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刘禹锡的诗歌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点滴美好。在他的笔下,山水有了灵性,草木有了情感。他的《竹枝词》系列,以欢快的曲调,描绘了巴渝一带的民俗风情,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评论区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得意道:“一语双关,妙手偶得!”
  “刘禹锡在夔州白帝山上见到了刘备的先主庙,想起刘备建立的功业,以及蜀汉后继无人的处境,不由得借古怀今,写下了一首怀古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蜀先主庙》”
  ……
  刘备咬牙切齿:“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阿斗!”
  刘禅打了个寒颤:同为中山靖王之后,你怎么能坑我!!!
  刘禹锡:哈哈,同为中山靖王之后,若是你能将大汉延续下去,刘这个姓氏该是多么的尊贵!
  【公元824年,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途中经过洞庭湖。他站在湖边,望着那湖光秋月交相辉映的美景,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于是,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湖水与秋月和谐共融,湖面平静如镜,无风无波,仿佛一切都被定格在了这宁静的瞬间。即便在贬谪途中,诗人看到的洞庭湖依旧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和生命力的世界,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西塞山位于长江之滨,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刘禹锡登上这座历史厚重的山峰,眼前仿佛浮现出数百年前战火纷飞的场景。他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西晋王濬带着气势磅礴的水军顺江而下,攻破东吴的都城。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历史的必然。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那曾经辉煌一时的金陵王气也黯然收敛,成为了历史的尘埃。】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东吴末代君主孙皓用铁链封锁长江,想要以此阻挡敌军,但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铁锁最终沉入江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而那一片降幡从石头城上升起,标志着东吴的彻底覆灭!】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多少英雄豪杰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最终都化为了泡影。而西塞山,却依然屹立不倒,枕着寒流,静静地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原本在看刘备笑话的孙权:……
  【结合当时的朝局,唐宪宗时期虽然取得了几次平叛战争的胜利,但这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再次叛变……】
  【于是,诗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得出结论: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而事物兴废则取决于人!】
  【刘禹锡来到和州后,曾被当地知县暗中刁难,知县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并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得知自己的安排没有达到效果后很生气,将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北门,面积也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算可心,刘禹锡依旧心态良好,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很难说这不是对知县的挑衅,知县自然更加生气,再次将刘禹锡的居所换到了城中,这次只有一间房,且只能容得下一床、一桌、一椅,十分简陋。】
  【半年时间,刘禹锡在知县的强迫下搬了三次家,面积却一次比一次小。刘禹锡也不是泥捏的,自然很生气,他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第一句,刘禹锡便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清幽雅致的世界。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世界,而非外在的繁华。】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那青翠的苔藓,那摇曳的青草,仿佛都在诉说着陋室主人的高洁与清雅。】
  【而陋室的主人,更是令人敬仰。他“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交流,探讨学问。他们不为名利所动,只追求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这样的生活,虽然简单,却充满了乐趣。】
  【刘禹锡还将自己居住的陋室与历史上的名人相提并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连诸葛亮、杨雄那样的人物都曾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我也不过是与先贤一样罢了。】
  【最后,刘禹锡以孔子的名言“何陋之有?”作为结尾,将全文的主旨推向了高潮。】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
  【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闭塞落后了。”只要有君子去这些地方,传播文化知识,开化人们的愚蒙,那么这些地方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评论区
  “一句话让知县变成了小丑!”
  ……
  【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发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只要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精神,那么即使身处陋室之中,也能够拥有无尽的快乐和满足,这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也是刘禹锡内心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宝历二年(826年),唐敬宗李湛被宦官所杀,唐文宗李昂继位,刘禹锡、白居易等被贬之人都被召回京城。】
  【白居易从苏州返回洛阳,刘禹锡从和州回京,两人在扬州相逢,饮酒作诗。】
  【他们年纪相仿,互相倾慕,却无缘一见,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又能回到京城,两人都很高兴,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白居易写下:“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送给刘禹锡,感叹他历经坎坷,命途多舛。】
  【刘禹锡也写诗作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评论区
  “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的气概!”
  【从此,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友谊……】
  元稹揶揄道:“要不要提前去和这位好友会面。”
  白居易淡然:“一切都是缘分,将来总会见面的。”
  【离开扬州后,刘禹锡途径金陵(今江苏南京),昔日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桥和乌衣巷繁华鼎盛,如今只剩下了野草丛生,荒凉残照。刘禹锡不由得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显贵,如同过眼烟云,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金陵五题》】
  评论区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金陵曾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但到了中唐,这里已经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荒落得变成一座空城。”
  ……
  【刘禹锡再次回洛阳,被任命为东都尚书,此时距离永贞革新已经过去了二十一年,距离上次回京也过去了十一年。】
  评论区
  “但玄都观的故事还有后续——”
  “五十六岁的刘禹锡再次游玩玄都观,玄都观中已是一派萧然,当年的桃树都不见了,只剩下‘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于是他又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武元衡:“真是该死的嚣张啊!”
  “刘禹锡生怕朝中权贵忘记他,再次向权贵发起挑战。可惜当时将它赶出朝堂的人早已作古,只有刘禹锡还活力满满!”
  “十一年的时间,皇帝换了四个,从宪宗、穆宗、敬宗到文宗,武元衡也死了十一年了……”
  “‘桃花净尽’,树倒猢狲散,是对武元衡等人无情地鞭挞。”
  “这是胜利的喜悦,是战胜敌人的快乐!”
  ……
  武元衡:后人不是很赞同本官压制藩镇的举措,可怜本官被藩镇刺杀的吗?怎么如此向着刘禹锡!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