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公元1380年,黎季犛率领陈朝军队第一次击败了制蓬峨。他也凭借著军功完全掌握了陈朝的军政大权,还将都城迁到了自己的势力圈顺化,且前后废黜和拥立了三个皇帝。】
  朱元璋大义凛然道:“安南皇室承继如此混乱,咱作为宗主国,总得出手主持公道吧。”
  朱标也笑道:“父皇英明,以此为由,名正言顺!”
  ……
  【在解除外患之后,黎季犛大肆屠杀陈朝宗室,为自己的篡位铺平道路。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安南国相黎季犛杀了原本陈朝的皇帝,自立为帝,建立胡朝,以虞舜的后代自居,改国号为“大虞”。他恢复了自己的祖姓“胡”,因此史书上也称其为胡氏安南。】
  朱棣:“居然自称舜帝的后代,真是会望自己脸上贴金!”
  【按照明朝的朝贡体系,藩属国的国王登基需要大明皇帝的册封,但胡季犛篡位后,并没有告知明朝此事,还声称陈氏王朝已经绝嗣,自称是陈朝皇帝之甥,受到群臣的推戴,想要骗取明朝的正式册封。】
  【但很快,陈朝后裔陈天平逃到老挝,并向明朝揭露了胡季犛的篡位行为。明朝派遣使者调查此事,胡季犛为了隐瞒此事,派人追杀使者,此举引得明朝大怒!】
  【再加上,胡季犛在篡位后多次征讨占城,占城国王多次向明朝求救,胡季犛与明朝的西南边境也有领土争端,这一切都导致了这一场战争的发生!】
  【永乐四年(1406年)正月,明成祖派遣都督黄中带着5000兵马送陈天平回归安南,却遭到胡季犛的伏兵袭击,黄中败退,陈天平被凌迟处死。】
  【安南的做法彻底激怒了朱棣,七月,朱棣命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沐晟为副将军,率兵80万征讨安南!】
  评论区
  “明朝征讨安南也讲究一个名正言顺,一边发出檄文将胡氏王朝的罪行昭告天下,一边以雷霆扫穴之势进军安南!”
  “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
  “很多安南人都不满胡氏政权的倒行逆施,暗中帮着明军。”
  【但就在征讨途中,朱能病逝,张辅接替他的职位,兵分两路从广西和云南出发,对安南形成钳形攻势!】
  评论区
  “朱能也是明朝初年一位出色的将领,早年就跟随朱棣出征北元。在靖难之役中,他作战凶猛,勇武刚毅,身先士卒,与张玉并称为朱棣的左膀右臂。”
  “可惜,他病逝的时候年仅三十七岁,不然将来跟着朱棣亲征的大将也能多一个。”
  朱棣:“士弘(朱能字)啊……”
  “张辅也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就是结局不太好……”
  朱棣:“文弼到底是什么结局,你倒是说清楚啊!”
  朱高炽:“张卿可是河间王张玉的长子,因讨平安南被封为英国公,他若是结局不好,那一定是大明朝廷出了大事!”
  ……
  【明军两路大军分别攻破了坡垒关和富令关,在白鹤江会师。随后,明军顺流而下,直取安南的东都、西都。】
  【在这场战争中,安南驱赶大象为兵,明军则将马的眼睛蒙起来,准备好栩栩如生的狮子画像,还用火器回击。大象被火器惊到,回身冲撞自己的将士,安南大军顿时一片混乱。】
  【永乐五年(1407年)正月,明军灭亡胡朝政权,俘掳黎季犛父子。】
  【随后,朱棣将安南改为交趾,设立交阯布政使司,将安南纳入明朝领土。】
  【然而,明朝在安南的统治并不稳固。1408年,张辅大军班师后,安南地区势力就举兵叛变。后来明朝数次远征安南,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评论区
  “明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安南,就是因为胡氏政权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应陈天平之请,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又承诺复立陈氏子孙为王,这得到了安南人民的欢迎。但明军得胜后却食言而肥,直接将安南收归明朝,这就是明显的失策了。”
  “安南虽曾多次成为中国领土,但自五代吴权以来,已经独立成国,一旦直属中国管理,必然会遭到安南各阶层人民的反抗。”
  “再加上部分明军在安南烧杀掳掠,与胡氏王朝并无差别,安南的百姓自然会反抗。”
  ……
  【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继位后,面对安南的持续叛乱,最后不得不下诏让明军撤兵,并且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至此,明朝结束了对安南的统治……】
  评论区
  “朱瞻基放弃了好多国土,安南可是能够一年三熟的大粮仓啊,怎么就册封新国王了。不然我们现在也能说一句自古以来了!”
  朱棣将好圣孙召到跟前,也问了这么一句,朱瞻基道:“两国僵持了这么多年,安南地区牵制了大明太多的兵力,消耗了太多的粮草,继续僵持下去也得不偿失啊。”
  第526章 永乐大帝
  【永乐帝对安南出兵还算小打小闹,大明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北元残部!】
  【为了抵御来自蒙古草原的威胁,朱棣不仅将都城迁到了长城脚下,还亲自组织了五次北伐,廓清漠北!】
  朱元璋神色不善道:“亲征北伐?你的永乐朝无人可用了吗,还需要你亲临战阵!”
  朱棣:张玉和朱能都不在了,朕可不就是无人可用吗……
  【元朝灭亡后,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之子爱猷识理达腊率残部逃往漠北,仍自号“元”,史称北元。】
  【朱元璋为了防止北元残余势力东山再起,多次派兵北征,洪武十一年(1378年),爱猷识理达腊去世,他的弟弟脱古思帖木儿继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被明军将领蓝玉击败,在逃亡过程中被部下杀死。】
  【脱古思帖木儿死后,北元势力陷入混乱。洪武末年到永乐初年,蒙古诸部分裂为三部: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剌部。其中,鞑靼部位于兀良哈语瓦剌部中间,势力较强,依旧沿用元的国号。】
  【建文四年,蒙古可汗在坤帖木儿在内乱中被杀,篡位的鬼力赤并不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后人,因此,在《明史》上他被称为鞑靼可汗。】
  朱标:“快,将这些都记下来,这可是预先了解蒙古动向的好机会。”
  【鬼力赤的出身导致其他部落并不认可他的统治权,比如,瓦剌部的首领猛可帖木儿就直接拥兵自立,自称瓦剌王。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部再次一分为三。】
  【永乐四年(1406年),鞑靼权臣阿鲁台杀了鬼力赤,迎立了黄金家族的后裔本雅失里为可汗。】
  【鞑靼与瓦剌长期对立、相互攻杀,但也常常联系起来一同南下劫掠明朝西部和北部,成为明朝永乐年间边境最大的威胁!】
  【朱棣即位后,起初对鞑靼和瓦剌各部实行招抚政策,但鞑靼部还想要恢复元朝的统治,时常派兵南下劫掠。】
  【永乐七年(1409年),鞑靼再次南下袭扰。朱棣派遣使者郭骥前往鞑靼部招抚,却被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害,这成为朱棣北伐的直接导火索。朱棣决心通过军事手段来维护明朝的边境安全,向周边小国展示明朝的军事实力!】
  朱棣:“到了亮拳头的时候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只要将蒙古打残,高丽、日本等小国就不敢扎刺!
  【朱棣任命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万精兵讨伐鞑靼。】
  【开战后,丘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后他便开始轻兵冒进,最终被被瓦剌主力包围,明军损失惨重,丘福等明军主将尽皆战死!】
  评论区
  “丘福出身行伍,早年便在北平服役,积功至燕山中护卫千户,隶属于燕王朱棣麾下。”
  “在靖难之役中,丘福与朱能、张玉一同夺取北平九门,控制北平全城。”
  “白沟河之战时,丘福率精兵直捣南军中坚。此后,他在夹河、沧州、灵璧等战役中,一直担任燕军前锋。”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丘福被封为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还被任命为朱高炽的太子太师,也负责教导皇太孙。”
  “但在这场北征之中,丘福撇下大军主力,率千余骑兵先行,并在胪朐河以南击败鞑靼游骑。他趁胜渡过河水,俘获鞑靼尚书,却亲信了这个尚书的忽悠,疾驰前往追击本雅失里。”
  “然后不错所料,孤军深入的丘福被鞑靼大军包围,最终与王忠、火真一起被鞑靼俘虏杀害,麾下将士也全军覆没……”
  “这个靖难的功臣,永乐的东宫辅臣,生性朴实,作战勇猛,最终却落得个被剥夺了爵位,全家流放海南的下场……”
  【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率领50万大军北伐鞑靼,其中真正参与作战的可能只有三万人,他们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和战车出征北伐,这是朱棣第一次亲征漠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