被剥夺了宰相之职。李隆基看上了为人正直、更讲原则的宋璟。】
  评论区
  “用得着的时候,就叫人家小甜甜,用不着的时候,就叫人家牛夫人。哼,渣男!”
  姚崇:……
  “开元四年,姚崇辞官回乡,开元九年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救时宰相!”
  “姚崇在武周、睿宗、玄宗朝历任三朝宰相,无论资历还是功绩在当时都无人能及!”
  “他一生清廉,不收贿赂,过着十分俭朴的日子,以至于身为当朝宰相居然买不起京城的房子,只能住在郊区。”
  “姚崇留下了一个《遗令戒子孙文》,警告自家子孙不要像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一样,因为子孙不肖,导致家族败落。”
  “他很有预言家的天赋,他的儿子也确实不肖。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姚崇被儿子牵连只能辞去宰相之位。”
  “姚崇死后,百姓将他的画像当做神灵来供奉,直到民国时期,姚公祠依旧香火鼎盛。”
  姚崇眼眶发红,“臣不过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当不得百姓如此纪念。”
  复杂的情绪在他的胸腔激荡,让他只想要找一个发泄的渠道,天幕提及的两个不孝子要倒霉了。
  【宋璟严于律己、一心为公,对直言上谏、并继承推行姚崇制定的好的政策。最后,因为宋璟过于守旧,跟不上李隆基的脚步,被罢相。】
  评论区
  “宋璟七岁能诗,博学多才,十七岁进士及第,他因为刚直不阿,得到武则天的器重。”
  “李显在位时,宋璟因不肯屈从于武三思等人,被排挤出朝堂。睿宗时,宋璟升任礼部尚书,入阁为相!”
  “开元四年,宋璟接替姚崇成为宰相。他赏善罚恶,公正无私,敢于犯颜直谏,皇帝都对他有所忌惮。”
  “姚崇善于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于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虽然风格不同,但都忠于职守,为国家的稳定繁荣做出了贡献。”
  “但宋璟也因为太过正直,得罪了不少同僚,开元八年被罢免宰相之位,但仍在朝为官。”
  “开元二十五年,宋璟在洛阳与世长辞,就在宋璟去世三十三年后,楷书之宗颜真卿为他撰写了碑文。”
  “宋璟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
  “最幸运的是,他死在了开元二十五年,不用面对天宝年间的乱局。”
  ……
  【这次李隆基看上了文武双全的张说,张说在任期间,裁撤了二十万边军,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在边境大力屯田。】
  评论区
  “张说出身于范阳张氏,是西晋司空张华的后裔。唐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宰相,进士出身,且被评为第一。”
  “后来跟随大将王孝杰征讨突厥,因此张说熟知兵事。”
  “后因为母亲去世,张说离职守孝。但丧期未满,李显便欲起复他为黄门侍郎。当时礼教衰薄,世人都以能在丧期中被起复为荣耀。张说却坚守礼制,多番上表推辞,言语恳切,颇受有识之士的称赞。”
  “但张说与姚崇关系不睦,多番反对姚崇为相,却无法改变李隆基的决定。姚崇成为宰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此后多年在地方为官。”
  “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单枪匹马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的帐中。副使李宪劝他不要涉险,张说却丝毫不惧。以赤诚之心,安抚诸多部落。”
  “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攻陷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张说率一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同年,张说被召回京拜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入阁为相!”
  “唐朝为了防备外部敌人,边境陈列着六十万大军,张说以制敌不在兵多为由,劝谏李隆基裁军二十万,放归家乡。”
  【张说曾三任宰相,擅长文学,一生掌文学之任三十多年,有助成文治之功。他也颇有武略,可谓文武兼备。还明于政体,改革不合时宜的政治和军事制度。故史家称赞他“发明典章,开元文物彬彬,说居力多”,是推动“开元之治”的一位重要人物!】
  【开元十三年,在张说的主持下,李隆基率领百官、四夷首领,前往泰山封禅!】
  评论区
  “李隆基虽然后来有那样拉胯的事,但他封禅的时候确实是国力最强盛的时期,没有辱没泰山之名!”
  “李隆基封禅泰山之时,恰好遇到狂风大作,从中午吹到晚上,随行人员的帐篷都被吹飞了。等到李隆基斋戒沐浴那天,再次狂风大作,寒气彻骨,从上到下无不胆战心惊。”
  “若不是这世上没有神仙,这真的很像是上天示警啊。”
  天幕上的后人是在调侃狂风的不合时宜,天幕下的李隆基却像是在照镜子,他不免心有戚戚,难道当真是神佛知道了未来之事,给自己的警醒?
  但神佛的预言太过隐晦,历史上的他没有接受教训啊!
  “泰山封禅由张说这位宰相主持,但张说却将自己的亲信安排为执事,甚至跃升五品,对其他人又吝啬奖励,因此朝野内外一片埋怨之声。”
  “张说利用职权,把本是九品小官的女婿郑镒提升至五品,并赐绯色朝服。玄宗大宴群臣,看到郑镒,问他为什么升的这么快。郑镒无言以对,戏子黄幡绰道:“这都是泰山的功劳啊!”后来,人们就把岳父称为泰山。”
  “张说虽然文武全才,却也生性贪财,脾气暴躁,对同僚呵斥谩骂,打压政见不同之人。”
  “最终被罢免宰相之职,开元十八年病逝。”
  “开元朝的几位宰相,即便被罢官也能安享晚年,李隆基还算厚道。”
  【张说之后也有几位丞相,不过他们没有什么作为,很快就被罢免。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
  【张九龄是广东人,没有家世背景,完全靠着自己出众的才学跻身宰相之列。张九龄对选官的标准也是公平公正,不看出身背景,只看自身才学。】
  讨论区
  “由于当时的人重视京官,人人都想要做京官,于是李隆基采纳张九龄的建议,选取有能力的京官调到地方为刺史,监督地方行政,为他们刷执政经验。地方上有能力的都督刺史也能调入京城,将地方官与京官融为一体。”
  【唐玄宗尽力改善与四夷之间的民族关系,封粟末靺鞨的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设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大唐再次成为亚洲的中心!】
  【开元年间,国力空前强盛,社会空前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商业十分发达,城市繁华,交通四通八达,对外贸易活跃,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都成为世界性的大都市,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商贾。】
  第314章 开元盛世
  【张说之后也有几位丞相,不过他们没有什么作为,很快就被罢免。开元年间最后一位贤相是张九龄!】
  李隆基悚然一惊:“最后一位!”
  他任职宰相的时间很长?还是……张九龄之后再无贤相?
  【张九龄是广东人,出身仕宦之家,但父祖都只是地方小官,他完全靠着自己出众的才学跻身宰相之列。】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担任宰相的岭南人,他的耿直温雅被世人称为“曲江风度”。即便罢相之后,有人向李隆基举荐人才,李隆基都会问一句,“能比得过张九龄吗?”】
  评论区
  “张九龄九岁知文,13岁便能写出好文章,他才智过人,勤奋好学,在武则天长安二年进士及第。次年,宰相张说因为得罪二张被贬到岭南,在这里他看不到了这位少年才子的文章,顿时惊为天人!”
  “唐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进士及第就能做官,往往还要经过吏部考试,才能安排官职,张九龄再次顺利过关,成为秘书省校书郎。”
  “与伯乐张说立场一致的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矛盾极大,他多次上书提醒姚崇远离小人,亲近贤良,姚崇也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但张九龄终究还是因为与姚崇政见不合,辞官归乡。”
  “回到家乡的张九龄并没有消极等待,而是积极为家乡父老办实事。”
  “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广州因为沿海的优点,已经成为中外海上贸易的大都市。但从广州到中原却道路闭塞,交通不便。他多次上书请求修建梅关古道,沟通岭南与中原,得到朝廷批准后,张九龄亲到现场勘察地形,缘磴道,披灌丛,不辞劳苦,指挥施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