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李文忠心下一惊,这种事可不能承认啊,不论燕王能否得到陛下的原谅,身为臣子的李景隆都不能背叛朝廷!
  李文忠只能一个劲埋汰自家儿子:“都是犬子无能,被燕王的威严所摄,做下蠢事……”
  毕竟是自家的亲外甥,朱元璋也没有揪着李文忠不放,而且一起打开城门的还有自家的蠢儿子!
  评论区
  “朱棣对南京城经营已久,早已埋下了许多暗子。”
  “比如因为朱允炆严谨宦官干政,导致很多宦官暗中投靠朱棣,为朱棣传信。”
  “再比如徐达的次子徐增寿想要与朱棣里应外合,结果被朱允炆发现,死在了朱棣进城的那一天。”
  朱元璋半是玩笑半是警告道:“你这两个儿子心不齐啊!”
  徐达只能赔笑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老臣也管不了了。”
  洪武朝臣:你们朱家人内斗,我们这些朝臣反倒里外不是人!
  【朱元璋设计的是一个由皇帝、藩王、外戚、驸马组成的家天下体制,他希望能够在权力、礼法和亲情的共同作用下稳固地支持大明王朝。】
  【但是文弱的建文帝和他选择的书生们并不能制约桀骜不驯的藩王,在靖难之役中,皇亲国戚们纷纷参与其中,投靠不同的阵营。】
  朱元璋陷入沉思:……
  评论区
  “一些人上蹿下跳,为自己谋取利益,一些人躲避不及,只能被动卷入其中!”
  “谷王朱穗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他是明朝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谷王。”
  “谷王原本不想投靠朱棣,才抢先一步跑到南京,却没想到最后还是朱棣赢了,他当然得在最后时刻表现一下。”
  “不过朱橞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在封地抢夺民田,侵吞赋税,滥杀无辜,谁劝谏他他就杀谁。最后密谋造反,被蜀王朱椿告发,朱棣将他一家削为庶人。”
  “还有李景隆,他不会从一开始就是朱棣的卧底吧!”
  “赔上自己所有的名声,只为成就别人的基业,李景隆有这么无私吗?”
  “在靖难之役中,李景隆前后统兵近百万,几乎将朝廷的精华都白白葬送了!朱棣继位后,给李景隆的封赏也在所有靖难功臣之上,其中难道没有猫腻?”
  “但就在永乐二年,李景隆就被接连弹劾,被褫夺爵位,抄没家产,软禁于家中,最后死于幽禁之中……”
  李文忠:……
  “其实整个朝堂上,除了那几个特别头铁的人,其他官员朝臣都在左右摇摆中,毕竟朱允炆是皇太孙登基,朱棣也是朱元璋的亲儿子,还是目前活着的最年长的嫡子,他也算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是啊,皇子皇孙之间的争斗,其他人也没有必要参与,不论谁胜谁败,都是大明的江山。”
  “唯一受苦的只有被战乱波及的百姓……”
  【燕军进入南京,大明江山易主,就在朱棣进城之时,皇宫起火,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人说他死在了那一场大火中,也有人说他逃出宫外,落发为僧,云游天下。建文帝的下落成为明初一大疑案!】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结束,这一场大战却给北方大地的百姓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许多百姓在战乱中丧失生命,造成的人口损失多达五十万。交战区的农田和城市被毁坏,经济活动几乎瘫痪,刚刚和平三十年的天下再次陷入战乱……】
  评论区
  “与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相比,这场皇室政治斗争对百姓的伤害太大了。”
  ……
  【公元1402年,六月十七日,经过三请三让,朱棣登基称帝,年号永乐,史称明太宗!】
  【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朱棣将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人为的在史书上为朱元璋延长了四年寿命……】
  朱元璋:“呵呵,大可不必!”
  朱棣面色微红,这般被人当众揭破心思,他多少有些不好意思。
  第522章 永乐大帝
  【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因此他上位后需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证明自己的正统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强化自己的正统形象。】
  【朱棣通过否定建文帝朱允炆的统治和政策,来削弱其正统性。他废除了建文帝实行的一系列改革,并提拔那些被建文帝罢黜的官员。】
  朱棣:“自朕登上皇位的那一刻,朕就知道自己定会被那些喋喋不休的儒生骂上几百年,朕剥夺了他们的权利地位,他们可不得打着建文忠臣的旗号来诋毁朕么!”
  评论区
  “凡是建文年间被贬谪的官员一律恢复职务,建文年间的各项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间制定的各项法律规定,凡与太祖相悖的,一律废除。”
  “但是,他为了反对而反对,就连一些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也被废除了……”
  【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朱棣否定了朱标的一些形象,取消了朱标“皇帝”的封号,重新恢复其为“懿文太子”。还在史书中宣称他才是朱元璋最喜欢的儿子,朱元璋本就想将皇位传给他云云。】
  朱元璋步步紧逼:“咱最喜欢你?咱想立你为嗣?”
  朱棣立刻后退:“不是,爹,这都是那个朱棣做的,您去打他啊!”
  朱棣想要躲在朱标身后,朱标对他温和一笑,微微侧身,将他暴露在朱元璋的目光之下。
  朱棣:大哥救命啊!
  评论区
  “据说这都是朱棣给自己贴金,他根本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是高丽人碽妃之子。”
  “还有人说,马皇后没有生儿子,就连太子朱标都是李淑妃生的。”
  “甚至还有人说朱棣是陈友谅或元顺帝的遗腹子(狗头)……”
  朱元璋瞠目结舌,“荒谬!”
  马皇后被气的浑身打颤。
  当然评论区更多的还是赞同朱棣的人——
  “首先,高丽送女入宫是在朱元璋称帝之后,明朝建立时,朱棣已经八岁了。而且,如果真有这么一个女子,高丽的史书定会大书特书,要知道他们为了增了本民族的历史归属感,将高句丽都攀附为他们的祖先,但高丽的史书没有任何提及此事的文字。”
  “朱元璋定下的祖训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朱棣能够登上皇位就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
  “靖难之役前,朱棣为了鼓舞士气,就反复对手下将士灌输一个观念:他是太祖·皇帝嫡子,有合法的继承权。”
  “整个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人质疑过朱棣的说法,就连建文帝朱允炆都说:这是孝康皇帝(朱标)同产弟,朕叔父也。”
  “后来,方孝孺拒绝为朱棣写继位诏书,抱着必死之心怒骂朱棣的时候,也不曾提及朱棣的身世有问题。”
  “按理说,朱棣的身世已经无懈可击,但问题就出在朱棣本人身上!”
  “建文年间,第一版《明太祖实录》已经纂修完成,朱棣即位后,这本书被焚毁。他命姚广孝、夏元吉重修《实录》,《明太祖实录》先后两次修撰,直到用了十六年才编撰完成。”
  “正因为如此,《明太祖实录》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在加上朱棣在《实录》中多次强调自己的嫡子身份,强调自己深得父皇的偏爱,才陷入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窘境。”
  “只能说朱棣修改后的史书有点离谱,让大家对他说的话都不敢相信了……”
  朱标找到了罪魁祸首朱棣:“都是你做的好事,改的什么史书!”
  朱元璋算是看明白了:“是啊,咱也想问你,如果没有问题,你为什么要改?改了就肯定有问题,这不是很正常的逻辑吗!”
  朱棣:“朕只是想要掩盖靖难之事,突出父皇对朕的偏爱啊!”
  我只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爸爸最爱我,我招谁惹谁了o(╥﹏╥)o
  【朱棣起兵靖难的出发点就是“清君侧”,登基后自然要将自己认定的“奸臣”清理出去,比如齐泰、黄子澄,比如方孝孺!】
  【朱棣一登基便诛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
  【虽然“诛十族”之说出自野史,并不保真,但受到方孝孺牵连而死的人有873人,充军的多达千人。】
  评论区
  “黄子澄还在外招募士兵的时候,南京就失守了,他被押送到京城,朱棣亲自审问,黄子澄怡然不惧,最后被车裂而死,族人无论老幼,皆被斩首,姻族被罚戍边。”
  “齐泰与黄子澄一样被燕军抓捕,他的家人也被连坐,不过他的儿子和叔父幸免于难,被发配边疆。”
  “景清更是因为预谋刺杀朱棣被肢解而死,他的家乡也被牵连查抄,整个村子都成了一片废墟,这就是所谓的瓜蔓抄!”
  ……
  “《明史》中对他们的评价还算中恳:齐、黄、方、练之俦,抱谋国之忠,而乏制胜之策。然其忠愤激发,视刀锯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凛凛犹有生气。是岂泄然不恤国事而以一死自谢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观之,固未可以成败之常见论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