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第三天,南宋水军逼近长江北岸的杨林渡口,焚毁敌船,完颜亮被迫移军扬州。他不甘心失败,装若疯狂的强命金军从瓜洲渡江,过不去就全杀了。】
  【宋军刚打了胜仗,士气高涨,严阵以待,金军强渡无望,而完颜亮一贯用法苛严,让金军将士进退两难。】
  【此时的金军已经知道后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尊奉的皇帝陛下已经被废,于是,他们找到了其他出路。】
  【金军部将发动哗变,乱箭齐发,将海陵王完颜亮射死,海陵王政权当即倒台!】
  【南征伐宋的金朝大军,也如同潮水般败退下来,向北方逃去,至此完颜亮发动的攻宋战争以失败而告终,南宋再度转危为安。】
  刘琦叹息道:“国家养兵三十年,没有立过一点战功,想不到立下大功的却是一个书生,惭愧,惭愧啊。”
  【采石之战以南宋的胜利告终,虞允文以少胜多,成功阻止了金军从采石矶渡江南侵的企图,乘机收复了两淮地区,名震朝野!】
  评论区
  “虞允文姿貌雄伟,慷慨磊落,以文章致身台阁,遭逢危局,挺身而出,出将入相近二十年,被我们的领袖称赞为千古一人,可见其在历史上的贡献!”
  “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为南宋第一!”
  ……
  宋孝宗赵昚:虞允文公忠出天性,朕之裴度也。
  【这场战争的结果也表明宋高宗赵构,一心只想建立一个苟安江南的小朝廷,而不是北上夺回失地。金朝的武力威慑也已经到达游牧民族政权所能够到达的极限。南宋与金相比,军事实力差距依旧很大,但他们都在不断地衰退,保持着互相之间的制衡,谁都无法完全消灭对方。】
  第472章
  【公元1161年,金世宗昭告完颜亮的罪过后,率军统一华北,停止南征灭宋之举。但这只是为了稳定内部纷争的权宜之计。第二年,金世宗便以南宋不愿称臣为由,派大将仆散忠义进驻汴京、纥石烈志宁镇守前线,意欲夺回淮南地区!】
  【赵构成为太上皇后,纵情享乐,骄奢淫逸,并时常干预朝政,比他当皇帝的时候过得快活多了,还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李世民对赵昚恨铁不成钢,你已经是皇帝了,怕他做什么。
  太上皇就要有身为太上皇的自觉。
  【宋孝宗赵昚是个有主见的皇帝,在赵构的掣肘下,他依旧力图改革朝政,恢复国力。他在即位之初就平反了岳飞的冤狱,驱逐了朝中的秦桧党人,起用主战派大臣如张浚等,锐意收复中原。】
  虽然皇位再次回到了自己一脉,但赵匡胤却没有任何欣喜之色。南宋偏安一隅已成定局,除非宋孝宗有唐宗汉武的能力,不然根本无法改变现实。
  只是没想到,弟弟一脉将自己的江山祸害成这个样子,最后却还是要自己的子孙后代来擦屁股。
  这么一想,更想揍一顿赵光义了!
  【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宋孝宗令李显忠、邵宏渊等人出兵北伐,意欲以一场大胜改变宋金之间的臣属关系,史称隆兴北伐!】
  【为了避免以赵构为首的反对派干预战事,宋孝宗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张浚和诸将下达了北伐的诏令。】
  【沉寂多年的张浚并没有忘记北伐的梦想,他接到诏令后,立刻调兵八万,号称二十万,兵分两路北上伐金,一路以李显忠为主将,一路以邵宏渊为主将,两路主将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成败……】
  评论区
  “李显忠出身将门,果敢有谋。他十七岁时就跟着父亲李永奇出入战阵,参与抗金战争。”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被金人俘虏,被迫降金,并以其勇猛善战得到金人的重用。然而,他始终心怀故国,多次寻找机会南归。”
  “为了回到故国,他全家二百多人被金兵杀害,却归宋无门,被迫投奔西夏。他也曾率领西夏军队攻打金朝,在得知宋金和议后,终于回到南宋。”
  “回到南宋后,李显忠多次参与对金作战,屡立战功,但却得罪了权相秦桧,被贬官赋闲。”
  “二十年后,金军再次南下,李显忠才得以官复原职,被委以重任,参与隆兴北伐!”
  “与李显忠不同,邵宏渊是一个以勇猛善战出名的将领,在镇压农民军中崭露头角,得到韩世忠等人的举荐。”
  “然而邵宏渊争强好胜,心胸狭隘,不能容人,这也直接导致了隆兴北伐的失败。”
  ……
  【两路大军出发后,李显忠顺利攻克灵璧,但另一路的邵宏渊却久攻虹县不下。李显忠派灵璧降卒劝降虹县守将,虹县才得以攻克。】
  【邵宏渊却没有心生感激,反而对李显忠的战功嫉妒不已,两人的矛盾逐渐激化,邵宏渊拒绝接受李显忠的节制,不尊军令,自行其是。】
  【在攻打宿州时,李显忠初战告捷,但邵宏渊却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甚至散播谣言涣散军心,李显忠虽奋力杀敌,却也无法阻止大军的溃败,最终导致了符离之战的惨败。】
  【开战之前,宋孝宗在主战派的鼓动下,罢免了主张议和的秦桧党羽汤思退。“符离之败”后,宋军一再处于劣势,宋孝宗北伐的决心被动摇,重新启用汤思退为相,再次派人与金议和。】
  赵匡胤:“这种时候就要赏罚分明,更换大将,继续打啊!”
  赵顼:“白白浪费了二十年的时间!”
  【隆兴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定和议,史称“隆兴和议”。在和议中,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改为叔侄关系。】
  始皇:“换汤不换药,依旧是耻辱!”
  【南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为“岁币”,且数量有所减少。】
  刘彻:“南宋弹丸之地,哪里来的这么多钱?”
  【南宋割让了唐、邓、海、泗、商、秦六州给金朝,国土面积进一步缩小。】
  李世民:“啧啧,这仗打得也太亏了……”
  【隆兴北伐就这样以南宋战败、签订隆兴和议而草草告终。南宋不仅未能收复失地,反而付出了更加巨大的代价。】
  赵构洋洋得意:“朕早就说过不能打仗,不能打仗,你看,还是朕慧眼如炬吧。”
  赵昚暗暗咬牙:好想不孝一次啊!
  【北伐失败后,孝宗仍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继续整顿军备。不过由于虞允文等一批主战派文武将臣的去世,北伐事业也不了了之。】
  【宋孝宗开始专注于内政治理,他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惩治贪污,加强集权,重视农业生产,内政形势有所改观。但因为孝宗自身决心不大,又有多方牵制,南宋的政局并没有得到彻底的革新,最终成效也不大。】
  【尽管如此,宋孝宗赵昚仍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最贤明的皇帝,史家誉之为“南渡诸帝之首”!】
  赵匡胤内心苦涩:“南宋剩下的皇帝得是什么德行啊。”这可都是他的子孙……
  【公元1187年,孝宗淳熙十四年,赵构去世,他在位三十五年,做太上皇二十五年,享年八十一岁,庙号高宗。】
  始皇:“他怎么还活着!”
  李渊:“这太上皇心态真好。”
  赵煦:“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淳熙后期,内政外战都没有多少成效,孝宗想做的事也没有达到好的成果,再加上支持自己的文臣武将接连去世,孝宗赵昚心灰意冷,日益倦政,已有退位之意,只是碍于太上皇赵构尚在,一时无法施行。赵构死后,丧事尚未办完,赵昚便想要传位于太子赵惇。】
  李渊啧啧称奇:“南宋还真有意思,差点同时出现两个太上皇!”
  【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以为高宗服三年之丧为由,禅位于皇太子赵惇,自己做了太上皇。】
  刘彻:“居然还有主动做太上皇的。”
  李世民摇摇头:“南宋就那么点国土,便是做皇帝也没什么意思。”
  【然而,新皇帝赵惇对自己的生父远不如赵昚对自己的养父孝顺,在皇后李凤娘和宦官的挑拨离间中,与孝宗关系紧张。时而朝拜,时而推病数月不去。赵昚病体沉疴的时候,赵惇却与皇后到处游玩,无动于衷。】
  【赵惇的皇后李凤娘生性嫉妒且权力欲极强,在赵惇病情严重时掌握了朝政大权,为娘家谋取了大量利益。】
  【由于儿子儿媳的不孝,赵昚郁郁寡欢,忧愤成疾。于绍熙五年(1194年)驾崩,享年六十八岁。】
  评论区
  “据说当时的大臣拉着赵惇的衣襟,请求赵惇去见赵昚最后一面,赵惇宁可撕碎龙袍,也不肯满足父亲的遗愿,劝谏的大臣还被他处分。”
  “消息传到重华宫,赵昚对赵惇彻底失望,病入膏肓。”
  “什么仇什么怨啊……”
  【赵昚去世后,赵惇连父亲的丧事都不肯主持。在多重原因的叠加下,韩侂胄与宗室赵汝愚等人发动宫廷政变,迫使光宗退位,拥立皇子赵扩为皇帝,即宋宁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