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评论区
“寺庙兼并大量土地,佛教徒却能够逃避赋税,当时的僧侣都是剥削百姓的大地主。”
“佛教是在一代代人的打击改造后,才变成现在的样子的。”
“武宗灭佛后,拆毁寺庙4600多座,二十六万人还俗,十五万奴婢恢复平民身份,成为朝廷的税源。”
【因李炎的庙号也是武宗,于是,佛教便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与李炎,三位帝王的灭佛行为,称为三武灭佛!】
【不论李炎的出发点是为了什么,此举都成功的扩大了朝廷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会昌年间的人口较安史之乱期间增加了一倍多,成为唐朝中后期较为平稳的一段时间,史称“会昌中兴”!】
【李炎晚年深受风疾所苦,为了缓解病情,他选择服用方士炼制的金丹,因此性格越来越急躁,喜怒无常,于会昌六年,丹毒发作而死,终年三十三岁。】
同样因为服食丹药而死的宪宗李纯、穆宗李恒:……
王才人沉痛的劝谏皇帝道:“陛下,自您开始服食丹药,肤色越发暗沉,身体每况愈下,可见,丹药确实有毒啊。”
李炎被天幕揭露的事实震骇,当即对着美人表示,自己再也不吃丹药了。
为表决心,他下令将所有方士赶出了皇宫。
……
【李炎死后,宦官拥立了他的叔叔光王李忱为帝。】
郭妃震怒:“那个贱婢的儿子居然也能做皇帝!”
宪宗李纯:“你身为皇太后,太皇太后,面对宦官的谋逆之举,居然没有任何作为!”
郭妃:“后宫不得干政……”
不论是儿子还是孙子做皇帝,她都是帝国最尊贵的女人,何必多此一举,惹人非议?
李纯:……
第339章 归义大唐
李纯没有任何立场怪罪后妃不作为,因为自武则天与韦后之后,大唐皇帝对后宫干政便极为敏感,中晚唐的皇帝大多没有立皇后。
只有肃宗因张皇后在战乱中辅佐有功,立其为后,还引发了皇后与宦官之间的争斗,导致代宗命悬一线。
面对如此局面,便是郭妃想做什么,也要面对重重阻力!
【皇太叔李忱继位之前木讷寡言,所有人都觉得他有点傻。李炎病危后,宦官马元贽等人也认为李忱容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李炎心下一惊:“朕的皇子呢?”
王才人心说:文宗李昂也有皇子,还有太子,您还不是被拥立上位了。
李炎也意识到,他的儿子定然也会遭遇不测,这是比他英年早逝还要可怕的事实啊!
李炎为人豪爽大气,却唯独看不起这位不多言语的“光叔”,对他不甚礼遇。没想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将来他的儿子也得看别人的脸色过活……
【李忱即位后一改之前的木讷,勤于政事,孜孜求治,致力于改善中唐以来所遗留下来的种种社会问题。却也一反武宗李炎所有政策,无论好坏。】
【他下令恢复佛寺,杀了李炎宠幸的道士赵归真,贬黜了宰相李德裕,启用牛党令狐绹等人。】
李炎:“李相是有才有德之人,是难得的贤相,他怎么能一概废止呢!”
还有佛教,佛寺堪比豪门大户,僧侣都不必纳税,是朝廷管辖不到的空白地带。怎能不分青红皂白,为了反对而反对!
【李忱为人恭谨节俭,从谏如流,整顿吏治,抑制过分膨胀的宦官势力;打击不法权贵、外戚。】
【对外接连击败日趋衰落的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有所起色,百姓日渐富裕,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初唐中唐的皇帝们曾多次心生希望,却又很快希望破灭,他们已经不敢再对后世子孙有所期待了。
不得不说遗传的神秘且不讲道理,后世的皇帝没有遗传太宗的英明,没有遗传武皇的长寿,却遗传了李隆基前明后暗的执政风格……
李世民吐槽:“史书上记载的中兴那么多次,居然一个都没有挽救大唐!”
善始善终就那么难吗!
【在对外战争中,值得一提的便是敦煌张议潮率领的沙洲百姓起义,他们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派遣使者入朝,归顺唐王朝,在史册上留下了归义军的辉煌历程!】
评论区
“张议潮出身沙州豪族,张氏世代在沙洲为将。他本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安享权势富贵,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身体里流淌着大唐的血液!”
“此时,距离大唐放弃西域已经过去了百年,距离郭昕坚守的西域四镇也过了五十多年,曾经的大唐人都已经化为黄沙,随风而逝,但依旧有人无法忘记大唐的辉煌!”
“陷落后的河西人民惨遭吐蕃的蹂躏,丁壮者沦为奴婢,种田放牧。年老体弱者遭到杀害,还有很多被断手凿目,然后抛弃……”
“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舞女庭前厌酒肉,不知百姓饿眠宿。沦陷区的百姓无不思念大唐,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回到大唐的怀抱。”
“张议潮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无比同情底层百姓的困苦生活。他从等待大唐神兵天降救援世人,转变思想,将自己变成大唐!”
“会昌年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国力骤减!”
“大中二年,张议潮趁着吐蕃内乱,带着当地军民驱逐吐蕃将领,在沙洲的城池上空重新飘扬起大唐的旗帜!”
“这次起义如同在积弊重重的吐蕃点燃了一颗炸弹,直接造成了吐蕃内部的大乱。藏文史书记载:如同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吐蕃将领论恐热发动叛乱,篡夺了吐蕃大权,自称宰相,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婢婢自相残杀。”
“此后二年间,张议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战,积蓄实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当地豪强大族,佛教信徒,豪杰义士纷纷响应。在他们的支持下,张议潮提出了归国的口号,逐步收复甘、肃二州。”
“张议潮遣使向朝廷告捷,可此时凉州依旧在吐蕃的掌控之下,他派遣的十支使者,只有一支到达了长安。可是此时的唐朝能给边疆百姓什么呢,什么都给不了……唐宣宗只能给个名分,封张议潮为沙州防御使。”
“此后张议潮率众逐步收复了河西各州之地,派使者携沙、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
“至此,除凉州以外,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重新回到大唐!宣宗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封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咸通二年(861年),经过三年的血战,张议潮率蕃汉联军收复凉州。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河西走廊畅通无阻!”
“867年,张议潮留在长安为质的兄长去世,张议潮入朝为质,自此留居长安。872年,张议潮在长安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
……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归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此时的大唐深陷宦官、藩镇、党争的深渊,国力衰微,无暇顾及边疆。张议潮以节度使之职,掌握河西地区的军、政、财大权!】
【张议潮在河西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团结各族人民,以武力抵抗吐蕃,保卫胜利果实,使唐廷无西顾之忧!】
评论区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
“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悍,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
【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武宗李炎心绪难平,“这本该是朕的功绩,就差两年,就差两年!若是朕还活着,定要出兵与张议潮东西夹击,彻底消灭吐蕃残余势力。”
王才人:“天幕说的是历史上的故事,陛下可是要创造历史的。”
李炎踌躇满志:“不错,朕还有机会!”
【李忱有雄心壮志削弱藩镇,但他任命的将帅能力不足,管理不当,各藩镇将领驱逐朝廷任命的节度使,起兵反叛!】
评论区
“皇帝纵容地方大员贪污腐败,向宦官行贿,导致吏治混乱,爆发兵变!”
“不止是节度使兵变,浙东还爆发了农民起义。”
【大中十一年后,李忱开始沉迷神仙方术,渴求长生,宦官的权势再次复兴。大中十三年,李忱因服用长生药中毒而亡,在位十三年,享年五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