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嘉靖六年,明朝廷命王守仁以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督师镇压起义。】
【王守仁利用卢苏、王受等当地的归降势力,派遣大军四面夹击起义军。起义军大败,退守仙女大山,但最终仍被官军攻破。此役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地区彻底安定。】
【天启六年(1626年),大藤峡地区的部落首领胡扶纪再次率众反抗,次年便遭到镇压。至此,历时250余年的大藤峡地区各族人民起义才以失败告终。】
评论区
“好家伙,再坚持几年,就能把明朝熬死了!”
崇祯皇帝:这是什么地狱笑话!
【西南边疆动乱不断,但对于大明王朝却只是疥藓之患,真正威胁明朝统治的还得是东北方向的女真人!】
忽必烈:“朕杀了那么多金人,还没有将他们的脊梁打碎!”
朱元璋:“就那么点人,还能对咱的大名造成威胁!”
【自金朝被蒙古所灭后,一部分女真人与汉人融合,一部分回到东北地区,在当地游牧生活。】
【正统初年,建州女真聚居在浑河上游、苏子河流域,与明王朝关系不断密切。但自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之后,明王朝国威受挫,边事大坏。李满住、董山等女真首领开始“乘间窃掠边境,辽东为之困弊”。】
朱棣:“朕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派亦失哈收拢女真人,就是为了将此地纳入大明的朝廷治下,让当地的女真野人成为大明的一部分。你们放弃的如此简单,就没有想过数百年来,辽东大地孕育了多少游牧民族!”
朱高煦抢答:“父皇,我知道,譬如鲜卑人、高句丽,还有契丹、金人都是从这里起家的。”
朱高炽:“父皇,是儿臣想差了,辽东之地虽然苦寒,但能在这里崛起的民族没有一个简单的。”
……
【董山等人频繁侵扰明朝边境,杀害抢掠明朝百姓。面对女真人的挑衅,朱见深决定对建州女真进行军事打击!】
【成化三年(1467年),明宪宗朱见深任命大将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同时,命令藩属国朝鲜派出军队全力配合明军进剿。】
【经过一个月的围剿,明军斩首六百三十余人,俘虏二百四十余人,李满柱和他的儿子被朝鲜军队斩杀,董山也被明军抓获并在押送途中被杀。】
朱元璋:“好!这才是咱大明的好儿孙!”
【成化十五年(1479年),由于建州女真再次挑衅明朝廷,明宪宗决定再次出兵。此次由抚宁侯朱永率领大军五万,太监汪直做为监军,联手朝鲜,于当年十月进剿建州。】
【到十二月,建州三卫中的两卫被荡平,左卫受到重创,村寨都被扫平,所有房屋建筑全部夷为平地!】
朱棣:“仗打得还行,不过,你是不是忘了你爹的教训,怎么又用太监做监军!”
朱瞻基:皇爷爷,大明的太监监军不是从你开始的吗……
【经过成化年间的两次军事行动,建州女真损失惨重,被杀者数千人,村寨、家畜等财物荡然无存。因此次战役极其惨烈,就像土地被犁过一样彻底,因此也被称为“成化犁廷”!】
班固:“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汉书·匈奴传下》”
朱厚照跃跃欲试道:“几十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的女真人怎么样了?”
【朱见深的战略眼光就体现在这场战役中,成化犁庭沉重打击了建州女真的势力,为大明王朝的统治赢得了片刻的安宁。此后直到努尔哈赤的崛起,近百年时间中,辽东女真各部再也不敢挑衅大明朝廷!】
崇祯皇帝高呼:“宪宗陛下英明啊!”
看看山海关外的女真人,朱由检都快哭了……
评论区
“怪不得清朝的统治者对宪宗皇帝都是一片批评之声,原来是为了暗戳戳给老祖宗报仇啊。”
“如今还有几人知道成化帝的犁庭扫穴,所有人都在关注他的后宫,都在嘲笑比他大17岁的真爱万贵妃。”
“清朝统治者深谙宣传的技巧,黄色新闻当然比正经的时政传播的更远。”
……
【成化初年的动乱堪称按下葫芦浮起瓢,东北的战争暂时告一段落,西北的固原又发生了叛乱。】
【这场叛乱被称为小号的安史之乱,因为发动这场大乱的是归化明朝的蒙古人,这些蒙古人世袭明朝的千户之职,是明朝军队中的精锐骑兵,自身也还保留着游牧的习俗,不需要缴纳赋税,与当年的安禄山等人何其相似。】
朱瞻基:“怎么还没完?”
他这个孙子登基之初面临的状况也太危险了。
不行,又想打儿子出气了!
朱见深想起刚继位的那三年还心有余悸,老爹留下的烂摊子太大了,全国各地到处都是流民盗匪,叛乱频发,他真是焦头烂额。
【叛贼首领满四占据石城,自称招贤王,不到两个月时间就聚集了两万兵马,一时间关中震动!】
李世民:“石城?这是吐蕃后来侵略大唐的桥头堡。”
赵煦:“这里也是西夏抵御大宋的战略要地。”
章谆:“石城坐落于群山之间,四周大部分地方都有悬崖峭壁保护,周围还有几座小山拱卫。城墙高6-10米,还有3米深的护城河加强防卫。只有一条仅能通过单骑的小路进入石城,真是一个天然的堡垒!”
赵煦:“朕倒要看看明朝的军队怎么解决这个堡垒。”
【朱见深先后派遣任寿、陈价等将领讨伐叛军,但均以失败告终。】
【眼看局势就要失控,明朝派出御史项忠出马率兵平叛。项忠带着上万京营大军,路上又调集了陕西边境上的50000边军一同出阵,还包括装备了大量火器的神机营和蒙古骑兵。】
【为了防止被叛军偷袭,明军决定分路前进,但因具体时间无法同步,反倒给了叛军分而击之的机会。大将毛忠在战斗中中箭身亡,刘玉也身受重伤!】
【叛军的韧性和顽强超出了明军的预料,明军只能通过围困的手段,截断孤城的粮草物资,逼迫石城中的叛军冒死突围,明军则早已埋伏好了军队以逸待劳,最终平定了叛乱。】
【至此,持续半年之久的固原之乱被彻底平息。明军前后伤亡多达万人,战死数位中高级军官,前后动用近10万人马,才将4000蒙古牧民与1万多流民消灭。】
朱标:“这个战损比也太大了!”
朱棣:“我大明的军队已经没落到如此地步了吗!”
都怪你,土木堡战神!
【此起彼伏的叛乱也说明了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掌控有很大的不足,大明的军队为了扑灭叛乱的火焰疲于奔命,明王朝的制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漏洞!】
评论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社会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
“自明朝建国到现在,除了靖难之役外,所有战争都是在边疆发生的,但明朝的百姓就是越来越穷……”
朱元璋:“这怎么可能呢?”
“明朝的户籍制度太过死板,导致明朝的经济失去了活力,百姓越来越穷,亡命之徒就越来越多。”
“如满四这样的蒙古归化部落被固定在一个小空间内,生活极其困顿,几乎所有百姓都在贫困线以下徘徊,自然无法对明朝产生归属感。”
朱元璋急的抓耳挠腮:“宋朝到底是怎么做到那么富裕的?”
朱标:“大明懂经济的人还是太少了。”
“而且,因为中亚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截断了陆上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此时世界的经济大动脉已经转向海洋,石城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已经没有了唐宋时期的繁荣,满四无法在这里壮大自己的部族。”
“更加可惜的是,海上的利益已经远远大于陆地上的利益,明朝的统治者却依旧坚持海禁政策,闭目塞听!”
朱元璋:“在改了,在改了!”
“西北的衰落也导致了游牧民族持续的困苦,他们只能挥起马刀向南方的明王朝寻求生活必需品。”
“以至于,明朝从始至终都没有摆脱蒙古人的阴影。”
朱棣脸颊抽搐:这是什么恶毒的诅咒!
【自土木之变后,瓦剌人就逐渐占据了河套地区,以此作为对陕西、山西、宁夏进攻的前进阵地。为了抵御蒙古人对西北的不断侵蚀,明朝廷派出大军主动进入河套地区,搜剿瓦剌,这是明朝中后期搜套行动的开始!】
【天顺年间,石亨、石彪先后开始“搜套”,取得磨儿山大捷、野马涧大捷,斩首六百余级,是明中后期历次“搜套”“复套”战役中,获得的最具分量的大胜!】
【成化九年(1473年),明军趁蒙古主力出掠之机,进入河套捣其巢穴,在红盐池之战中击败蒙古军,斩首355级,获驼马牛羊器械无数,焚其帐篷、庐舍。此战是明军一改多年来在河套地区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