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奇幻玄幻>赝太子> 赝太子 第890节

赝太子 第890节

  钱圩轻轻地点点头,叶桐敛裾微礼,转身又往厨房而去,虽然没跟她说过几句话,不过,看来似乎是很有礼仪。
  按年纪来算,有这样教养,很不容易了。
  “夫人体谅我啊。”
  昨夜那个宴会,菜式不错,可惜人无心在此,回来以后,深夜辗转难眠,直到凌晨才迷迷糊糊睡着。
  睡不踏实……徘徊了几步,去见了夫人,看见夫人和母亲正在用餐。
  “娘,您今日怎么来了?”钱圩颇为惊讶。
  “我这几天烦心,就想着来看看你。”老太太颤悠悠地,浑浊的眼神不安。
  “儿啊,近来可是惹了祸事?”
  钱圩心中陡然一惊。
  大诏泄露?
  接着转念就想,不至于,密诏之事,极其隐秘,几人能预闻?就算泄露,也不会这点时间。
  “母亲何以这样说呢?我一切都平安”
  王氏就抹起了眼泪。
  “娘,您怎么了?”
  “你对娘也不肯说实话,是不是真的惹了天大祸事?”王老太太抹着眼泪问。
  “这从何说起啊?”
  “如果不是你出了事,那县里的里正,怎么敢计量我家的田地?”
  计量田地?那是什么?原来是说的这种小事。
  “儿子还以为是什么事,不过就是计量田地……”钱圩哑然失笑:“这事我知晓,朝廷每三年清理田地,我就特别写信给知府和知县,让其秉公处理”
  “想必知县听从了!”
  “对了,我家有多少地?四百亩,还是五百亩?”钱圩漫不经心的问。
  “夫君,应该是四百三十六亩。”妻子在旁提醒。
  “哦,对,这点地不多,我也不靠着地吃饭,平日没有在意。”钱圩有些无语。
  其实自魏世祖以降,历代田亩,都有潜规则,虽根据朝廷不同,时代不同,有所差异,但大体是按照一品1200亩二品1000亩三品900亩四品700亩五品600亩六品400亩七品350亩八品250亩九品200亩计,举人百余亩秀才不过百亩,而百姓其实不过五十亩。
  “苏杭者,工本大者不能过二十亩、为上户,能十二三亩为中户,但能四五亩者为下户”
  北方田地倍之,因为产量少。
  朝邑县的张兴顺货卖木器积资置买田产,数十年后家中有田数顷,号素封,在官府默默打压下,不过十数年,家道衰落,仅存五十亩而止。
  这就是官府的潜规则。
  钱圩之官品地位,可有近千亩,现在田宅不过一半而已,远不到红线,根本不需在意。
  就算罢免,仍旧会留有体面。
  “可不知道县里是谁传起,说你恶了天子,马上要连累全族下狱。”
  “县里张家李家,因此都惦记着咱家族宅地,在家乡的族人听了很惶恐,特别写信过来”
  王老太太抹着眼泪继续问。
  “可笑,狡吏侵地,时有听闻,但真没想到,竟有人会窥探到我家,是不是太丧心病狂了些?”
  “娘,您放一万个心,就算儿子今天下狱,也不是几个恶吏能欺……待儿子写信给知府,旬日就有消息。”
  饶是钱圩平时性情再好,这时也忍不住生起怒火。
  怒火之后,又是深深感到寒意。
  他这里什么也没做,何以外面消息已经传遍?
  陛下,是你吗?
  脑海里再度浮现身影。
  “你可千万小心,咱家祖上三代都没出个官,到你这辈当到了阁臣,庙祝都说是耗尽了三代人福分……”
  “要好生修善积德,忠君报国,万不可胡作非为……”
  老太太还在叮嘱着,钱圩听着,心中却在滴血,好不容易劝好了老太太,钱圩独自来到书房。
  支开小轩窗,阳光透过照壁,洒在室内。
  处处幽静,又有两盆文竹,清瘦独立,郁郁青青,听着鸟鸣,看着盆景,钱圩却心里有些恍惚。
  他出身于书香之家。
  父祖都是读书人,但没有出过举人,只是秀才而已。
  自幼四处求学,辗转去过四五家书院,到三十岁方才去考,一举拔得头名,然后中举,中进士……
  平时做事,也算谨慎有礼,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很少。
  当年碰上道人,曾为相面:“本观世承相术,出自前古真人,到我这辈,惭愧,学艺不精,才致埋没法脉。以我所学,不能断人命数,只能推算性情。”
  “君性必笃,难改难变,为学笃志专一固然是好,但遇事过于执拗,未必就佳。”
  “本观并无破法改法,性格也不是一时一日能改,只能自家平日多加磨砺,少一点执拗,多听点良言。”
  “如若不然,恐怕以后有碰壁之时。”
  钱圩当时牢记。
  虽对相术不十分信,但自家性情确实如此,所说倒不假。
  从那以后,他总是多加留意。
  “而今,又是我太过执拗了导致的祸端么?”
  “陛下,前魏余孽兴兵十万来攻,又扶蜀王**……天下风雨飘摇,是您昔日预见了么?”
  就在这时,窗外扑棱棱飞起白鸟,使他清醒过来。
  “瞧我,真是糊涂了,陛下英明神武,怎么会做多余的事?”
  话虽如此,钱圩面容枯槁,黑眼圈深重,已是无可奈何,心中已有倦意。
  “陛下,国本不可动,就算您在此,当也是赞同。即便不是……待到九泉之下,面承此事时,臣再谢罪吧。”
  钱圩突然下了决心:“不如我就自请就郡”
  这其实是半退休。
  “我首鼠两端,夹在二代皇帝之间,想继续发展,当首辅,断然不可能了。”
  “皇帝英明,或猜测到了些,再说,先帝授我密诏,虽是机密,可总得有人办理,皇帝既掌宫廷,那些人投靠,告之机密,不过迟早的事,与其惹皇帝厌憎,不如自请就郡”
  这念头其实有一段时间了,现在越发坚定,当下就下了决心,就在这时,女子挽着唐衣的衣裾而来,手里捧着砚盒、纸张、烛火。
  “叶桐,再替我调杯参茶。”钱圩支开侍女,自己研墨起来。
  “是。”
  眼看着侍女已经离开,到看不到的地方,他从袖子里取出一团诏书,亲手打开火折子,把烛台点上。
  “就到这里为止吧。”
  铜盆里,火焰灼烧明黄色的绸布,渐渐把它变成火焰。
  钱圩不时添加别的纸张,令火焰烧得愈发浓烈。
  火光中,映照着他无声无息的面庞。
  院内的枣树不知怎地,今年竟提前结了果子,恰有一枝斜飞着挂在窗台。
  踱步到窗前,探手摘下,略擦了擦,就放进嘴里品尝。
  滋味略显苦涩。
  他扭头望向窗外,纷繁的夏天,熏熏然风吹过,撩动心弦。
  室内有纱厨藤簟,显得清凉,鸟声伴随着溪水,忽觉灵感迸发,提笔蘸着墨,点在纸端。
  临笔之际,忽地又忘了词,方才想好的,现在,又不知道从何提笔。
  大抵是这天气,搅得人心情烦闷吧。
  歪歪扭扭写下一个“秋凉”,便搁笔作罢,廊下随即又传来裙裾窸窣声,叶桐手托食案出现了。
  “叫你调杯参茶,你却带来了酒,这是什么规矩?”钱圩蹙眉呵斥。
  他是阁臣,加上人执拗,威仪甚重,别说是侍女,就是官员,都喏喏连声。
  可叶桐却听而不闻,食案上是装酒的细口瓶和杯子,她先将食案放在面前,往杯子里斟满酒。
  斟酒时,丰润的唇和白净的脖颈,充斥着诱人的风情。
  “你究竟是谁?”
  她不是夫人的远亲族人那样简单。
  钱圩一凛,反应了过来,直接就问,他问的是,这女人是来自哪里,到底是什么身份!
  虽是女子,叶桐却不慌不忙,只是退后微微躬一躬身。
  “陛下有命,奴婢不得不执行。”叶桐对钱圩说,这个年方二十、瓜子脸的美丽女子捧起了酒杯:“请您满饮。”
  “陛下?”
  “是,陛下有命,要我劝您满饮。”叶桐其实也很紧张,手中捧的杯子微微摇晃。
  钱圩瞪着这女子,望着手里的酒,陷入长思,良久,他看了看火盆里灰烬,似有所悟。
  “难怪,县里狡吏都敢侵我之地,是皇帝已经知晓消息,要处置我么?”
  “既是陛下的意思,那,臣只有拜谢天恩。”言毕,钱圩双眼闭上,端起酒水,就此一饮而尽。
  女子再往空杯子里斟酒,钱圩望着她,嘴唇在哆嗦:“陛下还有什么意思吗?”
  叶桐叹口气。
  “陛下的意思,哪里是我能明白,只知道劝您喝酒。”叶桐见他饮了,心安了下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