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沉寂六七年后,杨炯终于得到了一个机会,一跃成为太子李显的詹事,加弘文馆学士,这是太子府中的心腹要职,杨炯自然十分喜悦,但这样快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高宗死后,武则天垂帘听政,徐敬业于扬州起兵,杨炯的堂弟杨神让也参与了此事,杨炯受到株连,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离开了生活二十六年的长安。】
杨炯:“多谢娘娘厚恩,伯父之子谋逆,臣只是贬官没有被诛杀,已经是邀天之幸了。”
武后也挺喜欢这个待诏……的文章。
【任满回到洛阳后,杨炯与宋之问负责教导宫人学问。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微末小官,杨炯心中不平,却依旧对武则天极尽颂扬。】
【他在《盂兰盆赋》中,称颂武则天“周命惟新”,并希望武则天作为“神圣皇帝”能够“任贤相,悖风俗、远佞人,措刑狱,省游宴……捐珠玑,宝菽粟,罢官之无事,恤人之不足”,成为帝王的楷模!】
不论是哪个时空的武则天都很喜欢这篇文章,难得有人能超脱男女,将自己单纯的当做帝王看待,杨炯很有眼光!
但天幕的评论区却被另一个人的名字刷屏了——
评论区
“就是那个想要做武皇入幕之宾,却没有被武皇看中的宋之问?”
“就是那个剽窃外甥刘希夷的诗文,还杀了原作者,将其据为己有的宋之问?”
武则天双目微眯:“是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吧。”
他便是因为这句诗文得到皇帝的青睐。
“就是那个谄媚二张兄弟得到重用,也因此被贬的宋之问?”
“就是那个卖友求荣,依附安乐公主和武三思,主持科举考试公然收受贿赂的宋之问?”
“是的,但宋之问与沈佺期也是完善五言律诗,开创七言律诗的奠基人。”
武则天:“罢了罢了,宋之问虽才华出众,却人品堪忧,将其逐出宫廷,永不录用!”
宋之问:……
【杨炯为官以严酷著称,在盈川为县令时,杨炯亲政爱民,恪尽职守,深得当地百姓爱戴,直到如今依旧有一座杨公祠矗立在盈川。】
评论区
“当年遗手泽,盈川城外五棵青松;世代感贤令,泼水江旁千秋俎豆!”
“将严酷对准不法分子,自然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杨炯最终死于盈川令的任上,终年四十三岁,世称杨盈川,他是初唐四杰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人。】
杨炯:善始善终,于愿足矣!
【杨炯出身寒门,才华横溢,性情耿直,却也恃才傲物,轻视权贵,因此他在诗文的风格上与上官仪为首的宫体诗派有着鲜明的区别。】
【他主张以文章抒发自我,形成了骨气、刚健的文风。冲破了上官体的流风,一扫齐梁以来的绮媚华靡,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
武后若有所思:“如今朝野上下将上官体奉为圭臬,却不曾想,这已经是即将被取代的陈旧文风!”
李治:“风起于青萍之末,一件事物最初萌发时总是不动声色的。”
上官仪:这个诗坛领袖不做也罢!
【与杨炯不同,卢照邻出身范阳卢氏,是汉朝名臣卢植的十六世孙。范阳卢氏作为隋唐时期最有名的门阀士族“五姓七望”之一,千年以来,极尽显赫,人才辈出,世代冠冕!】
【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从两汉到隋唐,无论朝代如何变迁,世家总能在朝廷上占据一席之地,自然会引起强权帝王的警惕!】
【高宗李治下禁婚诏,禁止“七姓十家”之间互相通婚,范阳卢氏便在其中,但禁婚诏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范阳卢氏的通婚圈子仍然以崔、王、郑、李四姓高门为主,卢照龄便是这样一位出身显赫的世家子弟!】
评论区
“唐朝的世家虽盘根错节,却没有多少有才能的名人。”
“我只能想到王维和崔颢……”
“事实上,唐朝的王侯将相,很多都是世家大族的姻亲,为了在朝堂立足,很多人甚至与世家连宗,将自家的祖宗都换了。”
“所以张九龄才有如此名望,因为他是岭南人,与中原的世家没有关系。”
“但是,世家一直在一个圈子内通婚,大多都是近亲结婚吧,卢照龄的病说不定就是近亲结婚的恶果。(狗头)”
李治眼前一亮:“他们可以不在乎朝廷的诏令,但总不能忽视自家的血脉传承吧!”
就以近亲结婚为由,禁止世家通婚,看他们还能找到什么理由。
武后却道:“他们依旧可以寻找外姓人,赐一个世家的姓氏,陛下以为有多少人能抗拒出身的诱惑。”
血缘并不重要,礼法才是维系封建社会的纽带!
【卢照龄十岁便博学善文,跟着大儒学习经史,学有所成后,前往长安干谒求仕。深得朝廷重臣来济的看中,名声大噪!】
武后暗恨:“来济!”这也是反对废王立武的代表,是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同党!
【唐高宗的叔叔邓王李元裕很喜欢卢照邻的才学,请他担任邓王府典签,邓王称其为“吾之相如”!】
【卢照邻跟着邓王出使西北,亲临塞外,见到了边塞的风光与保家卫国的将士,顿生建功立业之豪情。】
【他笔下的《刘生》“但令一顾重,不吝百身轻”。驰骋沙场“不辞横绝漠,流血几时干”的《紫骝马》,还有《战城南》之时“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的将军。都有一种英勇无畏的慷慨激昂!】
【卢照邻早期的赠别诗也极有特色,在与同僚好友孟利贞分别之时,他写下“零雨悲王粲”“怅望待秋鸿”。】
【却也在最后一句一改之前的悲愁怅惘,抒发自己的壮志“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只剩下剑锋的耀眼光芒和志气冲天的光明彩虹,可见其在离别的感伤中仍洋溢着精神焕发、锐意进取的慷慨之气!】
李治不由的感慨:“真是不凡!”
武后适时劝谏:“既是司马相如,当然应归朝廷所有!”
【仕途之余,他也曾留恋蜀中,放旷诗酒,与王勃相和酬唱。】
【离开蜀地后,他回到洛阳定居,在此期间,写下了《长安古意》,这首诗不仅是卢照邻的代表作,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作!】
王勃、卢照龄还没有读过这首诗,自然对这个评价有些不满,他们带着挑刺的想法看向天幕——
李世民:“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这才是盛世长安啊!”
长安的大道连着小巷,四通八达,香车宝马川流不息。玉辇奔驰,金鞭络绎,出入于公主的府第,往来于王侯贵族之家。
长孙皇后:“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如果能和她结成美好姻缘,像一对和谐的比目鱼,谁还会害怕死亡,愿做一对鸳鸯而不羡慕神仙。
李治:“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沧海桑田,须臾而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昔日有金阶白玉堂的地方,如今只剩下青松矗立……
第347章 初唐四杰
【闻一多先生曾评价:南朝的宫体诗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贫血而畸形的宫廷生活催生了贫血而畸形的诗歌,两者又互相影响,于是整个社会都处在绮靡委顿的笼罩之下。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的心灵都被毒化了!】
武后:“此人说的是《玉树后庭花》吧。”
谢灵运,庾信,鲍照:与我无关!
【唐朝立国之初,第一要务便是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沉溺于亡国之音。这一点说的没错,帝王整日沉浸在“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的靡靡之音中,必然会“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物极必反,堕落到了尽头,也就是振兴的开始。】
【《长安古意》就是独属于大唐的声音!】
评论区
“这首诗描述了长安各阶层的生活,并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横暴奢靡,抒发了志士的不平之气。”
“楼上刚做完诗词鉴赏吧。”
“……”
【但因为诗中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皇亲贵族雕梁画栋的楼阁高耸,建章宫的铜柱遥指白云间。)被武三思认为这是在嘲讽自己,将卢照邻投入了大狱,之后幸好得到友人相助才大难不死。】
【出狱后不久,卢照邻便感染了风疾,为了医治自己的身体,他拜药王孙思邈为师,学习医术。】
【为了缓解生病时的痛苦,卢照邻还学习道教服食饵药……不久后父亲去世,他失去了生活来源,又要治病,只能靠着朋友接济,布衣蔬食。】
【以风疾为人生节点,卢照邻的后半生生活在莫大的痛苦之中,诗文也一改之前昂扬向上的格调,变得悲凉凄苦。与前期的壮志凌云,才华横溢形成极大地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