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我每月能刷新金手指> 我每月能刷新金手指 第1752节

我每月能刷新金手指 第1752节

  其中,农圣和理圣,都是文圣的弟子。
  作为开创诸圣时代的第一圣贤,文圣的追随者是最多的,在众多弟子门人中,诞生新的圣贤,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
  待文圣话落之后,理圣便第一个开口,宣讲自身学说。
  “天理,万物的本源,自然之法,文明之矩……”
  圣贤开口,宣讲学说,那自是非同凡响。
  圣贤道韵扩散,哪怕是不识字的愚夫也能准确理解理圣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圣口吐圣言,各种异像纷呈,与他的学说相呼应,可谓是图文并茂的对其学说进行解释,十分形象。
  一个“天理”的“世界”,在理圣上方演化而出,让所有人能够看见理圣学说中认为的完美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场诸人都沉浸其中,在理圣学说的海洋中徜徉,只要不是对这种学说极其排斥,那么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
  周清听了一会儿,渐渐理解理圣学说的核心思想了。
  这位圣贤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源头,是一切准则。
  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生灵文明,皆在“天理”的秩序下发展。
  风雨雷电,四季轮转是天理。
  生灵的生老病死,乃至于合理的欲望,也是天理。
  天地自然需要遵守“天理”,这样才能正常运转,不会发生各种天灾。
  生灵也需要遵守“天理”,依理行事,那样自我、家庭、国家、文明,才能达到最完美的状态。
  当一切都依循天理,稳定运转时,便是完美世界。
  当然了,这只是理圣学说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的学说十分复杂且缜密,能够完美的自圆其说,没有漏洞破绽,如果落于文字上,那是众多著作才能尽数记载的庞大内容。
  但周清听了一段时间后,却在心里面摇头。
  他并不是否定、不认可理圣的学说,只是修行者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种对秩序的破坏。
  掌握力量之后,修行者行事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准,而不是以世俗规矩。
  越强的修行者,就越不是规矩能限制的。
  要让修行者完全遵守某一种秩序,不做丝毫逾越,这本身其实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如果真的能用秩序来约束所有人,这也的确是有好处的,确实能够促进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话是有道理的。
  前提是那种秩序,是好的秩序,且要时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一直符合现实,不会变得落后,也不会变得超前。
  只是无论怎么说,理圣所推崇的那种“天理”,基本都不可能彻底降临了。
  周清这个初至诸圣时代的人都能看出这一点,其他多数人心里面自然也是明白的,包括理圣自己也知道。
  但圣贤之所以为圣贤,原因之一就是愿意为了践行自己的思想而奋斗终身,永不放弃。
  只要理圣一直还在路上,还有人认可他,那么就足够了。
  而虽然不认为理圣学说有彻底实现的可能,但周清听得还是很认真。
  这是一位圣贤对天地道理,自我思想的总结,在凡人看起来,只是一些理论知识,可对于周清他们这样修行浩然气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完美的资粮。
  浩然气的修行,归根结底便是认识道理,理解道理,掌握道理,开创道理。
  一位圣贤的思想,是非常珍贵的。
  在后世,这种圣贤讲学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且在诸圣时代,想要进阶掌命尊就必须有足够高的文道修为,这是硬性要求。
  所以如今有了这样的机会,周清可以说听得比谁都认真。
  你可以不认同这些圣贤的思想,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确是有道理的。
  哪怕是思想学说对立的圣贤,都不会否认这一点。
  等理圣说完之后,便是农圣开口。
  他们两个是文圣的弟子,此刻文圣也在场,自然不可能让他们压轴,更多的是“抛砖引玉”。
  “农事,人文之基,文明之石……”
  农圣是一位看起来非常沧桑的老者,皮肤黝黑,不过眼睛很明亮。
  在他开口的过程中,其上方亦是有一方世界演化而出。
  周清仔细聆听农圣学说,发现其虽是农圣,但其学说并不只涉及到农事。
  农圣的学说,实质是重人。
  从农事,到生命,核心是贵生贵命。
  以农来保障生命,发展生命。
  周清听了一会儿便明白一点,这位农圣一定是木之一道、生命一道的大高手。
  这些圣贤的学说,一般都与他们所修之道息息相关。
  别看农圣大谈农事,真和这位圣贤战斗起来,那你就会知道其在生命一道上的造诣有多么强横了。
  又像理圣,他的思想看似只是主张天地与众生要遵循天地,但也能从中窥见出他的几分根底。
  若是和理圣战斗,你就会体验到天理的厉害,那时天理就不再是理圣的学说,而是他的力量体现,会从各方面来束缚你,限制你,让你无法违背他的意志。
  农圣之后,法圣开始宣扬自己的学说。
  法圣学说,在当今玄黄界诸国中流传甚广,是当之无愧的显学。
  法圣和理圣的思想,其实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认为秩序和规矩是最大的,一切事物都要在秩序内运转。
  听起来,双方很有共同话题,似乎非常契合,说是兄弟学说也不为过,但实则不然。
  理圣一派和法圣一派,两者的关系其实非常差,他们的学说思想本质上不仅不契合,反而是完全对立的。
  如果说理圣主张的理,是在天地开辟之前就客观存在的秩序,那么法圣的主张法,就是人为制定的规矩。
  一者是“天理”,一者是“人法”,一者客观,一者主观。
  这是根本上的对立。
  从理圣学说的角度来看,“人法”,就是对“天理”最大的忤逆。
  “天理”恒常,一切依“天理”来运转就好,“天理”禁止即不可为,“天理”不禁即可为。
  你还搞出来“人法”,岂不是要改变“天理”?
  “天理”允许的,“人法”禁止,那听谁的?
  反过来也是一样,“天理”的存在,同样是对“人法”最大的限制。
  我们要的是人的规矩,不是天的秩序。
  人的角度,和天的角度,这怎么可能一样。
  所以才说这是根本冲突。
  周清听了一小会儿就发现了这个问题,理、法两家,针锋相对的意味很足。
  不过周清对此并不在意,他又不是哪家的门人,只是个来听“讲座”的。
  只要其中的道理对他有用就行,双方的矛盾冲突,他不在意。
  就听了这么一会儿后,周清便感觉到自己的浩然气竟然又有了壮大,七窍玲珑心都活跃了一些。
  这样的机会,不可错过。
  #沉淀#
  而在周清专注于各家学说,吸纳其中道理时,文圣也一直在关注着他。
  见他沉浸于圣贤奥义里,文圣轻轻点头。
  是真听还是假听,他一眼就能看出。
  这位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也具备七窍玲珑心的年轻人,很有资质。
  一位位圣贤的学说思想在此地流传,圣贤道韵愈发浓厚。
  很多在此之前对这些学说不感兴趣的人,此刻也听得如痴如醉。
  圣贤真言,超出想象。
  哪怕诸圣没有动用任何神通蛊惑你,改变你的思想,只是普普通通的说话,你理解他们的意思后都会下意识的生出仰慕的情绪。
  最后,以文圣学说结尾。
  文圣的文,是文道的文,其学说便是直指根本,某种意义上来说,最为高大上。
  待文圣说完之后,七圣开始辩理,这个过程其他人也能参与,只要你的理能够得到圣贤道韵的认可就行。
  诸圣辩理时,以理圣和法圣的辩论最为激烈。
  还好,两人没有失了圣贤风度,只是文辩,没有发展到武辩。
  听着听着,周清发现这辩理比讲学还要精彩。
  谁说圣贤就不会阴阳怪气了?
  人家的理论深厚,思想高远,阴阳怪气起来可比普通人厉害太多了。
  周清心中古怪。
  而天下英雄,当真是如过江之鲫,多不可数。
  在此地的众人中,也确实有人本事非凡,顺利得到了圣贤道韵的认可,能够直接和诸圣对话。
  但凡出现一个这样的人,都会引来众人的羡慕与敬佩。
  周清也有开了眼界之感,果然,世上从来不缺智慧之辈。
  过了一段时间,在出现了片刻的安静,无人说话时,文圣忽然看向了周清,问道:
  “这位公子可有什么见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