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大历十二年,韩会因受宰相元载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到任不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避居宣州,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韩愈自认为自己是个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自制力很强,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嘉许勉励。】
【贞元二年(786年),18岁的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求取功名。他曾求助于族兄韩弇,也曾得到他人的举荐,却都一无所获。】
【贞元三年至贞元五年(787年-789年)的三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失败了。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在唐朝,考中进士只是得到了进入官场的敲门砖,想要得到官职,还要参加吏部举办的考试。可惜,韩愈的考运不佳,三次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都以失败告终。韩愈大约是跟“三”这个数字犯冲,他还曾三次给宰相上书,也都没有得到回复。】
韩愈:莫不是第四次就行了!
不不不,子不语怪力乱神!
【祸不单行,贞元九年,韩愈视为母亲的六嫂去世了,他回到家乡,为抚养自己长大的寡嫂守孝五个月。】
【贞元十一年,多次考试失败的韩愈失望的离开了长安,前往东都洛阳。】
【韩愈心怀天下,心忧黎民,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他不由得感慨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即便是他这样满腹才华之人也得不到赏识,“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他在长安十年之久,却一无所获,不得不带着怨愤之心离开京城……】
始皇帝:“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始皇看着阶下的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十分信服韩愈的观点。人才多的是,缺少的是发现人才的机制!
【此时,韩愈的文名已经传遍了天下,备受推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得到了节度使的看中,两任节度使推官!】
李隆基:朝廷没有得到的人才,都被节度使抢去了……
【贞元十二年,韩愈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的三年间,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评论区
“李翱是西凉王李暠的后代,唐代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瀚不仅是韩愈的学生,也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倡导古文运动,一起反对佛教。”
“李瀚之所以被称为哲学家,便是因为他试图重建儒家的心性理论,他开创了理学家关于天理和人欲的思辨,为宋朝程颢、程颐的思想奠定了基础。”
……
“张籍也是唐朝著名诗人,与元稹、白居易交情很好。他十分迷恋杜甫的诗歌,便将他的诗写下来烧掉,做成蜜羹每天吃,张籍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呢!”
杜甫:……
这人脑子有问题吧!
“不知道是不是蜜饯真的有用,张籍后来写出了: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名句。”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节妇吟》”
“当时藩镇节度使李师道想拉拢张籍,但张籍拥护朝廷,于是写此这首诗委婉地拒绝了他。不是你不够好,实在是你来得太晚了。”
张籍:“胆敢刺杀宰相的乱臣贼子,居然还想拉拢吾!”
“张籍担任水部郎中的时候,曾收到过一个考生朱庆馀的来信: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看似写新婚女子的心事,实则是在委婉的问张籍:您看,我能考上吗?”
“张籍当即回了一首: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你那么优秀,科考一定没问题啦。”
……
【贞元十五年,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开宣武。结果,韩愈刚离开四天,宣武军便发生了兵变,军中大乱,留下的人都被杀了,韩愈幸好提前离开,才得以免祸。】
【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不久后,张建封也去世了,韩愈再次失业,回到洛阳。】
【贞元十六年,韩愈前往长安,第四次参加吏部考试。这一次他终于通过了铨选。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韩愈:“第四次……”有些巧合让人不得不信。
【韩愈想要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他来到国子监之后,才发现,因为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了信心,因而放松学业。】
【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士大夫阶层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
【韩愈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学生李蟠的提问撰写了《师说》一文,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天幕展现出《师说》全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孔子:“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但也不能不求师,耻于为师啊!”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朱熹:“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墨子:“没想到儒家子弟还有人能说出这样中肯的话。”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柳宗元:“魏晋以来,所有人都耻于向老师学习,只有韩退之不顾流俗,不顾嗤笑,招收学生,抗颜而为师,被世人当做狂人……”
【韩愈性情直爽坦率,与人交往,不在乎对方的身份地位。对于那些权贵,他反倒不屑一顾,上奏言事更是直言不讳,不在乎会不会得罪皇帝。因此,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区大旱,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饿殍遍地。而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韩愈在愤怒之下上《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但李实不仅是皇亲国戚,还深得德宗李适的宠爱。不出所料,韩愈的上书石沉大海,他本人反而遭李实等人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德宗李适:“这……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呢,德宗晚年一心揽钱,不理国事,朝政早已被奸佞与宦官把持!
第371章 中唐文学
【被贬后的韩愈并没有丧失斗志,他在山阳县勤政爱民,深的当地百姓爱戴。百姓甚至用“韩”字,为自家儿子取名。】
【就在这一年,韩愈唯一的侄子韩老成去世了,韩家传到现在只剩下了他一个男丁,韩愈悲恸之下写下了《祭十二郎文》。】
年轻的韩愈惊呼一声:“我的侄儿!”
韩愈自幼由兄嫂抚养长大,与这个侄子感情深厚,没想到现在他也走到了自己前面。
他要立刻告假,回乡探亲,再看看还没有见过的侄孙湘儿!
【元和元年(806年),宪宗李纯继承皇位,他胸怀大志,虚心纳谏,立志革除弊政,镇压藩镇。他将韩愈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却在两年后,因为批评宫市的弊端,得罪了宦官集团被贬为河南县令。】
【当时,魏、郓、幽、镇四大藩镇各自设立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想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斩断他们与外界的消息,只等天明就公布他们的罪状,留守的官员十分害怕,被吓得停下了行动部署。】
【元和六年(811年),韩愈回到长安。两年后,四十六岁的韩愈依旧在国子学博士的职位上打转,只能教书育人,无法对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韩愈自认自己不缺才干,却屡次遭贬斥,没有伯乐赏识自己,便写下了《进学解》来自喻,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