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赝太子> 赝太子 第522节

赝太子 第522节

  “大王,臣不懂天机,但也略懂相术,鲁王格局看似平庸,其实深藏福运,怎么会败的这样快?要找个机会看看。”
  文士钟萃,也并非是外人,而是大魏遗族,话说大郑开国三十年,现在处于微妙的阶段。
  再过去二十年,当年遗老遗少都死光或老朽了。
  现在是最后一批元气了。
  曹易颜在没去应国前就收服了此人,此人有学问,还懂一些阴诡之术,就成了曹易颜幕僚之一,这次曹易颜返回郑国,也带上了。
  听了钟萃的话,曹易颜点点头,的确要看看宁河王现在是什么情况,才能进一步定夺。
  他现在虽是应国之主,但作小国之主,想要谋取天下恢复故国社稷,绝不能行差错步,错一步,就可能前功尽弃了。
  才想说话,就听脚步声,接着就是敲门声,总算有些规矩,还在外面叫喊:“老爷,有急事,有急事。”
  屋内几人都不说话,曹易颜立刻就看向了刘达,刘达立刻明白了,立刻起身直接打开门走了出去。
  “混账!”刘达一出去,就劈头盖脸骂了外面的人一顿:“我不是说了,我要与友人叙旧,不许打扰吗?你是耳朵聋了?”
  那个仆人有些委屈,忙低声:“老爷,您虽刚才吩咐了,可您之前同样吩咐过,若是桂先生有什么消息送过来,就不许耽搁,要立刻禀报您……”
  “哦?他送消息过来了?什么消息?”刘达就是一惊,立刻平复了怒气,问。
  仆人回话:“来人说了,代王只带着两个随从,刚刚前去千棋湖参加文会了。”
  千棋湖文会?
  代王只带着两个人微服参加?
  刘达听了这消息,心里就一动,忙挥手让仆人下去,快速折返,关上屋门,就对着曹易颜禀报:“大王,刚刚宁河王的幕僚桂峻熙传来消息,说代王白龙鱼服,只带着两个随从,去了今晚千棋湖的文会,您看……”
  “桂峻熙?此人你可了解?”这名字曹易颜听过,此时再次听到,就问。
  “桂峻熙原本是鲁王的谋主,许多事都和他脱离不了关系。”刘达神色有点凝重,对曹易颜解释一下桂峻熙曾经在鲁王府的地位,又说了现在的处境,说:“虽这位桂先生现在似被通缉,可在京城的人脉势力却不小,原本臣还怀疑他是虚张声势,现在看来,鲁王,哦,现在是宁河王了,的确把他当心腹,掌握着不少的暗线力量。”
  说着,就把桂峻熙几次表现说了。
  “空架子,可办不成这样多的事。”
  曹易颜听了,若有所思。
  前鲁王,现宁河王,竟还有这样的潜势力?
  宁河王过去虽是诸王之一,可与齐蜀二王相比,却仿佛透明人一般没什么动静,这样一个低调的皇子,竟是扮猪吃老虎?
  但随即又一想,自己当初作前朝皇室后裔都能蛰伏拜道人为师,在大郑忍辱负重多年,大郑的皇子为了争嫡而蛰伏,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宁河王有这力量,虽有点出格,但也可以接受。
  想着,曹易颜就笑了下,随口问钟萃:“你说齐王蜀王知道了这事,会不会趁机动手?”
  钟萃说着:“大王又在开玩笑了。”
  说着,神色就凝重起来:“当然不会,还不到这地步,争嫡斗争素有规矩,要是谁坏了规矩,惊动了郑朝皇帝,怕谁先下手谁就先出局。”
  “而且,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种坏规矩的,怕立刻引起围攻,谁不怕?”
  曹易颜听了颌首,大魏也有争嫡,也出过直接刺杀见血的事,但开头的皇子,的确立刻被诸王围剿了,第一个出局。
  曹易颜立在小厅上,略一思忖就笑:“你说的对,齐鲁等王,断不可能行刺杀之举,至少在这时不会。”
  “除非到了图尽匕现,刺刀见刀之时。”曹易颜说到这里一笑,笑容冷森森:“可我不是郑朝的皇子,乱中才成取胜啊。”
  钟萃一怔,就立刻说着:“对,我们不是郑国的人,郑国只有越乱越好。”
  曹易颜来回踱了两步,倏然转身问:“千棋湖文会的船上可有我们的人?”
  这问的就是刘达了,刘达忙答:“大王,凡是京城各大文会,臣都会安插一些我们的人。”
  “不过,专业的,称得上顶尖的刺客,并没有。”
  毕竟上百人的文会,都能听到一些消息,若能拉拢一二举子为他们所用,不必发展成自己人,事实上利用就很好了。
  将势力渗透进郑朝的朝廷上,这是曹易颜本就想做的事,而刘达是早期就跟着曹易颜的老人,可不是应国的人,自然希望自家主子能复辟成功,恢复前朝大好河山。
  曹易颜很满意,点点头:“顶尖的刺客没有不要紧,就是来个袭击,不求伤人,只要弄出事端就好。”
  “京城代王遇刺,不知道卷起多少风浪,最好让伪郑的皇帝和王爷都个个猜疑提防草木皆兵才对。”
  “是,那小臣就传令让他们弄出一些事端。”刘达忙躬身应着,就要退出。
  “且慢。”曹易颜喊住,见着刘达诧异,“啪”一声合上了折扇,说:“孤这次来,也再想看看代王的风采,走,我们也去看看。”
  第921章 一只灰鸽
  千棋湖
  傍晚,牛车一辆辆到岸,再由小船送去湖中画舫,来来往往,十分热闹,清风卷着花香扑面而来,都是衣冠楚楚的读书人,不少都露出陶醉。
  “千棋夜景,自此而始矣。”
  往往这时,驾小船的艄公一晚上就能得到不少赏赐,他们虽身居下贱,眼睛很毒,能辨认出哪些是打肿脸充胖子的读书人,哪些是出身不俗的公子,就算穿着刻意隐瞒身份,也能看准一二。
  这不,王老二刚刚带大儿子划船送两个举子上船,从身边经过的是同干这营生的老相识,瞥见老东西船上载着个年轻人,看衣着,看折扇,立刻就明白是一个公子。
  “不是那些只吃豆腐青菜的老举人。”
  虽说举人都不穷,可离乡抵京,京城又大不易,花费不少,许多举人都不敢浪费盘缠,而这人明显不是,有钱人。
  想也知道一会可能会有打赏,王老二有点羡慕。
  “狗东西,又给他载到了豪客……咦!”
  才想着,王老二突抬头凝望,话止住了,眼中涌起惊色,原来是一点鸟影飞来,转眼飞近,赫然是一只灰鸽,只是体积是普通鸽子一倍有余。
  “灰鸽。”王老二喃喃说,不动声色就拿住,就在脚下取了个纸条,展开一看,就寥寥几个字。
  “回去,我们去岸上等人。”王老二立刻说着,说着丢个小鱼过去,这灰鸽一口咬住,竟然就立刻吞了下去。
  然后它就展翅飞起,也不怕京城多有鹞鹰,转眼就消失。
  “爹,上面有差事?”大儿子低声问着。
  “不错。”王老二闭口不说,等到船抵达了岸,也就四处打量,也没有等多少时间,目光一转,王老二的眼就一亮。
  岸堤上来了三人,前面的是两个文人,一人穿举人服饰,手中拿的是汉玉坠儿檀香木折扇!
  给青年撑伞是个中年人,一脸书卷气,起码是个秀才,后面还跟着英俊男子,看模样不是读书人,更像有功夫的随从。
  这就不但有钱,还有势,看来是目标了。
  王老二的目光再次落在前面的年轻举人身上,就算自己是大老粗,还觉得修眉凤目,暗想:“画舫中女人看见了,怕是倒贴都愿意。”
  王老二打量着,三人就已到跟前,忙朝三人见礼,赔笑:“公子,你可是要去参加文会?”
  “正是。”被王老二问的苏子籍看了一眼远在湖中央的几艘画舫,说:“还要劳烦载我们过去。”
  “哎哟,公子,小人可当不起劳烦二字,这本就是小人该做的,还请上船。”王老二忙躬身说着。
  这几艘小船,本就与千棋湖的画舫有联系,就算没有举子打赏,只要载过了客,拉上了羊,一日下来,画舫也会给银钱。
  小船可容纳五六人,除撑船父子,正好能容纳苏子籍三人,三人都识水性,自然不怕翻船,可就算这样,薄延和野道人都无心看四周景色,都有些警惕,立于苏子籍左右。
  王老二看着一凛,顿时示意儿子:“小心些,是贵人。”
  苏子籍立于船头,这时丝丝小雨下来,在这天气,不但不凉,落在脸上凉丝丝很受用,这时夕阳而下,夜色渐深,一艘艘画舫已点了西瓜灯,在微风细雨中缓缓航进。
  不远就是莲花,虽没有白天清楚,可无论是岸堤还是湖上画舫,都挂着灯笼,蒙蒙细雨斜斜打下来,也只略湿衣襟发丝,不至于影响人观景,甚至在画舫看,这样的小雨夜景,更惹得灵思。
  一片清阴覆绿苔,水晶帘外小船开。
  西风吹起芙蓉露,只有秋香入座来。
  一阵婉转的歌声,飘在烟水蒙蒙的湖面上,还能听着里面嘻笑,苏子籍立在船头上,晚风拂动衣摆,思潮起伏。
  “所谓靡靡之音,也就是这样了,真是盛世之景。”
  要是普通官员,说不定还觉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可苏子籍为政之道16级,自然知道,国家之衰退失败,大半系于体制,小半在于君王,与商女又有何干?
  商女唱,舞女旋,是她本份,是她谋生之途,何需质问?
  “只是这江山如画,谁主沉浮?”
  “就看文心雕龙之能了。”
  苏子籍若有所思,路过画舫,最小也是船舱可容纳数十人,大的三层,歌声琴声,不断从画舫上传来。
  千棋湖文会,就在最大艘画舫上举办,离得近了,就能看到这艘三层画舫雕梁画柱不说,竟还有走廊环绕着画舫四周,可凭栏眺望。
  雕花镂空的木窗,有的推开了,有的半开,琴声从里面传出,比方才经过几艘画舫可要奢华,并且这歌声也是这里传出,可见就算同样歌姬,这里请的歌姬也是更高级一些。
  “公子,到了。”王老二将船划到画舫旁,自有爬梯,三人上阶,里面的人已经迎了出来:“三位,快里面请。”
  不必苏子籍吩咐,野道人就扔给王老二一小块碎银子,三人上了画舫,就见着王老二接了,见苏子籍进去,就打个手语。
  迎接的伙计一见,也是眼一亮,高声吆喝:“贵宾来了,大家用心伺候啊!”
  这吆喝有点响亮,内容却没有问题,野道人回首看了一眼,笑着:“画舫待人果然热情。”
  才说着,就发现里面不少举人,苏子籍看时,楼下散坐几十个人,三五成群,都是举人,秀才都不多,有的已经醉眼迷离,有的吟诗作词。
  底楼没有歌姬,二三楼有,无论是上去还是下来,都是自便,无人拦阻。
  区别就是底层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众人搭讪闲聊,二三楼可以让一些熟悉的举子有方便处讨论。
  苏子籍三人进去,论身份仅仅是水滴落入大海,只是气质出众,也惹得人注意,不过大家都是取乐,也就一眼罢了。
  野道人还是有警惕心,看了下四周,低声:“公子,我先去转转。”
  苏子籍点头,野道人就走开。
  薄延一直跟着苏子籍,几乎寸步不离,因不少举子这次来都带随从,苏子籍身后跟着薄延同样也不是引人注意的事。
  第922章 五年养望
  苏子籍走了几步,就听到不远处几个举子正说话,聊风花雪月之事,几人说的最多,是“秦大家”。
  “秦大家?”正说到兴头上的几人,忽听旁有人诧异了一声,他们也没在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