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第121章 “明公在上,妾要状告那杜宝,意欲以妾为妻!”
果然,在开通直播功能的时候,特意花费气运值在游戏官网也增加了一处入口,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雁来撑着下巴,十分欣慰地想。
对看直播的网友来说或许可有可无,但对只能上官网的她就非常重要了。
毕竟看直播的乐趣,只有一半在直播内容上,另一半则来自于弹幕的各种互联网嘴替。
弹幕确实都是人才啊!
太监这种生物,能够伴随整个封建时代始终,自然是有原因的。
说到底,封建时代的特权阶级,你别管他嘴上说得多好听,行为上又多英明睿智,但是本质上,所有的行动仍然都是为了维护他自身的利益。
皇帝的利益是什么?第一条就是千秋万代、皇权永固。
这样的利益,武将给不了,文臣给不了,后妃给不了,就连小民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也会官逼民反。但是太监这种伴随着皇权而生、在权力结构之下异化出来的特殊存在,却做到了。
何止是唐朝,事实上历代王朝都从未有过太监篡国的事,唯一一个被追封为皇帝的太监,是曹操他爷爷曹腾。
所以你说皇帝怎么能不信任太监呢?
至于可能由此而引发的混乱,那都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甚至有时候对皇帝来说,太监越奸、越坏、越人人喊打,他们越要宠幸。因为处于这样的境地之中,太监唯一的依靠就是皇帝,所以他们才会为了维护皇帝的利益奋不顾身。
这样一来,在皇帝眼中,太监就是代自己受过。他们是按照自己的心意办事的,若是他们有错,那岂不是自己也有错?
于是别人——尤其是文臣——越是反对抨击,皇帝就越要保着他们。
当然,要是真的闹到天怒人怨的地步,也只好杀一个奸宦平息民愤,皇帝还是清清白白的明君,自然又会有另一个太监替他办事。
之前弹幕说过的唐代宗和李辅国的例子,就是明证。
被李辅国拥立的代宗,只需要扶持一个程元振出来,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李辅国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顺便说一句,即便是在太监操纵废立的中晚唐,搞这一套也很容易成功,失败的那些基本都是想联合朝中文官打压宦官的。
晚唐就在这套游戏规则里苟延残喘了一百年,怎么不算是一种稳定呢?
直到不守规矩的朱温出现,用物理毁灭的方式彻底战胜了宦官集团。
正唏嘘感慨间,就有玩家过来求见,还是唐一派来汇报消息的。
虽然已经决定要莽了,但唐一也没忘记请示的流程。
一方面,唐一毕竟不是普通玩家,能随着自己的心意乱来,还是要以雁来的想法为主,至于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触发任务了!
不是普通玩家,那也是玩家。
虽说没有任务,这活儿也得干,但积极性肯定是不一样的。
唐一的计划做得十分周全,雁来看完之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想了想,道,“稍等。”
然后上了郭昕乘坐的马车。
“出了什么事?”看到她脸上的表情,郭昕便问。
雁来笑了笑,“没什么事,只是有一件小事,想问问义父的意思。”
她顿了顿,简单将整件事情复述了一下。
郭昕虽然早就猜到她说的小事绝不会小,不然不至于要来问他,但听完之后还是有些惊讶天兵在长安城的行事风格。一天就被抓了那么多人,实在是……
但这更说明了长安权贵的横行不法,而要对付这些人,天兵这种大开大合的做法反而更有效果。
只是在大唐内部,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所有人都身在这套规则之中。
郭昕本来想提醒几句,但转念想想,又觉得让朝堂上下头痛一番,也不是坏事。
甚至想到回了长安就能看到这样的热闹,郭昕精神都好了一些。他虽然老了,但也还能再勉力多活几年,看一看天兵会把这个世界变成什么样子。
他问雁来,“你是想问我,是否需要天兵为郭氏说话?”
雁来点头。
玩家真要出手,保底也要逼着皇帝把郭贵妃变成皇后。这么大的变动,必然会打破现在的平衡,带来局势的动荡,也会影响郭昕之后在长安的生活,当然要考虑他的意见。
郭昕短暂地陷入了恍惚之中。
虽说如郭贵妃遮掩的晚辈,他出关的时候甚至都还没出生,当然也不会有任何感情,但那毕竟是他的家,尽管阔别多年,郭昕还是希望它能变得更好。
不过最后他也只是道,“不必特意去做什么,他们若是真的有心,自然会乘机而动,若是不动,想来也自有打算。”
天兵之所以是天兵,就是因为身份超然,不属于任何一个势力,若是为了他这把老骨头,有了倾向,反而不美。
其实在郭昕看来,郭贵妃只是贵妃,对她、对郭氏都不是坏事。
贸然打破这种平衡,并非明智之举。
雁来也这么觉得。在郭子仪死后,郭家一直都很低调,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实力了。就说郭暧这一房,升平公主生了三子二女,两个儿子娶了公主,一个娶了公主之女,一个女儿嫁给了嗣王,另一个就是郭贵妃。
什么叫满门显贵啊!
他们只要安分守己,日子就错不了,瞎折腾才容易坏事。
事实也是如此,最后继位的穆宗就是郭贵妃的儿子,哪怕是吐突承璀这个李纯的心腹都没能撼动此事。
当然,上位之后干得怎么样就是另一回事了。
郭昕这边没问题,雁来也就下了马车,去给玩家发了任务。
……
新的一天,李纯的心情不太好。
本来昨日处理完政事之后,在吐突承璀的安排下,李纯去太液池逛了逛,结果偶遇了几位乘船游湖、载歌载舞的美人,原本因为昨日的案子而生出的种种情绪,都已经恢复。
谁知今日一早,就看到了左拾遗白居易连夜送来的奏折。
奏折洋洋洒洒数千言,一一列举了他昨日秉公处理的案子,称赞他英明贤达,本来是很让人开怀的,偏偏奏折结尾,话锋一转,又开始劝谏。若只是劝谏也就罢了,偏偏还说什么这回的事天兵当居首功,应下诏褒奖、依例封赏。
虽然早就知道这人没什么眼力见儿,但李纯还是气得要命。
合着前几日上书说穷兵黩武不可取,要警惕天兵的人不是你啊?
皇帝心情不好,当然是不需要忍耐和掩饰的。所以整个上午,紫宸殿的气氛都相当沉凝,内侍们进出时都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触了霉头。
唯有吐突承璀见状,暗喜在心。
那白居易的奏折,自然也是他让人放在最上面的,陛下看了果然不快。
如此,待会儿再被挑起怒意,必定会大发雷霆。
眼看今日的事务处理得差不多了,吐突承璀就凑到李纯身边,低声道,“大家此刻无事,不如去京兆府看看今日的案子是如何审的?”
李纯想到自己昨天听过的故事,果然意动。
大唐的皇帝,游幸、田猎乃至微服出巡,都是很普遍的,安史之乱后少了一些,但如今又已承平多年,出宫逛逛想来也无妨。
但是李纯毕竟还有个明君梦,有些担心今日这一去,明天又要收到许多的劝谏折子。
这一点,吐突承璀自然也早就考虑过。
到时候他将奏折一压,陛下就看不到了。
自然,这种做法也只能拖延时间,白居易毕竟是时常面圣的近侍官,不看奏折,他可以当面劝谏。不过那时事情已成定局,他越是提这事,陛下心中对天兵的迁怒与不满也就越深。
不过,要让皇帝下定决心,这些当然不能作为理由。
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共犯,分担这种压力。
吐突承璀当即笑道,“大家有所不知,有个案子倒是与杜司徒有些干系,原告便是杜氏子弟。不如陛下命杜司徒同往京兆府,也省得他老人家挂心。”
“还有此事?”李纯果然来了兴致,“是什么案子?”
“就是有女子上吊那个。”
李纯对此有点印象,便道,“那你亲自走一趟,去请杜司徒。”
“奴婢领命。”
……
京兆府。
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做亲民官,主要的工作是劝课农桑、广行教化。至于审案,不仅不重要,反而是官员需要尽力避免的。因为“息讼止争”才是教化良好的表现,天天都打官司说明这地方民风不行,你这父母官没当好。
所以一个案子,正常的流程是先请来里正乡老做调解——九成九都能调解成功,除非以后的日子都不想过了,不然谁敢得罪里正乡老?
实在调解不了的,也有下面专司刑名的官员去处理,真正需要主官来办的案子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