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百合>孤不想当皇帝> 第159章

第159章

  如果是自己人就算损失商务府都会赔偿,而不是自己人,为了避免损失,势必会与当地官府勾结应对低价粮的冲击。
  然而两府的县衙基本没吭声,尤其是高州府的县令,朝廷两年都没给他发俸禄,让衙差无米下锅几乎都跑光。
  自己也差点变成光杆司令。
  自从收到来自荒北支援的五千两津贴,他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尽管不多,但足够他缝缝补补又三年。
  还有吴泰府的县令,家中老母常年卧病在床,就靠着他那点微薄的俸禄看病续命,结果朝廷各种理由推迟延发,两年来,他连自己的棺材本都吃没了。
  老婆作为县令夫人还要给周围的有钱人缝缝补补,才能勉强维生。
  使得那些有钱人都笑他是乞丐县令。空有一顶乌纱帽。
  南青直接给吴泰府的县令发去五千两津贴,还特批他母亲来荒北治病不用钱。
  赵家还想利用此事拿她把柄。
  南青根本没给赵家机会,先通知了新帝,再给了一百万两。新帝直接将此事捂下去。
  不然为什么新帝对南青屡次越权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还不是没钱,就算想管,也管不了。
  不如承一份人情,让这位皇兄念他的好。
  南青也没有吝啬,人情世故拉满,荒北有好东西她就第一时间让人送进皇宫。
  甚至连火车的设计图都给了新帝。
  反正新帝也没钱打造火车,只能看看设计图做几天好梦。这不比赵国公有情绪价值?
  于是这种睁只眼闭只眼的合作模式,已经成为一种默契。
  赵家根本拿两府没办法。
  乡下的穷人进高州府后,发现街上的每一个铺子都张贴了低价粮的招牌,路牌还指明哪里有更低价格的米铺。
  而且米铺设立的地方也很巧妙,就在县衙旁边。
  高州县令甚至搬来长凳坐在米铺守着,穷人们哪里见过这种架势,对他们来说县令就已经是这辈子见到的顶大的官。
  谁能想到县令会帮忙看米,还跟店小二似的吆喝:“低价小麦,土豆,红薯,玉米,都可以买。”
  “要是还买不起,本官这里还有团购价格。”
  有衣衫满是补丁的人壮着胆子站出来问:“大人,什么叫做团购?俺们从乡下来的啥也不懂。”
  高州县令道:“团购,顾名思义就是一群人买一种低价粮,并且超过十斤以上,会将成本分摊下来,总体价格至少便宜十文。”
  此话一出。
  乡民惊呼声音宛如潮水般涌进米铺。
  “真的有低价粮!”
  “县令大人总不会骗人。”
  “俺们没有做梦!家里人终于不用挨饿了。”
  “大人!我们十个人要买三斤小麦。”
  高州县令让衙差去称米,铜板也是象征性收一收,自从荒北那边有意无意补贴他们后,他们就打心眼觉得自己是荒北的官了。
  因为晋王不仅包下他们的食堂去经营,还免费承包衙门的伙食,逢年过节,还有餐补与全勤奖。最重要的是每个月他们还有三次免费的医疗机会。
  家里的孩子还能送去荒北接受三年义务教育,读书识字。
  虽说不如京城,但起码识字就会高人一等。以后在荒北找个修车扛水泥的工作也好养活自己。
  不仅如此,很多底层衙差还把家人送进荒北,自己留在高州当差,为晋王效力。
  以至于现在吃太饱,穿太暖,他们连几个铜板都懒得贪。更别说倒卖粮食,这会儿大家都收到晋王殿下的命令,得知晋王要打击那些背叛自己的商人,还有赵家的地头蛇势力。
  官府自然要身体力行去支持。毕竟衙差们谁没被这些势力欺负过,正好跟着晋王殿下一起出口气。
  于是乡民们喜气洋洋如过大年背着低价粮,满面红光回村,衙差们卖力称粮,只多不少。
  让乡民们都对衙差改观,产生好感。
  等小麦卖没了。
  高州县令就开始设火炉,蒸炉,炒锅,衙差在街上熟练地炒土豆,蒸土豆番薯,当然玉米比较贵一点,不能随便卖。
  大多数都被衙门和米铺留下来当菜卖给有钱人。
  这些都在被允许的范围,南青自然不会去计较。
  没赶上第一波低价粮的乡民们,急得眼睛通红,差点哭出来。
  已经有人跪倒在地上崩溃喊叫:“俺没吃的可以,可我家里的孩子还饿着。”
  “我这腿怎么就不能快点!”
  这批乡民明显是来自更偏僻更远的地方。
  高州县令皱眉喝斥:“吵什么吵,没有小麦,还有土豆,土豆比小麦好吃多了,更容易消化。”
  “再不济还有红薯。”
  他一喊,原本陷入绝望的乡民流着鼻涕望着他。
  衙差们实在见不得有人在米铺那么邋遢,直接拎出来一袋子的土豆丢到乡民脚下。
  “免费赏你们了。”
  “拿到快滚!”
  “别耽误我们发粮。”
  这次衙差们演都不演了。连钱都不看,见到多少就收多少,然后就麻溜一小袋子在地上。
  因为快到中午饭了。
  听说邮局食堂今天有羊肉,他们怕去晚了连块肉沫都抢不到。
  毕竟衙门二十多张嘴,只会往多了吃。
  这批乡民们已经懵了。
  有的没给钱,就领到一袋子土豆。他们不少人抱着土豆,呆呆地站着,显然还没反应过来,平常横行霸道的官爷,怎么突然间发善心了?
  而且高州县令剥了个土豆,撒上珍贵的辣椒面,就着一口,满嘴吃得香喷喷。
  衙差不解道:“大人,您再吃就吃饱了。”
  “待会不吃羊肉了?”
  “我就吃一个。”高州县令吃完,摸了摸肚子,满脸后悔道:“本官大意了,忘记这土豆子太耐饱了。”
  “那感情好,小的们待会替您多吃几口。”衙差打趣道。
  高州县令哭笑不得。
  乡民们闻到土豆的味道,纷纷咽口水,领到土豆的人都迫不及待往家里赶,刚刚土豆的做法,他们已经记下来了。
  水煮就好吃!
  土豆的吃法瞬间推销出去了。
  还有烤红薯,一烤,整条街都围满了人。
  连衣着鲜亮的人都忍不住挤在一起凑热闹,显然烤红薯的香气,就在宣告天下,它能吃,并且很美味。
  之后的人更是逮着红薯买。
  就这样几天下来,乡民得到了低价粮,填饱肚子。
  衙差和县令办好晋王的任务。双方都皆大欢喜。
  只有囤积大米的商人苦哈哈着脸,纷纷去首府请赵家人帮忙出谋划策,以此抗击晋王的粮食制裁。
  而赵家人根本不认为一个满是荒芜资源不好的荒北,能种出塞满整个西北的粮食。
  没有西北再不济还有西南,东北,京城,总能将晋王的粮食都消耗光。
  晋王只是被背叛她的商人气疯了。才会出此下策。
  赵家人请来的文人墨客,都在制造舆论,安抚人心,还拉踩一波南青,批判南青是个心胸狭隘,小肚鸡肠的人。
  到底不如新帝宽洪海量!
  还顺带拍了一波马屁。
  除了这些制造舆论优势的人,其实西北还是有清醒的人,知道土豆红薯的产量,认为应该将前荒北商人抓起来送给晋王,好让晋王消消火,以免误伤粮价市场。
  而赵家作为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允许如此消极的话有存在的空间。
  所有人都认为优势在我。
  他们的判断实际也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受限于当下的生产力,才误判了眼下的时势。
  南青拥有一百二十万公里的领地,数十万亩耕地量,第一次荒北粮仓大计划还大获丰收。
  产出至少两亿人的储备粮。
  这还只是保守估计。
  那些五谷不勤的人根本不知道,现在大梁和大姚加起来的中原人,顶多就一亿人。
  别看突人那么强悍,实际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万人。
  何况南青还有明年的粮可以丰收,继续投入市场。
  赵家因此错判形势,开始盲目收购两府市面上的低价粮,有多少就多少。
  两州县令就跟泄闸似的,往市场倾销粮食,没有丁点库存。
  赵家联合西北商人有多少收购多少,然后再转移出去,甚至发到边境早就缺粮很久,已经靠麦麸度日的东北驻军。
  东北驻军还以为是朝廷有余粮给他们了。
  结果一打听才知道是晋王为了惩罚背叛自己的商人,大量倾销低价粮进西北。
  西北商人为了应对晋王的攻击,不得不大肆采购,再卖到其他地方来补贴自己的损失。
  继而让遥远国门的东北驻军,记住了,晋王、前太子、南青的名号。
  第64章
  随着时间的推移, 西北商人和赵家渐渐意识到不对劲,他们发现自己无论收购多少粮食,荒北就好像是个粮仓, 怎么搬都搬不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