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第574章 王朝末年
  【天启初年,杨涟、左光斗、赵南星、等东林党人都在朝中担任要职,东林党人还利用京察的机会,驱逐齐楚浙党。】
  【东林党一家独大的局面,让明熹宗十分警惕,他纵容魏忠贤与乳母客氏,反击东林党!】
  【魏忠贤拉拢除东林党之外的所有党派,合称“阉党”!一时之间,阉党把持朝纲,擅权弄政,狼狈为奸,厂卫横行!】
  评论区
  “九千九百岁!”
  “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在掌权期间排除异己、专断国政、卖官鬻爵,加速了晚明社会的溃败。《明史》评价魏忠贤“明代阉宦之祸酷矣”!”
  “朱由校死后,朱由检继位,他严厉打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锦衣卫逮捕魏忠贤,押回北京审判。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行到阜城时就上吊自杀,其余党派亦被肃清。”
  “但这样一来,朝堂上下只剩下了东林党一个声音,皇帝危险了!”
  “如果魏忠贤不死,东林党就不可能独大,大明王朝至少不会那么早就灭亡。”
  崇祯帝目瞪口呆:“怎么可能?”
  “魏忠贤行事肆无忌惮,破坏法治,大兴冤狱,犯了众怒,他必须被清算,但他的党羽也有正人君子,不能一概而论。”
  “在消灭魏忠贤后,必须扶持另一个新的势力,抗衡东林党!”
  崇祯帝看着如今被东林党充斥的朝堂:“居然如此,朕一开始就做错了……”
  朱由校:“看来朕要多教教弟弟,不能被朝臣牵着鼻子走。”
  不过,魏忠贤……
  他是一把好刀,也是朕手中唯一的一把刀……
  【天启年间,正是东林党与阉党争斗最为激烈的时期,东林党人激烈反对阉党掌权,遭到魏忠贤等人的残酷打压。】
  【阉党控制卫厂特务机构,爪牙遍及各地,随意杀人,滥施刑罚……】
  【为了斩断东林党扩张势力的途径,明熹宗下令拆毁了全国的书院,许多东林人被迫害致死,还殃及了边防将帅,如熊廷弼、孙承宗、袁可立等人。】
  评论区
  “政治斗争一旦变成党争就会失去底线,制造无数冤假错案。”
  “熊廷弼是明朝后期名臣、杰出的将领、军事家。”
  “熊廷弼出生贫寒,少时过着耕读的生活。但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二十八岁考中了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万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按辽东,他彻查了时任总兵官的李成梁和巡抚赵楫,并弹劾二人擅自弃地八百里,李成梁被罢官回家养老。”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元气大伤,在辽东失去优势。朝廷再次启用赋闲数年的熊廷弼经略辽东。”
  “熊廷弼到达辽东后,大力整饬军纪、安定人心,并处决了贪赃枉法、临阵脱逃的官吏。又请求朝廷调拨粮草及军需物资,亲自率军加固城防,巡视辽东各镇。”
  “熊廷弼在辽东专注屯田、练兵、筑堡,与民休息、严整军纪,大大改善了辽东的风气,使得雄才大略、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也不敢轻易来犯。”
  朱由校:“快,快将飞百(熊廷弼字)放出来,朕要见他!”
  “其实,熊廷弼并不是东林党人,他还曾因罢免了几个东林党的生员,被东林党弹劾罢官。”
  “但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没有抵御后金的能力,借着党争排除异己的能力却是大大的。”
  “在浙党中,时任给事中的姚宗文,曾经因为求官的事情找过熊廷弼帮忙,但熊廷弼没有理会他,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在兵部任事的刘国缙曾因募兵不利的事情遭到熊廷弼弹劾,也对他颇有不满。”
  “于是,姚宗文、刘国缙、冯三元、魏应嘉等人联合上书弹劾熊廷弼,说他隐瞒战败不报,向朝廷要兵要粮却又坚守不战,还倚仗着尚方宝剑的权利作威作福。”
  “熊廷弼只能上交尚方宝剑,被罢职归乡。”
  “天启元年,后金攻破沈阳、辽阳,熊廷弼再次临危受命经略辽东。尽管时人都将他当做当世郭子仪,但熊廷弼对辽东的战事并没有多少把握,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外无应援,内无帮助,七尺之躯,已拟交付朝廷,置成败死生于度外矣……”
  “熊廷弼提出封锁后金、稳扎稳打的三方布置之策,主张设经略于山海关,统筹指挥。但时任辽东巡抚的王化贞却主张主动出击,内部不和导致此战兵败溃退,广宁失守。”
  “熊廷弼随之下狱,又卷入了党争。天启五年,熊廷弼被斩,享年五十七岁。”
  朱由校:“飞百才是国之栋梁,不是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道德君子。”
  “正因为熊廷弼不属于任何党派,才会被所有人针对。”
  “这个朝堂已经容不下一心做事的人了……”
  “孙承宗,明末大臣、民族英雄,被誉为:明末第一将!”
  崇祯帝:“熊廷弼已经死了,但孙承宗还活着啊,快,朕要亲自去请稚绳(孙承宗字)出山!”
  “孙承宗自幼聪颖好学,16岁成为秀才,32岁中举。在求学期间,他边教书边科考,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考中进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天启二年,孙承宗自请督师山海关外,他整顿军纪,选拔将领,修筑宁锦防线,成功抵御了后金的进攻。”
  “然而,孙承宗的危险来自于内部而不是努尔哈赤的后金。”
  “天启五年,因为柳河之役的失败,孙承宗受到魏忠贤党的排挤无奈辞职。”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率大军,以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避开袁崇焕的关宁锦防线,由蒙古绕道至大安口,来到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
  “孙承宗再次被启用,于通州、山海关抵御后金,在孙承宗的调兵遣将下,终于保住了北京城,事后还顺利收复了永平四城。”
  “战后,孙承宗接替袁崇焕的责任,负责关宁锦防线,出关整饬松山、锦州军务。同年冬,明军在大凌河之战中失败后,孙承宗因主张修大凌河城“召衅辱国丧师”而免官闲住。”
  “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孙承宗领家人守卫高阳,城破被擒,自缢而死,他的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八个侄孙都战死了。”
  崇祯双目微红:“是朕错了,朕不该疑神疑鬼,对忠君爱国之人也提防警惕……”
  “袁可立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抗清名将,也是中国十大清官之一!”
  “他自幼聪颖好学,于万历十七年中进士,初任南直隶苏州府推官。在推官任上,他平反冤案,执法如山,不畏权贵,赢得了“袁青天”的美誉。”
  “万历二十三年,袁可立升山西道监察御史,因直言进谏被罢官回籍。”
  “天启年间,袁可立再次被起用,他曾策反努尔哈赤的姻婿刘爱塔,为明朝抗击后金做出了重要贡献。”
  “崇祯年间,袁可立虽已致仕,却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抗清局势。晚年,他因清朝的“文字狱”,所有传记和著作都被禁毁。”
  “袁可立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清官,他以刚正不阿、敢于为民请命的形象而著称于世。从平反冤案到抗击后金,再到整顿吏治,他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崇祯:“袁可立虽不能亲赴前线,但大明朝堂正需要这样的人好生整顿一番!”
  崇祯对自己的眼光充满了怀疑,沉迷于抄作业中……
  【最初的东林党人,大多数是知直不知曲的“君子”,对个人声名的看重甚于国家利益,争意气而不争是非,他们将自己臆想中的政治改良当做唯一的救命良药,稍有不顺便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攻击他人,却从没有为挽救大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譬如:东林党人主张废除工商税的政策,就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矛盾。】
  评论区
  “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朋党始于讲学。”
  “他们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但不是一个改革政治的士大夫团体。”
  “他们就像是儒家道德的捍卫者,卫道士,寄希望于用道德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却没有想过,他们能够高谈阔论正是因为有无数的百姓在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经济问题!”
  崇祯:“原来如此,原来他们夸夸其谈的那些政策改革都是不切实际的,他们言必称圣人,时刻占据大义的制高点,朕都被他们给糊弄了!”
  【在党争中,凡是不合东林人士法眼者,就被视为小人。那些齐楚浙党不一定愿意与魏党同流合污,但他们走投无路,只能投靠魏忠贤门下与东林党抗衡。】
  【事实上,东林党人也有败类,反对东林党的人也有君子,本就不能以党派一概而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