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朱标:“他们毕竟没有丞相之名,无法与皇权抗衡。”
“三杨任职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更加鼎盛,阁臣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由原来的皇帝办事员转变为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他们也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
“明朝虽没有了丞相,却进入了名臣时代!”
朱棣看着殿中尚且排不上号的三杨笑道:“天幕对三位爱卿评价极高啊。”
三杨:原以为被天幕骂才会被皇帝穿小鞋,没想到被天幕夸了也有这样的烦恼。毕竟,没有那个皇帝喜欢与他争夺权力的臣子。
“杨士奇,名寓,字士奇,江西吉安人。他自幼丧父,家里一贫如洗,却依旧勤奋好学。因其博学多才,在建文朝被举荐入翰林院为编撰。”
“他是明朝独有的台阁体文学的创立者,让台阁体在大明风行百年。”
“永乐朝时期,杨士奇进入内阁,成为了太子朱高炽的亲信班底,协助太子监国。”
“经过洪熙、宣德两朝,杨士奇历任礼部侍郎、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少保、少傅、少师。直到正统九年,因为儿子被下狱忧虑病逝,享年八十岁,谥号文贞!”
“杨士奇在内阁任职四十余年,任首辅二十一年,是明朝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内阁首辅之一。”
“他为官举止恭谨,擅长应对,善于识人,建言朝政,常常一语中的。在他的建议下,仁宣二帝为建文帝旧臣及其家属平反,减免赋税和劳役,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势力,逐渐恢复了社会生产力。”
“但他却放任儿子杨稷横虐乡里,侵暴杀人。面对宦官王振擅权,他也没有任何作为,遭到朝野上下的舆论非议。”
“他对政敌的打压也是不遗余力的……”
不论哪个时空的杨士奇都被惊出一身冷汗,他虽是内阁首辅,但土木堡之前的朝堂还是皇帝的一言堂,内阁只有丞相之责,却没有丞相之权,皇帝要罢免他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杨荣是福建人,与杨士奇不同,他家学渊源,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在乡试考中解元,会试得了第三名,殿试得了二甲第二名,也就是在全国学子中排名第五,顺利进入翰林院成为编修。”
“建文四年,朱棣靖难胜利后,本想直接登基称帝,是杨荣提醒他要先拜谒太祖皇陵,才算走完所有登基之前的程序,杨荣也因此得到了朱棣的赏识。”
“永乐年间,杨荣是太子东宫的一员,还多次跟着朱棣北征,参与军务。到了仁宗朝,顺理成章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
“宣宗时期的所有军事活动杨荣都有参与,他劝谏朱瞻基御驾亲征,还建议朝廷从安南撤军……”
“杨荣历仕五朝,为人机警,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
“杨溥,湖北人,他和杨荣同为建文二年的进士,在永乐年间是太子朱高炽的班底之一。不过,他没有这位同年的好运气,因汉王朱高煦的陷害,杨溥被关在诏狱中长达十年之久,但他并没有消极以待,在狱中依旧勤奋读书,一心治学。”
“朱高炽继位后,杨溥历任太常寺卿,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在杨士奇去世后接任首辅之职。”
“杨溥为人朴实正直,廉洁好静,他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力图打破当时的门户之见和官场腐败,得到百官的尊重和赞誉。”
“在三杨的辅佐下,内阁阵容强大而高效,在朝政上也能默契配合。洪熙与宣德的11年间,天下清平,是为仁宣盛世!”
朱元璋:“记下三人籍贯了吗?”
朱标闻弦歌而知雅意:“记下了,都是南方人。”
朱元璋忧虑道:“便是长安、洛阳都不合适,咱也得把都城迁到北方啊。”
【在经济上,宣德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鼓励农业生产,推广先进农业技术,重视商业发展,鼓励民间贸易,繁荣市场经济。】
【因与其父朱高炽的经济政策一脉相承,被合称为“仁宣之治”!】
【不过,朱瞻基文治颇佳,武功却有所不足。他登基后也曾整饬武备,反复告诫沿边守将“天下虽安,不可忘武”!将整治武备与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
【朱瞻基还注重选拔优秀将领,爱护抚恤将士,积攒财货物资,为将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却也反对无故兴兵,滥用武力,对汉武帝和唐太宗的对外扩张行为提出批评。】
刘彻:“呵呵,海内虚耗!”
李世民:“丧师者众?”
朱瞻基:“朕说的没错啊,穷兵黩武,非帝王盛德事!”
杨荣赞同道:“天幕所言有所偏颇,这些分明是圣明天子的德行!”
杨溥:不会还有“但是”吧……
【但是……永乐时期的极限扩张对财政造成了一定负担,边疆事务也让明王朝颇感繁杂,宣宗便对此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
【朱瞻基在宣德三年,五年,九年进行了三次巡边之行,都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只在宽河之战中遇到了兀良哈部,朱瞻基一出马,兀良哈部立刻跪地请降,明军不战而胜!】
【这给了朱瞻基一种错觉,他认为蒙古经过永乐朝的打击,已经不足为虑,希望与北方的草原民族和平相处。】
【瓦剌部的首领脱欢抓住机会,立脱脱不花为可汗,以脱脱不花的名义统一安乐王、贤义王及和宁王所部,联姻忠顺王,逐渐侵蚀明朝边界,成为明朝新的隐患。】
朱棣:他记得天幕曾提及,这都是后来,他打败蒙古人后,对那些归顺者的封赏,没想到不过十数年,他们就再次反叛!
朱瞻基十分恼火:“果然是畏威而不怀德的蛮夷,既然知道了将来之事,朕不介意提前给予他们雷霆之击!”
第534章 仁宣之治
【在明朝政府的忽视下,宣德年间,蒙古各部开始南迁,此后百年经历了兀良哈三卫南徙、北虏入套、左翼蒙古南迁三个阶段,到嘉靖末年最终形成了漠南蒙古各部。】
【蒙古与明朝的对峙时间虽不长,最终却以明朝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朱元璋无法相信:“怎么会?”
他虽然生气于朱棣以靖难之名行谋反之事,却也为他能够亲征蒙古而骄傲,怎么才几年过去,蒙古就如此嚣张了!
朱棣问朱瞻基:“你忘记宋朝之事了吗?”
朱瞻基忙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解释道:“孙儿虽未出兵,却也加强武备,从不敢忘记北方边患。”
【对于西南边境,朱瞻基的治理方法更加简单粗暴,他直接放弃了交趾承宣布政使司。】
【大明原本的二直隶,十四承宣布政使司,只剩下了十三省之名,这是朱瞻基在历史上的一大罪过!】
【自永乐五年,朱棣设置交趾布政使司以来,虽然当地屡有叛乱,但明军一到,立刻就会被扫平。20年来,这里接受到的大明教化,不比云南、贵州少,忽然被朝廷抛弃,当即便引起天下人的震惊!】
朱瞻基觉得自己的小肩膀可能担不起这么大的罪过,他现在已经知道安南将来是东南亚的大粮仓,自然不会再轻易放弃……
【自明朝放弃交趾后,对南洋的影响大为削弱,很多国家不再向明朝进贡,就连明朝设立的旧港宣慰司和西南土司也相继被灭、叛乱。】
【宣德五年,朱瞻基再次命令郑和下西洋,以此震慑东南亚、南亚各国,但这也是明朝水师最后的辉煌了。】
郑和眼含热泪,为此心痛不已。
朱棣立刻向他保证,大明不会停下开拓的脚步,不仅是欧洲、非洲,大明要做第一个踏上美洲的船队!
【东北方向的奴儿干都司的辖区远达西伯利亚,但由于北方过于寒冷,当地女真人多有叛乱,朱瞻基便逐渐放弃了开拓西伯利亚的计划。】
【最终奴儿干都司内迁,明朝在东北方向的扩张停滞,直接控制的领土只有今天的辽宁地区,更远处的女真部落只能用卫所间接管辖。】
评论区
“明朝末年,女真崛起,逐鹿中原,宣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就如同多米诺骨牌,只要有一块倒下,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仁宣之治是明朝最后的辉煌,也是明朝衰亡的开始!”
……
朱瞻基没想到自己的政策会引发这样严重的后果,宣德朝以三杨为首的朝臣也瞪大了眼睛,天幕所说几乎颠覆了他们一惯接受的理念!
朱棣:“想要震慑周朝小国,就必须保持自身的强大,只要你往后退一步,那些藩国就会以为大明不行了,人性会驱使他们向大明发动侵蚀,永无休止!”
朱瞻基:“天幕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