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评论区
  “赵匡胤将禁军的兵权一分为三,选择资历浅的将领担任统帅,将军权收归中央!”
  “还不定时调换统帅的将领,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无法建立如同藩镇一样的依附关系。”
  刘彻:“仲卿,若是让你带着一支完全不熟悉的军队,能打赢匈奴吗?”
  卫青诚恳道:“陛下,臣无能,不知部下的实力性情,无法排兵布阵。”
  赵匡胤的做法让宋朝之前的武将悚然一惊!
  “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中被部下黄袍加身的,自然也会担心历史重演,如果不想五代十国变成六代十国,就要限制武将的权利。”
  “于是,宰相赵普提出了三大方针: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
  “杯酒释兵权,使用的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成功地防止了军队的政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
  “但是某些举措矫枉过正,违背了军事规律,导致兵权分散,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李世民不免替后人担忧:“宋朝尚未统一天下,怎么就敢马放南山!”
  赵匡胤自信道:“只要有朕在,不必担心!”
  “在外患强烈的背景下,削夺大将兵权也削弱了部队的作战能力,后来的宋朝皇帝直接掌握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致使宋朝与辽、西夏、金的战争连连败北,无力解决边患。”
  赵匡胤留下了后招:“关键时刻提拔武将领兵就是……”
  “长久以来形成的崇文抑武的风气,使得武将备受歧视打压,北宋中期最有名的大将军狄青就是被文官集体排挤,抑郁而死。”
  赵匡胤:“怎会如此!”
  石守信,王全斌:……(ΩДΩ)
  狄青:……
  “冤有头债有主,赵匡胤是削弱了武将的权利,但并没有打压武将,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崇文抑武的政策是从宋太宗开始的。”
  赵匡胤:怎么哪都有你!捡漏了朕的功劳,还要朕给你背锅!
  “五代方镇残虐,人民深受其害。儒臣即便都贪浊,也抵不上一个武人。”
  赵德昭、赵德芳被父亲渗人的眼神看着,不由得胆战心惊,要打要罚,求天幕给个结果吧!
  【宋朝确立的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彻底消除藩镇军制,出发点是好的,却导致了自身军事积弱,还使两宋亡于社会制度落后于自己的游牧民族!】
  马上皇帝赵匡胤:“大宋的军事怎么会积弱!”
  难道朕真的做错了?
  【但为这一政策做注解的“杯酒释兵权”一事,却不一定保真,有学者经过考证,对这件事下了不同的评价:故事性强,但子虚乌有!】
  【因为这件事在正史《太宗实录》与《宋史》、《辽史》、《金史》中都没有提及。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北宋中期一个文官丁谓的笔记中。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中又对此事做了更加详细的描述,但这三种记载本身就互相矛盾,漏洞百出!】
  评论区
  “突然想起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对唐朝历史的二次加工。”
  “没想到宋朝自身也是受害者。”
  “距离当事人的时代愈远,记载却愈详细,就愈是不可信。”
  赵匡胤:……
  司马光:……
  【赵匡胤在进行统一战争的同时,也不忘调整文武关系,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在中央,他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
  【在地方,赵匡胤派文臣担任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中央的三司使统管盐铁、度支、户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收入的大部分运送到中央。】
  始皇眼前一亮:“分权制衡!”
  若不是李斯这个丞相一家独大,历史上也不会发生仅三个人就能谋朝篡位的荒诞之事!
  创立中朝制衡宰相的刘彻:“这个朕熟啊!”
  善做错题集的李世民:“藩镇之乱带来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第415章 重建统一1
  【自赵匡胤开始的宋朝皇帝采纳朝臣的意见,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逐渐完善科举制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科举制。】
  天幕下的君臣:快抄!
  李世民:直接借鉴宋朝现成的制度,减少试错的环节。
  评论区
  “我们在影视剧、小说中看到的科举制都是在宋朝逐渐形成的。”
  “比如锁院制,主考官和副考官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到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李世民眼前一亮,世家交际广泛,盘根错节,他们能与朝中任何一个大臣产生利益纠葛,果然直接物理隔绝才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弥封制,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我们现在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李治:“能被采用上千年的制度,定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的。”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行弥封制后,又有考生在试卷上写标记、暗语,与考官暗通款曲,于是“誊录”制随之出现。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给考官,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武则天:“妙啊!”
  “当年武则天曾在洛城殿策问贡士,但未形成制度。赵匡胤打破惯例,在讲武殿召对考试合格的进士,然后下诏放榜,从此殿试成为一项制度,科举的最终名次必须由殿试决定,科举取士之权直接由皇帝掌握!”
  赵匡胤:“这就是天子门生的威力!”
  “除此之外,若是主副考官的子弟参加科举,则另设一个特殊考场,另派考官监考、阅卷。而且,他们还要再经过一场复试,断绝无能的关系户凭借父祖的名声上位的机会。”
  李世民幻想着世家大族的子弟被黜落,满朝都是寒门子弟,天子门生的场景,不由得充满期待。
  李世民警告的看着那些世家官吏:“宋朝能做到的事,朕也一定要做到,大唐不能被宋朝比下去!”
  好在跟着李世民起家的开国功臣多是寒门庶族,靠着自己的努力位列朝堂,兵权也都在他的手中,只要狠下心不受世家胁迫,他们也翻不起大浪!
  【赵匡胤还命人修订刑律,刻板摹印,颁行天下。《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发行的法典。】
  【赵匡胤认为只要燕云十六州一日未曾收复,就不算真正的统一,但他也清醒的认识到宋朝与辽国的实力差距。但他并没有消极的等待辽国内部生变,而是准备了第三种办法收复燕云。】
  【削平南方诸国后,赵匡胤就设置了“封桩库”,将各国财富收归其中,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他计划等到蓄满五百万缗后,就遣使向辽国赎回燕云之地。如果辽方不同意,就用这些钱财召募将士,以武力收复。】
  评论区
  “赵匡胤在外交政策上还是很灵活、务实、理性的。”
  “可惜赵匡胤没有攒够钱就死了。”
  “后来宋朝真的有了足够多的金钱,却只用来买一时的和平,苟且偷安。”
  ……
  【赵匡胤终究没有等到收复燕云的这天,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第三次派兵北伐,宋军与辽军在太原城下大战一场,尚未分出胜负——】
  【就在这一年十月的一天,赵匡胤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喝完后就直接睡下了。结果,第二天赵匡胤却再也没有醒过来……】
  赵匡胤:天幕的描述很有些微妙啊……
  赵光义悄悄缩起身子,正准备往外跑,就被赵匡胤一把揪住!
  站在前排的人做什么小动作,都瞒不过高台上的眼睛。
  赵匡胤:“三弟,跑什么?”
  赵光义喃喃不能自语,他虽然还什么都没有做,但他总觉得留下来会有什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赵匡胤的死亡太过突然,在史书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便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赵匡胤到底是不是正常死亡?】
  【据记载,这天晚上,赵匡胤召赵光义议事,将身边的侍从都赶了出去,门外的侍从看到宫内烛影摇动,仿佛是赵光义离座退避,又过了片刻,听到斧子戳地击物的声音,赵匡胤大吼出声:“好做,好做”。】
  【当夜,赵匡胤驾崩,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去叫秦王赵德芳来主持大局。但王继恩却找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大吃一惊,瞬间明白了自己母子的处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