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
  【在诗词的世界中,李白一扫世俗的尘埃,恢复了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豪气纵横,神游八荒,自由驰骋,彰显着他洒脱不羁的气质与傲然独立的人格!】
  【当代作家、诗人余光中称赞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后来有人接上了后半句,“杜甫眉头一蹙,就是半个乱世!”】
  【杜甫是李白的超级粉丝,自山东分别后他给李白写了许多诗,便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也有很多,只是因为战乱,两人天各一方,再未见面。】
  评论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忆李白》”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其二》”
  ……
  当着偶像的面看自己给他写的诗,杜甫多少有些尴尬。
  李白没想到居然有人这般喜欢自己……的诗,当即豪情大发,又许诺给了杜甫许多诗歌。
  【若说李白的风格是“飞扬跋扈”,杜甫便是“沉郁顿挫”!在我们印象中,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就连后人也习惯称其为“老杜”。】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鲁迅在谈及古代文学时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鲁迅也生活在一个战乱不休,民不聊生的年代,在杜甫的诗中似乎能看到每一个乱世的影子。】
  【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正月初一,这一年唐玄宗继位为帝,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杜甫比李白、王维小十一岁,比孟浩然小二十三岁,在他们名扬天下之时,杜甫还只是一个冲龄幼童。】
  【杜甫的祖父是唐朝著名诗人杜审言,父亲杜闲官至县令,母亲出身世家崔氏,在杜甫幼年便已去世,他的父亲又续娶了卢氏。因此杜甫自幼是在姑母身边长大的,在他的诗文中极少提及继母。】
  评论区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甫对祖父的诗评价很高:吾祖诗冠古!”
  杜审言欣喜若狂:“天幕盛赞的诗圣居然是我家孙儿!”
  杜审言恃才傲物,根本看不上与自己并列的苏味道等人,时刻想着压他们一头,如今终于有名头了!
  可惜他在杜甫出生四年前便去世了,没有见到这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孙子……
  杜审言想起了什么,突然伸腿踹了儿子一脚:“定是继母不慈,你这个做父亲的也不关心儿子,才让乖孙在姑母家长大。”
  杜闲:……
  【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自幼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五六岁的时候便能看到当世名家公孙大娘的剑舞,七岁便能写诗做赋:“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少年时期的杜甫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他曾在岐王的宅邸中听李龟年唱歌,在北邙山上欣赏画圣吴道子的画作。当时的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就连李邕、王翰这样的文学大家也屈尊来看他。】
  【杜甫的青年时光是与开元盛世同频共振的,“文章憎命达”,正因为盛世王朝,百姓安乐,所以杜甫早年并没有留下多少流传下来的诗文。】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的杜甫离家出游,用几年时间漫游吴越。】
  【疯玩了三四年时间,杜甫终于想起了自己的前途,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回到家乡参加“乡贡”,次年在洛阳参加进士科考试,热衷游玩的杜甫不出意料的落第了……】
  【科举的失败并没有打击到杜甫,他继续前往山东等地旅游,在那里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这首诗是杜甫早年的思想写照,字里行间蕴含着青年人的浪漫与激情,洋溢着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回到洛阳,迎娶了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杜甫与妻子相伴一生,感情极好,他的诗中也多次提及自己的妻子。】
  【就在这一年,他的父亲杜闲病故了,杜甫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此后生活逐渐困顿。为了养家糊口,杜甫不得不回到现实,开始了求取功名的漫漫长路……】
  杜甫长叹:“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李白:“李林甫当权,政治日渐昏暗,你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
  【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与高适同游梁、宋,寻仙问道,互赠诗文,畅快淋漓,可惜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评论区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李白”
  第362章 诗圣杜甫
  【天宝六载,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可惜,这次科举的主考官正是权相李林甫,李林甫担心有才学的新人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又担心,学子们年轻气盛,会将他做的那些烂事公之于众。】
  【于是,李林甫自编自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对李隆基说天下才子都已尽在陛下彀中,将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杜甫不知内情,但这件事对杜甫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他就像是欲振翅高飞的大鹏被折断双翼,又像遨游于远洋的鲸鲵失去了自由,他的痛苦屈辱到达了顶点!】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诗干谒,他向尚书省左丞韦济投赠的诗文最是有名。】
  【虽然是求人提携,但杜甫也没有低声下气,开篇便直接批判现在的政治黑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像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
  【而杜甫本人则极为自信,他自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做赋堪比汉赋四大家之一的杨雄,写诗堪比曹植,“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都亲自登门拜访,“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二十四岁便通过了乡贡,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
  评论区
  “王翰就是写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人。”
  “李邕是曾经拒绝李白,后来与李白成为好友的文学家、书法家。”
  “杜甫天真的认为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想要求个功名,登上仕途,简直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
  “但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就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
  【诗人觉得自己非常厉害,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绩,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次恢复到上古时期那样淳朴敦厚。】
  评论区
  “这是儒家的最高志向,但这样的说法岂不是在说如今天下黑暗,民不聊生,皇帝也不是尧舜之君!”
  “这是指着皇帝鼻子骂啊!”
  “可还记得你是在求官?”
  【可惜在长安客居十年,到处奔走献赋“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得到的却只有冷眼与鄙夷,“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诗人不甘心退隐江湖,彻底放弃理想,只能寄希望于有“一饭之恩”的韦济提携自己。】
  【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
  ……
  【这种干谒诗本就是为了求得上位者赏识所写,不免曲意逢迎,譬如李白给玉真公主的诗中将公主比作仙女,给唐玄宗的《大明宫赋》中又将皇帝比作尧舜。王维也曾低声下气的向张九龄求提携“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