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于是各地百姓的声音在南青的有意庇护下,越来越重要。各地县令甚至来参加南青举办的会议,都不得不先通报最近管理的案子与各地的民生。
南青正好与这些百里侯们建立联系,她倒不是那种看见你是当官的就推翻的人,而是不作为的官。
相反有作为的人,南青还请上座。表明自己的态度。
让不少县令开始归心,荒北官场的气氛也达到一个顶峰。
那就是学江望潮风。
希望与各地邮局部门建立关系。如果可以还能分一杯羹。
南青根本不吝啬,她既然已经插手进各地,就要好好管理各地。
她直接将每个月绩效,每年绩效的标准发下去,让官员不能再怠政。
尤其是重案,她直接命令当地只有调查权,余下判决得有府衙做决定,一定削弱县令独揽大权的地位。而且府衙谁都知道最后是雁南王府做主。
县令们敢怒不敢言,因为不配合的人已经摘掉乌纱帽。
失去地位不可怕,问题雁南王还不杀你,就是要让你成为庶民,饱受民间的苦。有的还我行我素的官员接受不了自己落魄自杀了。
自杀后还被雁南王张贴出来,当个反面例子示众。
简直杀人诛心。还震慑各方。
整个荒北几乎都被清洗一遍,这就算了。雁南王大肆在外地,甚至当地搜索能用的人才,给每个县官分配一个叫做委员的监督人,负责监督县官。
而且委员相当于王府中央人才,如果县官办事不力,或者捅下娄子,委员日后就会成为县官的储备人选。
不必直接上报朝廷,王府自己会直接和监国的太子联系。
使得县官们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夜夜笙歌,比谁的姨太太多?
因为税务院那帮女官天天盯着你,当业绩刷,生怕你不犯事。
让县官们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靶子,大家立功的靶子。随时战战兢兢,不敢不务正业,不敢收钱办事。
各地衙差们都被府衙管理培训负责发放衙门。衙门自己招募的衙差只能被大大压缩,沦为跑腿办事的。
整个部门系统互相运转起来。
直到谷子饱满那天,荒北迎来第一次丰硕的秋收。
百姓们看着农田结满穗子,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们好久没见过那么多稻子了。
自从有水好,大家的收成都好起来了。
“今年咱们能吃过饱饭,过个好年了。”
“再也不用卖儿卖女。”
“等今年的粮食卖出去,我就能把女儿从地主老爷家赎回来了。”
这还是普通县城的百姓。
整个荒北最令人羡慕的存在是六县的百姓。
他们在胡尚风死后,一夜之间变成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农田,有人因为分到田地已经翻身做主子了。
今年产的粮食又不用上缴。明年才需要。
因为王爷已经提前向朝廷付过钱了。
其他百姓都盼望成为六县那样的富裕的百姓。
还有镇北府的百姓。
南青统计了镇北府全部地除了自己的,还有多少土地在别人手上,总共就一成不到。
而且还是她开口随时能收回。
她直接将旗下的土地全部租聘给镇北府百姓,属于国有,村里也是集体承包制。由村内自己分配,可以卖经营权,但田产不属于任何人私有。
起初其他地方的百姓都觉得镇北府还不如六县。
可当大量的农业专家被派到田间给各户百姓指点。有虫害危险,费用都是王府自己包了,或者卖粮食只需要交三成公粮,平常还能得到各种补贴。就算自己不种给别人承包也能分红。
完全属于王府管理,但不用受任何风险,光是有个经营权和转让权,就足够镇北府百姓吃喝了。
何况镇北府的粮食和肉蛋菜,还有王府补贴。控制物价,别提活得多有滋味。
六县百姓这些自负盈亏的自耕农都眼红了。
可对岐南岐北的百姓来说,六县已经可望不可求的天堂。没想到还有更好的镇北府。
南青这个国有制,引起不少人的恐慌。
大多数是有家底的乡绅势力。同样也有理智的文人士子研究国有制。
尤其是岐北的穆先生与他的门生,都对国有制土地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发展的过程中,平民的土地都不可避免会被有实力的人兼并。
这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开的魔咒。即便是现在的大姚收不上税,都是因为很多平民已经没有田地和粮食,被当地地主以各种办法霸占。
穆先生的大弟子研究了一晚上,发现国有制的土地优势很多,所以他变得极其推崇南青。
“我荒北之主能有如此先见之明,实乃大姚的国幸。”
二弟子却保留意见:“大师兄,您认为一群不识字不识数的平民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土地经营权和转让权?今天还有雁南王照看,日后免不了还是同等下场。遭乡绅酷吏兼并。”
“而且其管理成本高于我朝制度分田的数倍,需要大量钱财维持。一地还可以,一国肯定无法推行。”
三弟子则道:“问题不在公有私有,曾经的王朝天子用过分田制和井田制,都获得一定的繁荣。关键在推行的人。”
三个弟子就分为三个流派。
不同的人都赞同三人的说法。
但无一例外都对南青这位新晋之主感到好奇。
而保守的势力都快吓死了。根本不可能参与讨论,生怕有人有样学样,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岐北除了穆先生的门徒,其他人但凡提一嘴都会遭到重罚。
安宁侯作为主公已经很给穆先生面子。
此刻他都感到恐慌:“雁南王这是警告我等,他完全有实力征服本侯,只是他想不想的问题。”
“如今除了岐南岐北,边羌府,六成的土地都归属雁南王管理。据说当地的县令,都被派人监管,实施非常严厉的替换管理。”
大弟子则道:“侯爷,雁南王对控制之下的县令都给与机会,相信他自有考量。”
安宁侯还是不安道:“即便如此雁南王一天不动,所有人都无法睡一个好觉。”
“现在当今太子都在维护雁南王,他们皇家的人实在叫我想不通。”
穆先生则道:“侯爷,当今燕太子与雁南王多有来往,已经释放一个信号。互不干涉的前提下,却在经济方面合作,显然是在提醒所有人,雁南王对荒北的拥有权。”
“何况燕太子最近与古派的人接触频繁。”
古派就是推崇周礼还周制,也就是复辟分封制。
其实分封制比起雁南王的国有制,大家更唾弃分封制,王朝统一多少年,分南北也不过百十年,大姚本身就是国中国,利用两百年时间占据北方。
只是现在国力每况日下,皇帝越发保守,燕太子又令人看不到希望。所以导致许多大儒都选择投靠大梁。
如今卓相都去了大梁。为得是南北联盟抗击突族,发展到哪里,都还未知什么情况。
而比起燕太子的皇兄,前太子南青,显然南青推崇的制度更先进,但也让各自私有土地的世家,十分警惕。
怕以后在南青的管治之下,王朝变得不像再是个王朝,最重要的是她似乎不需要世家。还是反世家的做派。
让各大世家比起燕太子,更加警惕南青。
比起这些各怀鬼胎的人。
岐南就单纯一点,兴许都是武将世家出身,他们更看重武力,得知南青对军队待遇好,发明的武器还能以摧枯拉朽势击杀胡尚风千人军队。
武将们大多觉得战时皇帝还需要自己,战后,只会想着削权削减经费。武将要再想往上爬一步,要么造反,重新建国?要么被剿灭?只有两个下场。
还不如文官有前途。
毕竟王朝不是每年都必须打仗,而皇帝普遍是用人在前不用人在后。非常现实。
广怀郡主本无心各为其主,现在翻着手头的账本,还有需要上缴王府的赋税,她还有三十多万两剩下。
而且南青还特地来信,希望她秉公办事,其余并不需要负担太多,包括修路,都是她出钱。
对岐南来说已经占了极大的便宜。
“你们想进御卫军?”她直接问下属。
武将们各个面面相觑,不敢说话,可心思基本差不多。
广怀郡主又道:“去不去?”
大家还是不敢说话。
直到广怀郡主站起来,告诉大家:“记住了,去了雁南王手下管束多,日后有没有自己的土地都不一定?”
“你以为如今大家都怕雁南王的大炮,实际他们更怕自己的财产再也不是自己的东西。”
“易了主!”
武将们虽然都对南青这位新主非常有好感,但听说去了以后什么东西都没有,顿时犹豫了。
广怀郡主果然了解他们,继续道:“一,你们没有大公为私的精神,二,你们听说雁南王重视武将,就一股脑追捧,却不知道背后有多少条律盯着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