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杨国忠就是大唐最大的搅屎棍啊。”
  “如果李隆基当真御驾亲征,哪怕战死在战场上,也好过后来的历史。”
  “还是放权给前线的将军吧,李隆基亲自微操怕不是唐军败的更快!”
  李隆基不服:“朕年轻的时候也曾亲自上阵杀敌的,怎么可能因此不堪!”
  群臣:你说的战场是指玄武门吗?
  “李隆基为何不学学汉景帝,直接杀了杨国忠,安禄山出兵的正当理由就没了,还能安抚因杨氏骄奢而不平的天下百姓……”
  刘启:“只杀人可不够,还得有把握打败叛军。”
  朱棣:“这就是战前祭旗,只要操作得当还能激发百姓同仇敌忾之心,一致对外!”
  朱元璋:“若是李隆基能如此决断,也就不是李隆基了……”
  第321章 安史之乱
  【大军压境,李隆基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命他的皇子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安禄山。】
  【唐朝的精兵都在边境,掌握在节度使的手中,不知何时才能赶来救援。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长安、洛阳临时招募将士,新招募的士兵都是市井子弟,没有战斗经验,也没有时间训练,他们穿上盔甲,拿上大刀,立刻就要走上战场……】
  评论区
  “封常清率领六万未经训练的百姓,对战安禄山的百战精兵。”
  “他斩断河阳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但却无法抵挡叛军的兵锋,只能屡战屡退,最后退到了潼关。”
  ……
  【一个月后,安禄山攻破洛阳,封常清只能退守潼关,与高仙芝一起防守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世民已经平息了最初的愤怒,他语气冷静的询问诸位大将:“若你们是封常清,当如何抵挡安禄山的叛军。”
  李靖与李绩等人对视一眼,都在思索自己的应对之策,尉迟恭和程咬金等人已经按捺不住了。
  尉迟恭:“陛下,若是臣定会死守洛阳,誓死不退!”
  程咬金:“臣也愿为守城而死!”
  李世民却道:“战死沙场固然英勇,但何人来抵挡叛军?”
  李靖道:“封常清的大军都是临时征召的普通百姓,正面战场无论如何都比不过安禄山的精兵。若是臣定会寻找一个绝佳的地形,以守代攻。洛阳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潼关才是最好的选择!”
  李绩也道:“只要坚守潼关,等待其他节度使的大军从后方包抄安禄山的叛军,危机自解!”
  李世民却有些忧虑:“封常清的选择是正确的,叛军虽一鼓作气打到了关中,但依旧是一支孤军,只要有一支精锐截断叛军的后路,叛乱即可平息。可是……为何安史之乱能持续八年之久呢?”
  当然是有人在拖后腿!
  【封常清与高仙芝一致认为,叛军军威正盛,唐军精锐尚未到达,只能坚守潼关,不能与叛军正面交锋!但李隆基听说封常清兵败,立刻削了他的官职,让他以平民的身份在高仙芝军中效力。】
  【李隆基将军权、财权、政权都给了节度使,自然也会有自己的节制手段,除了扶持其他节度使互相制衡外,他还以宦官为监军,监督大将,分散权利。但此举也让宦官的权利逐渐扩大,最后不受节制。】
  此言一出,唐初的名将都躁动起来了。
  秦琼:“宦官监军,这不是捆缚大将的手脚吗!”
  李世民:“前朝宦官造成的混乱还少吗,李隆基怎么敢信任宦官!”
  李隆基:“高力士如此忠诚又有军事才能,两次政变中都站在朕的身边,为朕出谋划策冲锋陷阵,其他宦官也是朕的亲信,他们便是朕与节度使沟通的桥梁。”
  【东汉的十常侍比起唐朝的宦官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唐朝的宦官手握军权,可以随意废立皇帝,权倾朝野,一手遮天,这些都是从玄宗时期开始的。当然,这是后面的故事,我们暂时搁置。】
  李隆基看高力士的眼神都不对了。
  高力士:冤枉啊!
  【高仙芝军中的监军名为边令诚,边令诚一门心思想要插手军令,高仙芝自然不会同意,边令诚便怀恨在心。】
  评论区
  “边令诚很早便是高仙芝的监军,他时常干扰军事部署,让高仙芝极为不悦。边令诚一再向高仙芝索贿不成,因此对其十分记恨。”
  “边令诚就是当时监军太监的代表,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等到安禄山攻陷长安,还是边令诚带头打开城门的。”
  ……
  【边令诚对李隆基进谗言,说高仙芝、封常清因为贪生怕死,才会退到潼关。李隆基大怒,不经调查便下了诛杀令,边令诚带着敕书赶赴军中,斩杀高仙芝与封常清!】
  李靖不敢置信:“大战之前,临阵斩帅!”
  李世民火气又上来了:“李隆基对军事一窍不通,只会用政治手段控制将军,他就没想过其他将士的感受吗?”
  长孙无忌:“唐军的士气定会夭折,其他将领也得权衡一二了。”
  ……
  【临死前,封常清说:我战败而死心甘情愿,但希望陛下不要小看安禄山,那样我也死而无憾了。随后,慷慨赴死!】
  【高仙芝的罪名却不只是临阵退兵,还有克扣军饷和恩赐的东西。但高仙芝大呼冤枉,他对着全军将士道:“天在上,地在下,所有将士都在这里,我若是因为害怕才退兵,自然应该领死,若不是,还请你们为我喊冤。”全军将士都在高喊“冤枉!”】
  【最终,高仙芝还是被斩了,与被他一手提拔的封常清死在了一起……】
  此刻还在边疆与敌军作战的高仙芝、封常清突然有些心灰意冷,这样的君王,还值得他们效忠吗?
  但想到巍巍大唐,想到大唐的百姓,他们又有了勇气,提起手中大刀,将满腔怒火发泄到敌人头上!
  李世民痛哭:“是大唐对不起忠心的将军!”
  年轻的李隆基立刻发下诏书,安抚边将,还在天幕的评论区刷新自己的罪己诏,希望大唐将士与百姓都能看到。
  老年的李隆基却舍不下颜面,掩耳盗铃,很快他就会失去最后的机会了……
  【高仙芝与封常清就这样死在了宦官的谗言,与君王的怀疑之下,大唐却无人能接替他们防守潼关,李隆基只能重新启用已经中风瘫痪在家休养的哥舒翰为元帅,镇守潼关!】
  评论区
  “哥舒翰中风,半个身子都动弹不得,连马都上不了了,还要给帝王收拾烂摊子。”
  “最后还有那样的结局,可谓晚节不保。”
  李白惊呼:“晚节不保?”
  他可是盛赞哥舒翰的英勇,还想要为哥舒翰写一首诗呢!
  此时的哥舒翰还在王忠嗣帐下为将,不由得眉头紧锁:马都骑不了,如何征战沙场,天幕没有说他的结局,他却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大唐初年将星如云,每一个有名有姓的大将都有灭国的履历。到了高宗朝,将星青黄不接,却也远远比其他朝代要多。再加上武皇开武科举,选拔了一大批年轻的将领,玄宗朝原本不应该缺少大将的。】
  【但就像高仙芝与封常清一样,玄宗朝最有名的大将也死在了帝王的猜忌之中,甚至都没有赶上这场大乱……】
  远在西北边疆的王忠嗣抬起了头,一人身兼四镇节度使,天幕所言之人舍他其谁!
  哥舒翰惊呼:“元帅!”
  王忠嗣沉思:“朝中奸佞当道,我们这些在外领兵之人朝不保夕啊。”
  只是他更想马革裹尸,而不是郁郁而终……
  【王忠嗣,原名王训,开元二年,他的父亲王海宾作为大军先锋与吐蕃交战,擒获了许多吐蕃军,取得了大胜。但其他将领嫉妒他的军功,观望不前,王海宾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唐军这才趁机大举进攻,斩首一万七千吐蕃军,缴获无数牛马。】
  【李隆基怜惜王海宾的牺牲,将王忠嗣收养在宫中,因此王忠嗣与太子李亨自幼一起长大,交情极好,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王忠嗣:太子那时候还是忠王呢,皇帝将他们两人凑在一起,他们只有彼此作为玩伴,关系能不好吗?
  这也能成为被人攻讦的把柄!
  【王忠嗣勇猛刚毅,寡言少语,善于用兵,深得李隆基的器重。他做代州别驾时,代州的豪强大族关门闭户,不敢触犯律法。】
  【开元二十一年,吐蕃侵犯边境,王忠嗣提刀杀入敌阵,斩杀数千人,获胜而归。此后王忠嗣以自己的勇猛无畏,多次单骑冲入敌阵,为大唐取得了胜利。由于战功显赫,被封为左金吾卫将军,河东节度副使等职。】
  【到了天宝年间,王忠嗣已经身兼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灵州都督等职,在此期间,他北征漠北,数次打败突厥,大败吐蕃,北伐奚族,平定吐谷浑。塞外安定,四夷不敢来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