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赝太子> 赝太子 第607节

赝太子 第607节

  储君也是君,听到这旨意内容,苏子籍提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
  但刚才呆住,却并非假装,而真的意外,难道是白日瑞相,才气数大增,有了此刻被封皇太孙?
  以这种思路去想,也不是不可能。
  不,放在别人身上,民间身上有可能,但却不能以这种想法去想皇权的事,皇权自许天子,离天最近,反看的最清楚。
  说不好听点,天子求仙问道,本就是背离天意,何况现在皇位上坐着,可是一个灭太子满门的皇帝。
  越是当代王,越是理解这名义上的父亲“太子”当年风采。
  才能、器量、风度、命数一个不缺。
  可皇帝就能将太子逼死,又将全门灭绝,只逃了一个叶不悔。
  这样的皇帝,自然不可能出于血脉亲情放自己一马,更不可能服膺天意,因白日显圣就对自己另眼相看。
  不,这不可能。
  越是白日显圣,越是要杀之后快,自己能封太孙,这里面必有着别的原因,但到底是什么事呢?
  见苏子籍还跪着,马顺德很是理解,忙走上前,堆满了笑,给苏子籍请安:“奴婢给太孙道贺了,太子当年就深受皇上喜爱,可惜天妒英才,以至早归天处。”
  “可皇上还是心疼太子,所以才会封您为太孙,从名分来讲,您本就该是太孙,这是位归原主……”
  不管以前,现在旨意一下,就是太孙了,拍马屁是越早拍就越好!
  他现在甚至有些庆幸是自己来传旨,他来传旨,总比事后知道此事,再来讨好代王……不,太孙,要好吧?
  马顺德嘴里就进行乖巧。
  “不过,这只是中旨,册封太孙还需要正式旨意,旨意还要经过内阁,手续繁多。”
  “为了安太孙的心,皇上有命,让奴婢同时带来太孙冕服,以及玉玺,还请太孙接冕服与玉玺!”
  在本朝,无论是太子还是太孙,都有玉玺,毕竟都是储君,储君虽不是皇帝,却也是君,脱离了臣子的范畴。
  何为玉玺?
  天子所配曰玺,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可见这玉玺的重要性,这玉玺,其实也就是御玺。
  在魏朝和大郑,除了皇帝,还可以有几人能用玉玺,就是皇后、皇太后,以及皇太子。
  现在虽没有太子,但是有太孙,太孙与太子待遇其实也是一样,自然也要赐下玉玺。
  有了这个玉玺,就等于有了权力,是身份跟权力的象征。
  只不过,同样是玉玺,叫法其实多有不同,皇后与皇太后所用玉玺,一般会被称凤玺。
  而太子玉玺,本朝与前朝一般都称呼为太子玺,而太孙却是少有,此物就直接叫玉玺也完全可行。
  听到这话,又拿到圣旨,虽不是正式的旨意,但周围的人,都是大大松了一口气。
  马顺德办事相当利索,才说完,就直接一挥手,跟着缇骑一起来,稍后一些到的牛车早就停在门口。
  随着一声令下,二十个箱子搬了进来。
  此刻雪早就停了,这些箱子是可以直接在正院里打开,当箱子一个个被打开之后,就看到里面全都是太子之物!
  虽是太孙,但用的肯定都是太子用的东西。
  特别是一方玉玺,石质淡青色,钮上盘五螭,印文小篆体,翻看一看,非常简单,就是“太子之宝”四个字。
  就算是苏子籍,看到这玉玺,也不由晕眩,有些不敢相信。
  “臣等拜见太孙!”就在这时,反应过来的人,纷纷拜下,拜见太孙,有的人甚至痛哭流涕。
  “太孙!”曾念真更是呜咽,看见此印,就想起了当年太子。
  太子,您看见了么?您虽归天,可您儿子,还是克继了这大郑的天位。
  “太孙!”
  这时跟着马顺德一起来一个五品文官上前几步,这是个姓梁的翰林,苏子籍似乎有些印象。
  梁余荫似乎看出了苏子籍的不敢置信,行礼说着:“太孙殿下,这的确是皇上的旨意,下官拟旨,又跟马公公入宫,亲眼看见皇上用玺,绝无虚假!”
  “至于这太子玺,也是由皇上吩咐转给太孙,并且太孙之宝,已命雕刻,可见皇上对您的一片心意。”
  “恭喜,有您继承,太子在天之灵,可以安慰了。”
  梁余荫的心思就简单了许多,皇上的年岁已大了,既下决心立太孙,就几乎没有时间再变革,此时不奉承,又等何时?
  苏子籍听到这里,反一激灵!
  不对,不对!
  皇帝这样,必有蹊跷,要知道就算皇上有这意思,也要经过朝廷的讨论,太子之宝更是非同小可。
  要知道,确立国储,正位东宫,授之册宝,明确身份,这是历朝典制之共具,纵然此宝并无实际钤盖之处,但册封授受大宝却是礼制攸关的大事,怎么可能夜里私下授受?
  太急,太快了,这非常不正常,更不符合他对老皇帝的认知!
  顿时,苏子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
  第1060章 应膺天命
  帝宫·一处偏僻宫殿
  这里挨着冷宫,只是青砖缝隙的杂草已经清理干净,可外面雪声停歇,冬风掠殿,寒气森森,寂静无声,但却并非无人,几道身影正立于大殿的角落里,守着中间的一物。
  被摆放在这里是一个精致的法器,正在黑暗中散发荧光,此物正是九龙仪,这异象早已禀报给了皇帝。
  皇帝此刻已从寝宫行来,没有大张旗鼓,甚至没有让人备辇,而在沿着走廊前行,只让太监孟林跟随。
  孟林虽不像赵公公等人在人前显耀,但在这等关键时刻,显然皇帝更信任他一些。
  皇帝只带着孟林,一主一仆在黑暗中前行。
  就算没有提着宫灯,但晚上皇宫也并不是纯黑,隔着一段距离,墙上或檐下就挂着一盏微微摇曳着的宫灯。
  “西南省地震,死伤万余,伤者十数万。”皇帝并没有直接想着太孙的事,而是想到刚才一份奏折。
  “唉!”仔细想想,最近一件顺心的事也没有,皇帝有些心烦意乱,目光移视,见雪虽不大,可各殿飞檐翘翅,以及地上,都薄薄镀上一层银色的,不远一处宫灯火明亮,皇帝指着问:“谁在那面住?”
  孟林答话:“是萧嫔的寝宫,日前禀告过,永嘉公主微恙,请了女医官诊断,现在可能在忙。”
  皇帝不言语,表情喜怒难辨,但身上晦涩难懂的气息,却很容易让人意识到,这一刻的皇帝也并非是纯然喜悦。
  直到,宫殿进入到视野之中,皇帝加快了脚步。
  一直落后三步的老太监,掀起眼皮打量四周,发现这里都充斥着熟悉的气息,并无外人痕迹,这才略放下心来,台阶一步步上去,哒哒哒声音,引来殿内隐藏人的注意。
  不过在发现进来的人是皇帝跟孟林,就无声跪下。
  皇帝没有理会,随着皇帝进入,一盏小灯不知何时出现在孟林的手里,他提着小灯,为皇帝引路。
  当九龙仪出现在皇帝眼前时,只见龙珠焕发出的光,也让皇帝一直都沉稳的气息,瞬间紊乱了一下。
  龙珠柔和的光微带黄色,一圈光,隐隐并不算明亮,照得满殿润泽,皇帝只呆呆的凝视,走近了细看,发现珠内三分之一亮起来,看起来与玻璃差不多的珠子,已有些流光溢彩。
  “才三分之一么?”皇帝一开始是蹙眉问着,转身问孟林:“你说,这是何故?”
  “这等事,奴婢岂敢多言。”孟林本退开几步伺候着,答话。
  “朕恕你无罪,快说。”
  “自古君臣天渊之别,就算是皇上正式通过内阁,册封太孙,诏告天下,凝聚成形,也非旦夕之事。”
  “何况只有半个时辰。”
  “可朕已赐太子玺。”皇帝似乎还有些疑惑。
  “皇上,前朝玉玺四方,私玺二十余,往昔天命在时,一玺印下,九州浩荡,莫敢不从,现在虽还有些灵验,却不足百分之一。”
  “太子之玺,要无朝廷承认,也就是一方良玉,现在能亮如此之多,说明已膺天命。”
  黑暗之中无人,孟林答话,似乎与平时不同,皇帝也不以为意,若有所思。
  “唉,果然……还是要正式封太孙才行么?”皇帝有喜有忧,喜的是,通过九龙仪,才知道就算父子祖孙,差距极大,就算自己赐给太子玺,也难以追赶。
  忧的是,皇帝不知道为什么,总不情愿正式通过内阁确认,可现在,看来是不得不了。
  “不过,天命……”
  反过来说,之前只让代王领赏,并不能让九仪有丝毫的变化,现在下旨,还是私下授受,就有了这变化,这岂不是在说,代王果就是真龙,应了天命?
  突然之间,皇帝有一丝悔意和慌乱,太子是真龙,太孙也是,岂不是自己断绝了大郑二条龙脉?
  只是这悔意和慌乱,转眼就消泯了。
  “太祖虽拔三尺剑,横扫天下,鼎立大郑,但隐患丛生,四处不稳,是朕断绝妖运,剔清隐患,整饬吏治,削平诸将。”
  “大郑龙运在朕,方才是最佳选择,要是朕按照命数,二年多就崩,太子过于文弱,怕难以制之,反成了社稷罪人。”
  “而代王此人,长于民间,能考取状元,才学不用说,却太过阴毒狡诈,虽没有证据,可齐王,宁河郡王这些事,必有蹊跷,这难逃朕之洞见。”
  “故代王也不适为君,朕没有错,只有朕才能担起这重担。”
  寻思到此,皇帝悔意和慌乱一扫而光,甚至也没有多少愤怒忌惮,而是一片喜悦。
  毕竟,以龙才能替龙,有这变化,就是自己的希望!
  轻轻用手虚虚拂过九龙仪,皇帝望着光芒的眼睛也被映入了光,露出了几分炽热。
  纵然还有段距离,但至少不至于像过去一样毫无头绪。
  皇后
  虽天色不算很晚,但整座宫殿都已昏暗,几乎所有的灯都熄了,只随一个小太监急匆匆跑过来,有人才惊醒。
  “怎么这么晚过来?宫门都下钥了吧?”
  不仅仅内宫和皇城的宫门,就连各殿其实也都关闭,但外面带着暗号的敲门声,还是让守门太监来开门,就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微微惊讶。
  “出了什么事?”太监问着。
  过来的小太监低声:“出大事了,皇上已决心封代王为太孙,我要立刻见皇后娘娘!”
  “什么?!”这消息实在是太惊人,让守门太监直接惊得整个人都一颤,瞬间就清醒,立刻说:“你先进来,我这就去禀报娘娘!”
  随后就匆匆前往皇后的寝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