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赝太子> 赝太子 第363节

赝太子 第363节

  原来是为了这事啊,他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心下暗想:“这倒没什么不可以,本来皇上下旨让代国公观政,向内阁请教,内阁就不能对代国公置之不理,教是一定要教。”
  “但怎么教,大家其实都没个章程,完全糊弄不好,可认真教了,谁知道皇帝会不会认为是倒向了代国公?被认为成了代国公一党,那可就是问题大了。”
  “还得罪了齐、蜀两王。”
  “一天指点一条票拟,这就很合适,很轻松,到时大家随便敷衍一下也就是。”
  因着方才二人将话说开了,崔兆全既玩笑,也是试探,笑着问:“那代国公以什么来还?”
  不想,苏子籍竟早有准备,直接取出一张卷轴:“崔大人,你看这怎么样?”
  说着就展开。
  在晨光下,这画清晰地映入崔兆全的眼帘,小桥流水,烟雨朦胧,这样一幅画,简直像是将一片水乡的风韵都拢入了画中,有了灵气。
  还提了一首诗,崔兆全忍不住念诵出声:
  “水秀山青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好诗!”这诗与这画,实在是相配,将雨巷之美完全给展露了出来。
  光是画,虽好,却还好不到让人称绝,可还配了诗,书法也这样好,三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了绝佳。
  在画与诗的旁,还有着一方印章,正是代国公的私人小印——长春散人!
  苏子籍笑着:“一张一月怎样?”
  代国公的诗,在京城早就已风靡,不仅仅贵女圈子喜欢,读书人也都叹服,喜欢收集真迹。
  而这代国公的画,竟不比诗词逊色,画与诗相配,还有着代国公的印章,这样的一副作品,每月一张,几个月下来,阁老起码能做到人手一幅,对见猎心喜的阁老而言,这当然算是份不错的“报酬”。
  而且,这样风雅的生意,一旦做了,大家也可以在教完后撇清关系。
  崔兆全虽是兵部尚书,却是正统科举进士出身,才华也是不虚,自然识货,展开仔细看了,心里就发痒,想立刻将这画给捧回家去,可惜今日刚才来办公,自然是做不过到这一点。
  有些不舍的将这画重新给卷上,见代国公正笑着等着自己回答,崔兆全说:“自是可以,以代国公的诗书画,崔某想,没有几个人能拒绝这样的提议。”
  不仅是可以,而是太可以了,想必那帮老家伙们都会乐得收一幅画,指点一下代国公。
  毕竟就算不拿出画来,这事也要落到他们头上,他们也要帮忙,现在既能给人情,又能得到好处,还是这样风雅不会有后续麻烦的好处,就算是到时传出去了,也无什么大事,大家自然乐得接受。
  苏子籍对崔兆全会答应毫不意外,笑着:“那我就先去看看地方,等半个时辰再回来拜见诸位大人。”
  说着,就先一步离开。
  不远处,正有一个太监站着等人,看样子,是来找代国公。
  崔兆全站在原地,一直目送着苏子籍远去,笑着摇摇头,看了看手里这卷画,朝着内阁走去。
  按照大郑朝的规矩,内阁并不是每天都满员,毕竟能入阁一般都是一二三品大员,哪个不是在各衙门里担任着主官?
  除非特殊的日子需要聚集了商谈事情,平常都是有二三人留守,依次轮值。
  今日倒是个难得聚齐了的日子,上午在这里办公,下午则大多回各自的衙门去料理事,崔兆全带着苏子籍的画到内阁时,里面已有着几位阁老都在忙碌了。
  有在这里帮忙做事的小官,崔兆全也没用他们帮忙挑开帘子,而自己挑开了遮挡寒风的厚帘,顿时,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其中还弥漫着淡淡的茶香。
  不大的房间内,几个阁老正坐在各自的书桌前,批阅着奏折,崔兆全进来,也没引起注意,大家来来往往出出进进,每次进来个人都要抬头看一看是谁,这实在是太降低工作效率,而过一个年积压的奏折,已有一小堆,他们可不想在这里耗着时间,以至回头加班,个个都是埋头工作着。
  第642章 无非敷衍几句
  崔兆全扫了一眼,忽然笑了,说:“诸位国之大臣,崔某有个生意,不知道你们做不做?”
  哟,原来是崔兆全,他这是打算做什么?
  做生意?做生意做到内阁来了?
  几个阁老这才抬头,看向崔兆全。
  不过,他们心里虽吐槽,却也知道,崔兆全身兵部尚书,也是阁老,哪里会真的召集内阁的大人做生意,恐怕此生意非彼生意。
  见诸人诧异,全都看向了自己,阁老谢智还笑着:“老崔,你做生意竟坐到了内阁来了,该打!”
  谢智,27岁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御史,现在任华盖殿大学士、参知政事。
  “不知是什么生意,能让崔大人都心动了?”还有人调侃,这人是何钰端,许彬虽“生而颖异,及学,目十行下,时人皆称神童”,但26岁中举,30岁才成进士,现在文渊阁大学士,蒙恩典入阁办事。
  崔兆全抛下那句话后,此时笑而不语了,只是慢慢展开了自己手里这幅图,盖住了印章,见几个同僚先不解,慢慢凑过来,渐渐露出惊艳,才说:“请大家仔细看看,这画如何?这诗又如何?这字又如何?”
  能做阁老,大家都是识货人,其中钱圩轻声念着:
  “水秀山青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
  “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又看着这画,竟看不出这是哪位大家所画。
  到了他们这样的身份,又都是进士出身,多半还是家学渊博几代都有着藏书藏品,对诸位大家字画,都有着品鉴,这幅画画得这样好,诗搭配着尤其好,字也格外好,却让人分不清是哪位大家所作,自然越发好奇了。
  钱圩乃礼部尚书,思想蔚为大宗,门人不少,也不由皱眉:“怪哉,我竟也看不出这是哪位大家的作品。”
  “这样的功力,绝不是无名小卒,不知道崔大人从何处得来的此画?”
  “莫非是先秦之前的作品?”
  “不,看起来是新作。”
  赵旭是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深受皇帝信任,却是首辅,反复念着画上的诗,灵机一动,从这诗,想到了画的作者,突然问:“莫非是代国公所作?”
  这话一出,顿时几个阁老都安静了下来。
  崔兆全满意着自己的所见,这时才将苏子籍之前与他说,也转述给了几个阁老,才问:“这生意,你们做不做?”
  皇城
  “国公爷,您看,顺这路往前走,前面是三司衙门。”
  “再往前走是政事堂,就在三司衙门的左侧。”
  领着苏子籍介绍的太监,并不是赵公公这样的首脑太监,但也是六品官袍的太监,要知道,赵公公那样的首脑太监,按照太祖定下的规矩,最高也只能正四品,六品在宫里已算是有脸面了,何况这还是在皇帝身侧服侍,就是大臣见了,也要给些好脸色。
  苏子籍对太监没什么意见,只要不是揽权的九千岁,这在苏子籍眼里,也不过就是特别存在的官员罢了。
  而他未来既想登大宝,迟早也要用这样的人,态度摆正了,只当他们与官员没什么两样也就是了。
  用女官?
  说实际,苏子籍原本也这样想,但经过职场实践,他就不这样想了。
  一路上听着这太监讲解,巡看了一圈皇城,苏子籍倒听得满意,还特意赞了一句:“你介绍的很不错。”
  太监也只是陪着笑谦虚。
  等将外宫中的衙门办事地点都介绍完,这太监又将苏子籍领回去,这次就是去苏子籍此行的目的地——内阁。
  “国公爷,这皇城里的衙门,中午都会提供一份膳食,无需让仆从来送,每日的膳食都是由御膳房提供,比后宫还要早上一会,吃时,保管饭菜都是热腾腾。”
  “仆人不许入内,有急事可通过侍卫转达。”
  苏子籍点首,理解,这就是保密机制,朝廷中枢,自然不能随意。
  “笔墨纸砚,一应之物,凡有欠缺,告诉在内阁伺候的官吏,自有人去告之奴婢们,奴婢们就会立刻从皇城库房里提了东西送过来,保准不会耽误了大人们的事。”
  说话间,就到了一排房子前,苏子籍看着那棵叫不出名字的常青树,又看看后面红墙绿瓦,觉得这地点到了夏天,说不定比这冬日还要舒服几分。
  “国公爷,您进去就是了,再往前,可就不是奴婢能去了。”太监一直送到了门口,在距离大门还有几步时就停下了脚步,怕苏子籍见怪,就指着不远的石碑,解释着。
  苏子籍看过去,发现内阁门口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一行字:奉天承运皇帝制日:凡后官嫔妃太监人等,擅入军机处者,格杀勿论!
  太监不入内,其实不仅仅不让进这内阁,更是指不准干政,看来是郑太祖吸取了前朝灭亡的经验,给予后人的警示。
  心里感慨着,苏子籍笑着朝太监说:“有劳你送我到这里了。”
  太监忙称不敢。
  苏子籍自己挑开厚帘子走了进去,一进入,就看到了里面已坐着在做事的崔兆全了,大概是听到了门口的对话,此时也正抬头看过来,冲着苏子籍暗暗点了下头。
  “看来这事已办成了。”得到暗示,苏子籍一喜,就见着除崔兆全,剩下四个阁老也都起身,向苏子籍行礼,不过仅仅是作了揖。
  “臣赵旭林见过代国公。”
  “臣谢智见过代国公。”
  “臣何钰端见过代国公。”
  “臣钱圩见过代国公。”
  苏子籍也作了揖回礼,在体制上也差不多,国公基本等于阁臣,但苏子籍是皇孙,还是很近的皇孙,有着几分“君”的意味,因此第一次,是阁老先行礼。
  由于都是作揖,气氛倒不像诸王来内阁观政时紧张,更平和一些。
  苏子籍作揖,更客气说:“诸位大人,我此番来内阁,是来学习,有什么做得不对,还请诸位大人指正。”
  说着,又向几位阁老作揖。
  因提前就说了,一天请教一条票拟,有几分师生情分在内,几个阁老自然也就坦然受了。
  “无非就是随口敷衍几句罢了。”
  第643章 见识之草根
  谢智虽已头发花白,可还是风度翩翩,算得上是美老头,因他最在意姿容,对代国公的印象就不错,此时就笑:“代国公,指正不敢当,不过,你有什么不懂,倒可以问问我等,我等在内阁做事,虚有一些经验。”
  谦虚了一番,做事了。
  苏子籍自己有一个桌子,一把椅子,是坐在最末尾位置,前面五位阁老依次坐下,一份份奏折从第一个批阅,再传到第二个阁老手里,依次传递,最后批阅并且在票签上写了意见,就会传到苏子籍手里。
  不仅仅让苏子籍观看,还由他用糨糊把票签贴在折子空白处,说白了,现在他就是一个糨糊工。
  贴完票签的折子会堆起来,随时被人送去御书房,由皇帝来查看。
  每个能流到内阁这里的折子,都是省郡大事,除非是密折,会越过内阁直接送到皇帝手里,平常折子,都会先从内阁过一遍,再送到皇帝手里,由皇帝做最后的批阅。
  因今天是五个阁老办公,每份折子上是五份票签,五个人分别对一份奏折进行批答,因有的阁老只是大学士并不身兼职,而有的阁老如崔兆全这样新入阁,则是有着兵部尚书的职位,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倒可以互补一下了。
  这就是一道已经成熟的流水线,不同的分工,明确又清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