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当吕布得知此炉即将随他们一同前往荀家,他顿觉太阳穴砰砰直跳:这也太夸张了吧。
  正在挑选随炉附赠的香药的月月抬头,提醒他:你别忘了我们家是做什么的。这博山炉虽然稀罕,但想要再弄出来一个也不是什么难事。
  就他们不会因此觉得我们不够文雅吗?难为一向傲气的吕布承认自家底蕴不足。
  月月拍了拍博山炉,听它的发出嗡嗡地响声,坦然道:我们是没他们文雅啊,要不然怎会千里迢迢过来求学,以求增加自家文化素养呢!
  --------------------
  作者有话要说: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09章 三国梦飞将在3
  吕家有此态度, 也算有心,沐休在家的荀绲见到随月月和吕布、吕石的博山炉后,对安静立在一旁的荀彧道, 吕石在颍川求学期间,你多看顾吕家姐弟一二吧。
  荀彧抬眸看了一眼散发出阵阵香烟,令整间书房都跟着带了点仙气的博山炉, 回道:儿子知晓了。
  他慢慢退出父亲的书房,微微低头,还能闻到淡淡的香气。
  雪中春信倒真是个好名字。回味着吕家随博山炉一同送来的新香,荀彧点评道。
  *
  你怎么这么多日都没出门参加宴会,这不是你的风格啊?荀彧这日在家读书,忽有下人通传他的好友戏志才造访。
  戏志才是与荀彧关系极好,是荀家常客,说是下人通传,其实他直接就跟着一起进来了。
  此时正值仲春,颍川的风还带着阵阵寒凉,但戏志才已迫不及待地换上宽大的衣袍, 拿着一把折扇没事摇那么一两下。
  戏志才凑到荀彧身边, 随手翻了一下他正在读的书。
  唔,《论语》。还以为你沉迷于什么新书, 没想到竟是这等开蒙读物。戏志才疏懒地坐在荀彧身边,端起荀家仆从斟满的酒,一口饮尽。
  不是说最近想多参加宴会,到时候好在许劭、许靖两位先生的月旦评上得个好评吗?戏志才随口问道。
  许劭、许靖是汝南郡的两位名士, 他们两人每月都会公布对时人的评价。
  此间有意踏入政坛的青年人想要日后有所建树, 要求之一就是拥有当世清流名士的好评。他们都希望早日获得诸如许劭、许靖等名士的佳赞,以此来养名立誉。
  荀彧捋平书页的折痕, 回道:此事不急。
  戏志才笑道:你确实不急,我今日听说南阳何颙已经给你作了王佐之才的评价,待你决心入仕之时,绝对不缺招揽之人。
  日前见到何颙当日就已经听得此评的荀彧淡定道:此事不急。
  他如今年方十一,真的没必要着急。
  倒是志才兄你如今有何打算?荀彧问好友道。
  戏志才现年十七,已到了入仕的年纪。
  戏志才又给了自己倒了杯酒:我也不急,日日有美酒相伴,有热闹可看,岂不快哉!
  说起来,你知道最近从并州来了个张狂的粗鲁小子吗?他走到哪儿闹到哪儿,把整个颍川闹得个人仰马翻。戏志才对荀彧眨眨眼睛。
  荀彧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吕布的模样,兴致缺缺道:不至于闹得人仰马翻吧。
  他深觉此人犹如一匹野马,幸好他身边时刻有人牵着根缰绳,倒也不至于出什么大乱子。
  当然,大乱子没有,小乱子必定不会少。
  荀彧喜欢讲道理的人,而吕布此人根本没道理可讲。
  所以知道吕布很快就会离开的荀彧,打算等到他走后再恢复出门社交。
  他倒也不至于因为吕布一人就不愿出门,让他做此决定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吕布惹出麻烦之后,会引出他姐姐吕月。
  荀彧天生聪颖、感知敏锐,他虽然只与月月见了两面,但每次相见都觉得她看向自己的目光里带着意有所图。
  很不巧,他不喜欢这种目光。
  荀家藏书极丰,不想出门的荀彧择选许久,最后选定了他早已倒背如流的《论语》。
  随手翻阅,深有常读常新之感。
  就选《论语》送给上次登门的那个叫吕石的小孩吧。
  怎么不至于,戏志才哂笑,那小子粗通文墨,但是君子六艺又不止礼、乐、书、数。
  所以他在射、御两道上赢了。荀彧立刻明了。
  嗐,也不能说赢吧。切磋有输有赢不是常事嘛。戏志才努力说得委婉。
  但是很显然,吕布六艺虽然只通二艺,礼、乐、书、数四艺颍川学子多数稳赢他,但他没有因此谦虚半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表现得十分张狂。
  听说他家先祖是在元始二年迁居并州五原郡九原县的。溯其源头,乃是姜太公吕尚,也算是名门之后。戏志才把自己听说有关吕布的情报简单说了一下。
  说到吕氏祖先,他的神色十分平淡,毕竟商末周初距今以有千年之久,吕家姐弟又不是向北海孔氏一般是圣人孔子的嫡支,吕家这个名门的浓度,和往水缸里滴一滴墨后的浓度没什么区别。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吕尚这个放在最前面的祖先,加上吕家先祖不怎么够看,但确确实实存在的努力,吕家勉强挤进士族的范畴,在寒门中有个位子。
  别看只是寒门,但是对于很多想要踏入政坛的人来说,这一条件已如天堑般将他们隔绝在外。
  不过对于荀彧,和此刻坐在他面前的戏志才来说,这一门槛他们早几辈的先祖就已经跨过去了。
  家世只是门槛,最后端是要看个人本事,荀彧笑道,听你这描述,他更适合武职,而非文职。
  戏志才点头道:的确如此,他若是从武,日后绝对是一员大将。
  说起来,昨日他们又发现那小子还有新本事,闭着眼睛就能辨识香药,连寻香阁的成品,他也是一闻便知。你不是最爱香的么,要不要参加下午的香宴,当面悄悄他的本事?戏志才颇有兴致地邀请荀彧。
  不去,荀彧直接拒绝,对上戏志才疑惑的目光,他问道,你不知道寻香阁是他姐姐的产业吗?他会辨识香药,又有什么稀奇?
  *
  在颖川少年圈子搅和了一个月之后,吕布终于骑着他的白马云梭,哒哒哒地返回老家九原。
  吕布在颍川搅风搅雨这段的时间,吕宅已在颖川安置妥当,位于县城的寻香阁也已开门营业。
  而吕家此来颍川的最主要目的,自然也顺利达成。
  颍川学风鼎盛,私学众多,每家都有至少一位名师大儒坐镇。
  这其中尤以荀氏的家学最为出名,荀氏子弟以及与荀氏交好的人家,多有在此求学。
  或许进入荀氏家学对于打通颍川人脉这件事最有利,但月月从未产生过要靠五岁的弟弟达成目标。
  在来颍川之前,她就已经为吕石选好了老师。此人身份并不难猜,自然是此时在文人隐士圈已初具名声的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在郊外隐居,每日过着躬耕陇亩、悠然采菊的生活。
  以他的性子,自然不会办什么私学,月月觉得若是作为外乡人的吕石能拜他为师再好不过。
  当然,月月想得再美,最后司马徽愿不愿意收下吕石,还要看这个五岁孩子自己的发挥。
  幸好上天在给他关上吕家祖传好身体的大门的时候,还是给他的小脑袋里点了道灵光。
  拿着锄头把水镜庄内的田地犁了个遍,月月还没来及把锄头放到一边,就看见司马徽牵着吕石的小手从屋内走了出来,向她宣布了这一喜讯。
  这地都是你犁的吗?考校小徒弟大半日的司马徽笑着告诉眼前的家长自己决定收徒的决定,发觉家长本人还在愣神,视线不由转移到了家长手中的锄头,便好奇一问。
  是、是啊,月月干脆承认,我在外面等着也着急,正巧看见您的童子在犁地,就在旁边帮了点小忙。
  此事司马徽的童子可不敢居功,他凑到司马徽身边简单解释了一下情况,司马徽看向月月的目光瞬间变了:没想到吕姑娘竟然如此擅长农事。
  月月诧异道:擅长农事?
  天晓得她什么时候擅长过农事!她遇到初始资金基本为零的开局,第一反应也是去山里挖点人参、灵芝啊!
  是的,本世界的吕家虽然有点闲钱,但是月月还是找机会寻了些能卖得上价的珍稀药材,扩充了一下起步资金。
  司马徽指着月月犁好的田地道:往年给这些地翻土,我带着两个童子也得忙活三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