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但由于刘知远拥兵自重,在晋阳观望不前,北面行营的最高指挥官杜重威已经被围困在恒州城内,后晋军队缺乏统一有效的指挥。】
评论区
“这时候的刘知远已经开始谋划称霸河东,成就王业,所以对石重贵的命令半推半就。”
刘知远:“自先帝对契丹称臣之时,本将就不赞同,皇帝又处处提防本将,我们君臣之间早已没有了恩情,只剩下了利益权衡!”
【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耶律德光尚未进攻,后晋朝廷就已经开始担心前线的崩溃,于是他们选择全军后退,在黄河一带构筑防线,希望能够复制第一次大战的故事,将契丹大军挡在黄河以北。】
苻坚:突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但让后晋朝廷没有想到的是,撤退的命令一下达,晋军以为前线败了,顿时一溃千里,溃兵所到之处,放火焚烧,杀人掠货,毫无组织性。】
【后晋与契丹的大战再现了当年淝水之战的场景,只不过这次的胜负方对调了。】
【石重贵立刻重新布置防线,尽力挽救前线局势。】
【这时,两军在榆林遭遇,契丹先锋包围了晋军数千侦察部队,一场大战,晋军不敌。但后晋将领皇甫遇宁死不退,摆出防御阵型,苦战半日,双方都死伤惨重。】
【关键时刻,后晋的援军到了,契丹军久攻不下,也是兵疲马乏,见到对方有生力军加入,立刻后撤。】
【这本是一场万人的小规模战役,但由于信息传递不畅,契丹大军以为这是后晋主力到达了战场,顿时上下一片惊慌,不断向后撤退。】
【耶律德光驻扎在邯郸,听到部下传递的消息,立刻向北逃亡,第二天就逃到两国边境附近的鼓城。】
【后晋虽然取得了局部战场的胜利,但大军依旧没有统一的指挥,如同一盘散沙,石重贵权衡之下,决定亲自北征。】
【见契丹人慌不择路的撤退,石重贵立刻命杜重威乘胜追击,逃到古北口的耶律德光听说后,当机立断再次南下,将杜重威的大军包围在阳城,并派骑兵绕道其后,断其粮道。】
【当天夜晚,忽然刮起了东北风,风沙遮挡了两军的视线,他们根本看不到对面的敌人,又该如何厮杀?】
【契丹军占据上风口,顺着风向纵火烧营,风助火势,如虎添翼。晋军身处逆风位,就连专门对付契丹骑兵的弓弩都无法发挥作用,只能被动挨打……】
【面对如此危险的局势,晋军主帅杜重威却束手无策,他命令晋军固守营寨,消极应对。将士们不想等死,纷纷要求出战,全军上下群情激愤!】
李靖:“此时敌众我寡,便要冒险以小博大,风沙是劣势,也是优势,因为契丹人也无法探知晋军的部署。若是晋军此时能够借风沙掩护拼死突围,方有获胜的可能。”
李绩:“一旦风沙停下,已处于败势的后晋军队定没有翻盘的机会。”
【在部将的一致请求,与监军李守贞的支持下,晋将符彦卿等人带着精锐骑兵,从西门出发,进攻已经从马上下来的契丹骑兵。】
【为了能够借助风势,晋军直接绕到契丹军队的背后,顿时形势逆转。】
【再加上契丹铁甲骑兵已经下马,仓皇间来不及跳上马背,契丹也就没有了兵种的优势,战场局势瞬间转换!】
【契丹大军在触不及防之下,被晋军击溃,包围圈中的晋军趁势突围,里应外合之下,契丹溃败,纷纷夺路而逃!】
【此战,史称阳城大捷!】
评论区
“后晋居然打败了契丹人!”
“如果他们是在长城附近获胜,定能将契丹赶出长城,可惜了,长城依旧在契丹人手里,河北依旧朝不保夕啊。”
“契丹可以失败很多次,但后晋一次都不能败,这就是燕云十六州的价值!”
“辽军兵败后,耶律德光先是乘坐奚车逃奔十余里,之后又弃车改骑骆驼向北逃去。”
“骆驼的速度这么快的吗,有没有小伙伴骑过骆驼?”
“这就是辽国的车神吗……”
“车神这个称号怎么能用来形容辽太宗呢,他很快就会一雪前耻的,但宋太宗却再也没有机会洗刷自己的骂名了。”
……
【战后晋军众将要求继续追击,然而却被主帅杜重威拒绝,再次坐失良机……】
【阳城大捷后,后晋和契丹两国国内的主和势力抬头,石重贵遣使出使契丹,提出恢复两国邦交,并谦卑的表示他愿意称臣纳贡。】
【然而耶律德光已经不满足晋朝提出的条件了,要求提升出使规格,并割让镇、定两道。晋朝也无法接受这一条件,两国议和以失败告终。】
【晋军在两次大战中接连获胜,石重贵将这一切都当作自己的功绩,为人愈加自负,在财政危机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兴土木,完全不知体恤民力。】
【他兴建宫室,厚赐优伶,宠信冯玉,排挤猜忌重臣桑维翰,不纳忠言,以至于朝政日益崩坏。】
【石重贵在位的四年也是天灾最频繁的时候,蝗灾、大旱、暴雨、黄河决堤,导致农田减收甚至绝收,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晋廷的赋税收入。】
【为了筹集军粮,石重贵命地方藩镇进贡,藩镇自然不会将已经到手的税赋再吐出来,便将这些压力直接转嫁给百姓。他们大肆收刮境内百姓,导致饿殍千里,群盗四起,治安环境极差。】
后周朝堂
郭荣:“石重贵亡的不冤!”
赵匡胤:“石重贵可作一员大将,却当不了皇帝。”
郭荣若有所思:“香孩儿,你知道朕的志向,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可是为何燕云十六州却要四百年才能回归呢?”
赵匡胤顿时亡魂大冒,主公是在点“他”的大宋吧,一定是的。
天可怜见,他对主公忠心耿耿,为何要承受另一个赵匡胤的背刺!
【石重贵为了满足战争所需,强行掠夺各藩镇资源为己所用,其中河北受到的影响最大,在与契丹的战争中,河北诸藩镇油尽灯枯,再也无法对中央政府构成威胁。】
【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却也激起了许多藩镇与中原朝廷离心,譬如河东节度使刘知远。】
【石重贵则以更加凌厉的手段对强藩进行打压、分割,弱化藩镇的势力,加强中央禁军的军力。】
【在内政方面,石重贵任人唯亲。他酷爱畋猎,便将朝中官吏的任免大权悉数交给自己亲近的大臣,造就了景延广、冯玉等一批能力不足的权臣当道,以至于言路闭塞、朝政败坏!】
评论区
“第一次契丹入侵时,景延广便骄傲恣意,总揽军务,掣肘北面行营指挥使高行周。在戚城之战中,景延广更是迁延救援,差点导致高行周等人全军覆没。”
“景延广除了在军事上消极防守,还在战时随意栽赃迫害大臣,排挤能臣,大肆敛财,以权谋私。”
“石重贵还重用亲戚近臣,他的妻兄冯玉与近臣李彦韬等人,逢迎上意,得到皇帝的宠幸,便以权谋私,大肆敛财,垄断朝政,广树党羽,还极力排挤枢密使、中书令桑维翰,后来冯玉、李守贞等人更唆使石重贵罢免桑维翰,”
“桑维翰虽然在对契丹的态度上备受诟病,但跟这些奸佞小人比起来,此时的朝堂上只有他有能力稳定政局!”
“石重贵还重用姐夫杜重威,杜重威为人懦弱贪婪,放任契丹残兵劫掠河北之地。”
“杜重威不通军略,性格懦弱,还觊觎帝位,是一个消极抵抗分子,在他的指挥下,后晋不仅丧失了最佳的作战时机,之后更是主动勾结契丹,率领麾下大军投降,加速了后晋灭亡……”
石重贵大惊失色:“朕的大晋亡了!”
杜重威居然投降契丹,那可是他的亲姐夫啊!
他还有能信任的人吗?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河北爆发饥荒,兖、郓、沧、贝各州盗贼四起,乡民结寨自保。民帅孙方简等人在定州狼山结寨,对抗契丹,很有斩获,后晋朝廷就招纳其为东北招收指挥使,协助朝廷抵御契丹的进攻。】
【但孙方简为了邀功,多次劫掠契丹,一旦朝廷的赏赐不如意,他就举寨投降契丹,之后更是引敌入寇,抓了晋朝的将领献给契丹。】
【是的,时隔一年,契丹大军再次南下。】
【石重贵任命在阳城大捷中大放异彩的李守贞为主帅,北征契丹,李守贞带着大军与契丹骑兵对峙,转战四十里,斩获契丹主帅解里。】
【契丹再次发兵三万,又被刘知远击败。】
【多次胜利给了后晋一种错觉,后晋上下对契丹人的实力十分轻视,石重贵甚至幻想着发动北伐,一举收回燕云。】
【而契丹经过接连受挫,也不能接受这样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