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庆元党禁不仅是一场政治斗争,更是一场对学术思想的残酷迫害。】
  【程系道学创立于北宋中期,创始人是程颐程颢兄弟。】
  【到了南宋孝宗年间,程系道学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江浙、闽、川蜀……南宋全境,逐渐超越其它学派取得了主流学派的地位,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名的道学宗师,如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等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一起构筑起了理学和心学的两大思想体系。】
  【道学在民间蓬勃发展,但宋孝宗君臣却很不喜欢道学,并屡屡采取行政手段干预打击。】
  【朝堂上的当权派都是事功型、才吏型的士大夫,而支持理学的却是道德型、清议型士大夫,他们没有得到务实的宋孝宗的支持,无法掌握朝中大权。】
  【理学之人不在其位,不免用清议的方式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对当权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评论区
  “这些理学家做的事,不就是魏晋南北朝时候的玄学一派再现吗?”
  “只讲道德,不讲现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啊!”
  “理学派发展壮大后必然会想要获得政治权利,向朝廷渗透,引发朋党之争。”
  “但也不能用朝廷力量打压思想自由。”
  “一派独大就会造成明清时期的思想禁锢,八股取士的局面。”
  “任何政策只要太过极端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
  【到了孝宗末年,以周必大与王淮并相为标志,道学派终于在朝廷上形成一股独立的政治势力,一扫此前被动挨打的局面,南宋进入了道学派与反道学派分庭抗礼、朋党交攻的新时期。】
  【随着道学派之首赵汝愚的执政,反道学派暂时处于下风。于是,他们与韩侂胄合流,终于导致了以赵汝愚为首的道学派的全面崩溃。】
  【事实上,在庆元党禁中,受害者不止朱熹的程朱理学,当时学术界各派的主要人物都被一网打尽,人人自危!如陆氏心学的传人被列入党籍,就连反对朱熹一派的永嘉学派,也被列入党籍而遭禁。】
  【在党争中,为了反对而反对,韩党将朱熹等人提倡的道德观都进行了批判与声讨,导致当时的社会风气都颠倒了过来。】
  第474章
  【赵汝愚死后,朱熹就成了韩党进一步搏击邀功的对象。监察御史沈继祖列举了朱熹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恭、不谦六大罪状,还捏造了朱熹“诱引尼姑,以为宠妾”的桃色谣言。于是,朱熹被罢免官职。】
  朱熹被气的面色涨红:“你们……你们不当人子!”居然污蔑老夫的名声!
  更多的人却在评论区惊呼:“原来这是谣言啊!”
  “我以为朱熹真的是个伪君子呢。”
  “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娶妻是天理,纳妾是人欲,他怎么可能自打嘴巴。”
  “明朝推崇朱熹的理学,却断章取义,歪曲经典,朱熹的名声都是被他们给败坏的。”
  朱元璋:天幕这是何意?
  朱棣:统一思想的事怎么能说是断章取义、歪曲经典!
  朱熹:我可真谢谢你们!
  【“伪学逆党”名单的出笼既是庆元党禁的高潮,也是强弩之末的开始。】
  【公元1200年,朱熹去世,此后,韩侂胄建议宁宗弛伪学之禁。以赵汝愚平反为标志,党禁开始松动。但韩侂胄的权臣之势却如日中天,不可摇撼!】
  【庆元党禁是南宋统治集团对学术界的一次大规模的、全面的打击。使得乾道、淳熙年间的那种学术繁荣、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一去不复返。】
  【但是,站在历史下游俯瞰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朱熹为代表的道学,迎合了后世中国帝王的统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文明和科技发展的脚步,导致清末任人宰割的悲剧。】
  朱元璋:!
  朱棣:!!
  雍正:!!!
  朱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称为“朱子”、“朱文公”他是继孔子、孟子、董仲舒之后的儒家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个从祀孔庙的非孔子弟子。】
  孔子来了兴趣:“不知他对儒学有何贡献与发展?”
  董仲舒也想起了什么:“后世观众如此抵触儒家,不会是因为他吧。”
  【朱熹祖籍江西省婺源,生于福建省。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入仕后曾担任漳州知府、浙东巡抚等职,为官清正有为,致力于书院建设和教育事业。】
  【但朱熹最大的成就并不在于朝堂,而是在思想学术界。】
  【朱熹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二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他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学思想,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形成“程朱理学”,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
  孔子怒道:“这不是老夫的儒学,大可不必冠冕堂皇的套上儒家的帽子!”
  此言一出,宋朝之后的儒家子弟顿时闭麦了。被老祖宗骂了,还不能怼回去……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
  【在朱熹的理论中,“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规律,是至善的、客观的道德准则。它代表着一种普遍的、永恒的价值标准,是人性中固有的善端。】
  【与“天理”相对,“人欲”则指的是人的过度欲望、私欲、不合乎天理的欲望。】
  【朱熹并没有否定人的一切欲望,而是认为人应当克制那些超出合理范围的欲望,以免被私欲所蒙蔽,失去本性中的善。】
  朱熹:“存天理是要保持和发扬人性中的善端,遵循天理行事,灭人欲则是要克制和消除那些不合乎天理的欲望。”
  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陆游: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耄,神往形留。公殁不亡,尚其来享。
  【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过度强调了道德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被后世的统治者利用,强化封建伦理道德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提高道德感可以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与封建帝王的统治思想不谋而合,却过度压抑了人性、限制个人的自由,也不利于社会的创新和发展,为后来的闭关锁国,闭目塞听、落后于世界潮流埋下了伏笔。】
  朱熹疑惑不解:“老夫本意是想要限制帝王将相不合时宜的欲望,希望他们能够勤俭爱民,正心诚意,不要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民众,从而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怎么就变成了对普通百姓的压迫!”
  当然是因为,任何政策都会无限向下兼容,却无法约束封建统治阶级。
  朱元璋:“朱熹的思想不好吗?如果所有百姓都能安分守己,这个天下还会有什么动乱?”
  朱标:“父皇,真正造成动乱的是王侯将相而不是普通百姓。”
  朱元璋下意识地不想思考这个问题,难道只有能够约束统治阶级的思想,才能保证长治久安吗!
  朕已经是皇帝了,为何还要受人约束!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创办书院,聚徒讲学。他亲自拟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世书院办学的典范。他编撰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清两朝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对后世影响深远。】
  王守仁:“难道不读朱子就不能参与科举了吗?”
  他为了实践朱子的“格物致知”,在后院七天七夜“格竹子”,把自己都给格病了,也没有得到任何结果。从那时起,他就对朱熹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只是为了考科举,必须得硬着头皮学《四书集注》……
  【事实上,朱熹本人也是主战的,他多次上奏阐述自己的抗金主张和治国方略。所以,朱熹与韩侂胄的政治斗争并不是战与和的分歧,而是党派利益之争。】
  【韩侂胄掌握军政大权后,为了树立个人威望,巩固权势,在宁宗的支持下发动了开禧北伐。得到了抗战派辛弃疾、陆游、叶适等人的支持。】
  【当时的金朝内部也是问题重重,金章宗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士兵疲敝,为南宋北伐提供了契机。】
  【为了能够顺利北伐,韩侂胄拿出封桩库的万两黄金赏赐有功之臣、购买战马、打造战舰、增设襄阳骑军。】
  【他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的王爵,以鼓舞士气。】
  【开禧二年(1206年),韩侂胄依旧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发动了北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