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赝太子> 赝太子 第185节

赝太子 第185节

  刘湛则朝比了个六。
  得了,不是五年,就是六年,这也就是最后时间了。
  二人就像是学生考试后对过答案,发现与自己推算的差不太多,各自心事重重了。
  “唉,一入侯门深似海,这对你我来说,有些不适宜,只是这一入宫门深似海,却恰到好处。”
  “你说,在里面,要是皇上下令拿下你我,要几个侍卫?”
  “侍卫?哼,在里面的话,我看在场的太监,说不定就可能拿下你我。”
  两人相视而笑,转身各自离开,而在大殿内,赵公公悄无声息又出来,并不出声,只垂首站在一侧。
  龙椅上的皇帝,此刻看着只是面沉似水,并无暴怒狰狞,甚至隐隐还有了一丝颓态,可赵公公熟悉皇帝,哪里能看不出,此刻皇上,心情可没比刚才暴怒时好多少。
  第321章 际天所覆
  一个小太监见地上散落着折子,跪爬过去就要收拾,突然被不知何时起身走过来的皇帝一脚踹倒。
  “朕没有叫你收拾,你敢如此放肆?”
  小太监吓得浑身发抖,就要磕头求饶,赵公公瞪了一眼,做了个让他滚去一旁的无声提示。
  小太监忙将即将脱口的求饶声又咽了回去,悄无声息跪爬退到一侧。
  正陷入某种回忆中的皇帝,果然没有多去理会。
  与其说,刚才话是在呵斥小太监,倒不如说是在说给自己听。
  早就过了知天命的年纪,皇帝的内心深处,却并不服,瞰着殿内,自己夺得大位,也并不轻松,可以说是呕心沥血,机关算尽,甚至博上了性命才获得。
  初尝了大位,朱笔一摇,生死贵贱都在手中,更有一纸诏书颁下,天下风云变色,实在让新登基的自己,夜不能寝。
  皇帝的眼前,仿佛再次出现了那个曾伴着自己多年的清隽身影,逆着光,对自己说:“陛下,既您问了,那臣就不再隐瞒,您……只有三年帝命。”
  三年帝命……不是寿命只剩三年,而是做皇帝的时间,只有三年了。
  若及时退位,让位给太子,那他还能作太上皇,继续享受着荣华富贵,继续活下去。
  可依旧要占着龙椅,三年一到,不是突降大病让他不得不退,就是有事发生,让他不得不松开紧握着权利的手。
  那时的皇帝,听到这话,顿时怒不可遏,但随之升起则是难以抑制的恐惧。
  是的,恐惧。
  那种滋味,他从不曾想过,会在成为帝王后再次出现,且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太祖固是英雄,可平天下时日太少,仅仅在位十一年。
  这是非常的危险的数字。
  边疆尚未清平,国内诸将未尚剪除,如果自己仅仅三年,朝野怎么看大郑?
  历代皇朝,开国之初,都必须有二三十年有为之君才算稳固,自己如果仅仅三年,向来贤德,或者说太过贤德的太子,能不能坐稳皇位,会不会大权旁落?
  而且,朕并不是庸碌之君!
  皇帝自认是太祖儿子中最有才干的,权利一旦掌了,再让放下,比得不到还要让人痛苦。
  因此,成年且有着贤名的太子谋逆了。
  接着,赐死萧怀慧。
  再者,多年恩爱夫妻一朝离心,让他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
  再给皇帝一次重来的机会,是否还会这么做?
  皇帝一动不动,其实仔细看,发觉人瘦得可怜,满脸皱纹一动不动,诉说这位皇帝一生的忧患和功业。
  承寿元年十二月,慕容靖谋反,被平定,灭族。
  承寿二年三月,灭昌国、其王被抓到太庙献俘,皇帝命其在朝堂献舞。
  承寿三年十二月,赐死卫国公罗顺,其族男女数百人流放。
  承寿五年正月,大郑节度使张仲武出兵大破西域,烧帐十万,杀其汗,传首京城,枭之四方馆门,又取羊牛三万,辎贮五百乘,献捷京师
  承寿七年三月,西域十姓来降
  承寿十一年七月,灭徐国
  到这时,除草原尚有方、鲜二部,而西南部尚有林国,可所谓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其中看似顺当,不知道有多少布局,多少筹谋,多少杀伐果断。
  “万岁!”赵公公轻声叫着,见皇帝毫无反应,又近前一步,小心翼翼:“万岁,您站的久了,还请休息下,保重龙体。”
  皇帝的喉结动了一下,睁开的眼扫看着四周,忍不住再次暗叹一声。
  “怀慧,不要怪朕。”
  “朕也是受到了蛊惑,被妖人给蒙蔽了。”
  “而且,朕对不起福儿,却对的起大郑,周疆已清,列将剪除,大郑帝业已稳如泰山,不会三世而亡。”
  怀着这样心情,皇帝却心中浮现出悲哀,只觉得口中又苦又涩,不理会赵公公的话,地上散落着的折子,被他随手拣起一份,打开看着。
  赵公公虽沉默着,但将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皇帝身上,此刻眼皮就是一跳。
  这些折子在被送到皇帝手里之前,就先经过了这个首脑太监的手。
  没有比他更清楚这几份折子里内容了,无它,都是关于苏子籍的折子。
  也不知道是不是齐、蜀二王这次终于学精了,还是鲁王又跟着蹦跶了起来,潜伏着的人,反其道而行之,除少数折子是怀疑苏子籍立功一事,觉得别有真相。
  别的皆是先对皇帝歌功颂德一番,又将苏子籍夸成了一朵花。
  少年英才、文武全才、智勇无双都用上了,更提议给苏子籍实权,让其能早日进入官场,好一展抱负才华。
  赵公公暗暗冷笑,这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捧杀,可还是不小心,皇帝当政十八年,什么没有见过?
  真为苏子籍,怎会说这样的话?
  希望他能早日进入官场,一展抱负?
  会试在即,以苏子籍之才,一个进士跑不掉,还用得着直接封官,绝了科举入仕的正途?
  不过是一些不入流小官,被人当成棋子,什么都不知,就以为可凭借这样讨好了主子。
  却不知,皇帝最忌讳,其实就是这种试图挑战自己权威的事。
  但不得不说,就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的确有着一点效果。
  见皇帝的脸上浮现出冷意,赵公公心里一叹。
  皇帝连看了几份,将几份折子俱往地上一扔,冷冷一笑。
  “科举的事,你给我盯着,朕不允许有人,包括几个逆子,插手此事。”
  “还有苏子籍,他的卷子,到时递上来,朕要亲自批阅。”
  “对了,殿试完,再测试一下他的血脉,明白么?”皇帝沉沉的说着。
  “是,老奴一定办好这差事。”赵公公弯腰,只是口中应是,心里想:“到现在了,测了已不止一次,陛下仍有一丝怀疑?”
  但不管测几次,只要皇帝吩咐,他自然只能照办。
  看着他退下,渐渐远去,皇帝一挥手,令人将地上折子收拾了。
  又过了一会,才又说着:“来人。”
  “奴婢在。”有人从暗处走出,跪下。
  “朕要见辩玄,请他入宫。”皇帝徐徐说着,似乎半月前大怒,呵斥辩玄闭庙思过的并是自己。
  “遵旨。”
  第322章 祭祀
  三月·临化县
  此时的临化县,虽算不上春暖花开,可也冰消雪融,一路行来,树枝已有了嫩绿,有风拂过,也在微寒同时,略带暖意。
  这正是一个乱穿衣的时间,有些人畏寒,仍穿冬服,有些人则已换上稍薄些的春服,行走间自有一派风采。
  牛车往来不断,临化县虽和京城相比,自然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可也是县城,在去年广陵省部分府县闹水患时,这里太平无事,被一些人认为是宜居,比去年还要热闹几分。
  “干爹,这里是临化县了。”
  跟着于韩出宫一路来到临化县,是两个小太监,已拜了干爹,三人一路行来,乔装打扮,并不敢声张。
  齐王、蜀王两王势力最强,而鲁王虽势力单薄,母妃仅仅是个昭仪,但既已封王,却不可小看,就算是尚未成年的皇子皇孙,也未必就真无害,只是按照大郑的规矩,十五岁出宫,一般是赐蕃宅封国公,待得年长些,看身份和宠爱再封王。
  作娘娘的亲信,于韩自然不想节外生枝。
  幸娘娘这十七年来都是守着宫殿,除了必须皇后出面的事,几乎从不与外人接触,娘娘又早就没了家族支持,宫中的妃嫔虽对她占着后位不满,可是没了儿子,也无孙子,只是一个皇帝可能打算遮丑的傀儡罢了,不值得多关注。
  这才能带着人轻易离宫。
  掀开车帘,带了些老态的白净面皮上,露出些许感慨。
  “这就是临化县啊。”于韩轻叹着:“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
  “干爹曾来过?”
  这次说话的,并不是前面赶车的于穗,而是陪着于韩坐在牛车内的于果。
  于韩略带一点怀念笑笑:“多年前事了,曾打这里路过。”
  随后就不肯再多说了,只是看着这普通的小小县城,心里很有些不是滋味。
  虽说这里不是真正的乡野之地,可太孙何等尊贵身份,若不是当年的祸事,现在正是顶尖尊贵,出入都需要宫女太监簇拥,很可能一生都不会到这里。
  但又想到当年事里死去的三岁皇孙,又随后带上了庆幸。
  若非这里远离京城,是极普通的小县,又焉能顺利藏了太孙近十七年?
  这么一想,对这地油然而生了一丝好感。
  “干爹,眼看着天黑了,我们先找家客栈住着,我去打探一下叶先生坟地所在,等明日一早再去祭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