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也很不负责任啊……”
“前面各种努力,虽然都是反向努力的,到最后:救不了,不救了(⊙o⊙)…”
……
朱元璋目光怔怔:“朕的大明亡了!”
朱棣:“怎么就亡了?”
明朝之前的皇帝也有些不免感慨。
始皇:“朕还以为,所有的亡国之君都像胡亥、杨广那样,没想到还有朱由检这样的人。”
刘彻:“他若是生在王朝中期,或许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君,但他显然并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李世民:“自明朝开国之初,便埋下了亡国的种子,可见我们制定的每一项政令都影响深远,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随时而动,不断变革,才能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
【明朝的末代皇帝与其他朝代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无法将其归为昏君、暴君之类,也无法将明朝灭亡的责任完全推给崇祯一人。】
【事实上,崇祯皇帝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他登基之后便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力图实现明王朝的中兴。为此他每日早起晚睡,不辞辛苦的处理朝政,从未有一日中断,在明朝的皇帝中,他算是最勤政的。】
朱元璋:“朕都不知该不该骂他……”
【他知道民间疾苦,不肯浪费一点金银在自己身上,每日布衣蔬食,勤俭节约,甚至变卖宫中的珍藏,多次减免赋税,赈济灾民,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他敢于任用贤能之士,也敢于改革明朝的旧制,只要能够挽救明朝的举措,他都做过。】
【就连李自成在他的檄文中都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最终,他以一身殉大明,也算不负朱明皇室……】
朱棣:“哎……”
【但有时候努力的方向错了,还不如原地踏步。】
【朱由检本就没有接受过帝王教育,他登基之时只有十六岁,面对心思各异的满朝文武,不知该相信谁,这样的不安造就了他的多疑。】
评论区
“朱由检原本以为东林党都是君子,听他们建议的除了阉党,后来却发现这些东林党并不都是君子,于是便对所有人产生了怀疑。”
“为了抗衡东林党他又启用了包括阉党在内的东林党的反对派,这些人中很多都是真小人,但为了对抗东林党,他还是用了。”
“最终的结果就是,洁身自好、忠君爱国的君子被排挤出朝堂,结党营私、汲汲营营的小人充斥其间……”
“最后甚至还重新启用宦官,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将他的朝臣都当做盗贼,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灭亡!”
……
顾炎武为大明祭奠:“君不见天道幽且深,败亡未必皆荒淫。亦有英君御区宇,终日忧勤思下土。贤妃助内咏鸡鸣,节俭躬行迈往古。一朝大运合崩颓,三宫九市横豺虎。玄宗西幸路仍迷,宜臼东迁事还沮。我来骊山中哽咽,四顾徬徨无可语。伤今吊古怀坎轲,呜呼其奈骊山何!”
【崇祯刚愎自用,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不愿意听取不同的意见,甚至对有异议者进行残酷的打压和迫害,杀袁崇焕、罢周延儒、诛阮大铖都是在挖大明的根基!】
【他猜忌多疑,对自己的亲属和臣下都缺乏信任和关怀,经常怀疑他们有叛逆之心或不尽忠诚之意,卢象升、孙传庭便是其中代表。】
【他反复无常,朝令夕改,频繁更换内阁辅臣,导致政策不稳。整个明朝入阁者共一百六十人,仅崇祯朝的阁臣便有五十多人!】
【他驭人无术,虽然敢于任用贤能之士,但却不善于驾驭他们。事情稍有不顺便下狱治罪,动辄杀人,“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无法做到赏罚分明,便会导致朝廷内部人心涣散。】
评论区
“崇祯将敢于提出建议的人都杀了,满朝上下只剩下了唯唯诺诺,阿谀媚上之人,面对危急存亡之秋,却又懊悔无一人可用,这不就是自作自受!”
“直到亡国前夕,崇祯依旧在说:百官人人可杀。”
“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频繁更换大臣,导致国家人才匮乏。”
“明朝的灭亡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腐朽之后的必然结果。”
“这是一个王朝腐朽之后必然面临的结局。”
【崇祯皇帝的死,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追随朱由检为明朝而死的朝臣不过二十多个文臣,其他勋贵和文武百官都投降了李自成,他们还带头劝进李自成称帝,可见当时的衮衮诸公都是什么样的德行……】
第586章 日薄西山9
【李自成入京后,为稳定京城秩序,下了严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闯军入城后还贴出告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有掳掠民财者,凌迟处死”。】
【他派出官员接管各个衙门,要求民间百姓照常生活,并严令“罢市者斩”。此外,他还曾两次召见百姓代表,安抚民心。】
【之后,他又招抚明朝投降的官员,成国公朱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宫朝贺,李自成封太子朱慈烺为宋王,并释放了刑部和锦衣卫诏狱关押的官员囚犯,授予他们官职。】
【京城形势稳固后,李自成派郭升、赵应元率部接收山东,进而稳固了京城周边的形势。】
【但很快,李自成就发现明朝的国库空空如也,大明皇帝过得甚至比他还要凄惨。可是他已经下令“三年免征”,既不能向百姓征税,又必须要想办法解决军饷等财政问题。】
【于是,入京五日后,大顺军开始对明朝官员拷饷,并规定各级官员需缴纳的金额。通过没收明朝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百官的家产,来解决自身的财政问题。】
【李自成拷饷后搜刮了大量的财富,侯门占十分之三,宦寺占十分之三,百官占十分之二,商贾占十分之二,共计七千万两!】
【若是崇祯知道他的大臣都富得流油,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崇祯:朕现在知道了,不必等李自成入京,朕可以自己来!
【那些投降李自成的勋贵百官大多都死在拷饷中,堪称最大的讽刺。】
【向官员索要饷银尤嫌不够,刘宗敏又放纵士兵抢掠京城百姓,给京城百姓带来了一场大浩劫。很快,索饷之事便蔓延到整个大顺领土……】
【这些财富为大顺政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支持,却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不仅加剧了军队内部的腐败和矛盾,导致军队纪律败坏,战斗力下降。还损害了李自成在民众中的形象,使其失去了民心的支持!】
【因拷饷之事李自成得罪了各地官绅,他们人人自危,迅速倒向了李自成的对立面,其中最大的失误便是造成了吴三桂的倒戈!】
【起义军占领北京后,北方的劲敌就只剩下了驻防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平西伯吴三桂!】
【吴三桂出身于明朝武将世家,自幼习武,擅长骑射,他的舅舅便是之前投降清朝的明总兵祖大寿!】
【吴三桂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家族背景,在明朝军队中迅速崭露头角。在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等人或死或降后,吴三桂被任命为辽东总兵,负责守卫明朝的边疆。】
【李自成知道吴三桂拥有重兵,事关边防,他准备先招抚吴三桂后再行登基,然后派兵南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
【但他占据北京后便小觑天下人,太过轻敌,只派了一个降将唐通和一个降官左懋第携带金银锦缎,和吴三桂父亲的亲笔信,前往山海关招抚吴三桂。】
【吴三桂人在山海关,防守关外的清军,结果回头一看,自己要保护的国家都没了。】
【吴三桂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人,他希望能够建立军功、封侯拜相。在明朝已经灭亡的情况下,他需要寻找新的靠山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李自成的大顺军和清朝的军队都对他构成了威胁,他难以同时抵抗两方的进攻。此时的他就面临着一个选择,选李自成还是清朝?】
【由于他的父亲吴襄和爱妾陈圆圆都在京城,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于是带着自己的亲兵回京。】
【然而,他刚走到永平,便听到父亲遭受拷掠,爱妾陈圆圆也被刘宗敏掳走的消息,吴三桂与李自成脆弱的信任就此破裂,吴三桂当即率兵反回山海关!】
【清朝也向吴三桂递出了橄榄枝,承诺给他高官厚禄。】
【他的舅舅祖大寿早已投降清朝,还在那边混得不错,虽然没有了兵权,但好歹是一方总兵,没有受到迫害。于是,吴三桂于山海关起兵反叛,并向清军求援,与清军结为同盟。】
【吴三桂作为一位精明的乱世枭雄,只在乎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选择投降清朝,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和家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