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关键是所有人都在沉浸式表演,除了她。
  虽然雁来在于阗开复活点,确实是存了人前显圣的意思——毕竟这一战,还是先有于阗内部起义,才给了安西军开战的理由,对这些本地势力,当然就没法像是其他城市那样,直接毫不留情地扫灭,必须得缓和着来,在这种情况下,雁来适当地显露出神圣性,也可以降低他们的抗拒心理。
  但效果是不是好得有点离谱了啊!
  那种宗教狂热的氛围,震撼之余还有点恐怖……但重点是,她这抄的是道家的科仪啊!你们这些佛教徒一脸虔诚的在那边磕头算怎么个事?
  好在这时候,仪式也结束了,雁来光速撤退,总算从那种脚趾扣地的处境里脱身出来。
  然后马不停蹄地招呼于阗国的权贵们去开会。
  既然效果那么好,当然不能浪费,趁现在他们脑子都不太清醒的样子,赶紧把事情定下来。
  开会倒是不需要雁来费心,她只需要坐在首位充当吉祥物就行了,自然会有玩家去向其他人宣讲安西军的各种新政策。
  总体来说,这些权贵不仅会损失一大笔利益,还会失去很多之前享有的特权——前者在他们的预料之中,后者就有些超出他们的接受范围了。毕竟损失的利益可以设法填补回来,特权却是他们的存身之基。
  千百年来,不管占领西域的是哪个势力,对他们这些西域诸国,采取的都是自治政策。像于阗这种拎得清,始终听老大指挥的小国,更是能得到最多的优待。
  但现在,安西军要插手当地事务的管理不说,甚至还要剥夺他们身为贵族的种种特权。
  尽管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的听完所有的政策,所有人还是既惶恐又愤怒,纷纷从宗教的狂热之中清醒过来,转头去看尉迟健。
  如果说其他人只是割肉割得比较多,那身为于阗王的尉迟健,就是连骨头都被抽走。一旦答应下来,他这个于阗王也就名存实亡,跟普通的闲散贵族没什么区别了。
  而按照安西军的说法,这其实已经是优待之后的结果。
  这个瞬间,尉迟健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如果早知道会是这样,他当时还会如此积极主动地向着安西军靠拢,甚至不惜发起叛乱、反抗吐蕃吗?
  可惜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如果,而现在的他,根本没有别的选择。
  虽然安西军好声好气,表现得十分尊重他们,但也明明白白地说了,他们若是不愿意接受,就只能带着愿意追随他们的人马离开这里,去自谋出路。
  最后,尉迟健还是拿起笔,在属于自己的那份文件上签上名字,又盖上了于阗王的印章。
  或许,这就是他以于阗王的身份发布的最后一份文件了。
  尉迟健表情沉重地收起那枚象征着国王权柄的印章,心里的情绪复杂得连他自己都难以分辨。
  然而就在这时,玩家取出了一份新的文件递给雁来,而雁来则站起身,将它递到了尉迟健手中。
  尉迟健一愣,低头看去,却见这是一封聘书,他身上安西四镇节度副使和于阗镇将的官职都保留了下来,只是去掉了毗沙府都督,又加上了一个于阗观察使。
  他抬头看去,就见雁来微笑道,“我年纪轻,还要仰仗大王扶持,承担起管理于阗的责任来。”
  尉迟健缓缓吐出一口气,终于露出了一个笑脸,“承蒙雁帅看重,敢不竭诚用命?”
  除了尉迟健,其他人也都领到了一份聘书,各有官职。
  大殿内的气氛顿时轻松了很多。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官职未必有实权,而且肯定还要受到安西军的节制,但是这个身份不仅能帮助他们融入安西军,还能成为新的安身立命之基,已经足够安抚他们。
  会议结束,尉迟健本来已经准备了盛大的酒宴,要招待雁来,但她直接拒绝了,根本没有在于阗停留,直接出发去了下一站。
  听说是要在葱岭也布置一个召唤阵,以便天兵能够随时抵达那里。
  第155章 “我观雁帅行事,似有王莽之志。”
  “呼——”目送雁来离开,尉迟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其实雁来话不多,仅仅只在关键时刻表态,但不知为何,他仍然能够从她身上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传言里都说,能够召唤天兵的她也好,被她召唤来的天兵也罢,身在人间,就只是普通的凡人。
  但真正见到人之后,尉迟健只想骂一句传言误人。
  天兵不可能只是普通人,她更不是。
  “大王。”身边的王后提醒了一声。
  雁来已经走远了,但尉迟健这个于阗王一直站在这里,其他人也不好离开。
  尉迟健回过神来,转头看向身后众人,“都回去吧。”
  “大王……”有人欲言又止。
  很显然,虽然已经签署了自己的那一份文件,同意了安西军提出的条件,但是他们心里并不真的服气,还想再挣扎一番。
  “回去吧。”尉迟健加重了语气,视线扫过每一个人。
  他这是在委婉地表态,不管他们想做什么,他都不会参与,更不会支持。
  他虽然保留了于阗王的名号,但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就像是大唐的虚爵那样,只有待遇和俸禄,没有国土,也没有实权。自然,他也就不需要再继续承担身为于阗国王的责任。
  刚刚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他感觉难以接受,但现在,他又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尉迟健是在危难之中,紧急被推上这个位置的。
  于阗国的王位传承,情况也有些复杂。原本于阗国王是他的伯父尉迟胜,安史之乱发生时,尉迟胜亲自率军,跟安西、北庭行营一起入中原平叛,之后就一直留在大唐,将王位禅让给了弟弟尉迟曜。
  这其中,几分是不愿回到局势混乱的西域,几分是想用王位来补偿弟弟,大概只有尉迟胜自己知道了。
  总之,尉迟曜虽然继承了王位,但并不打算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在大唐国内稳定之后,上书请求将王位让给侄子尉迟锐。
  但尉迟胜再一次拒绝了,他认为尉迟锐在长安出生长大,并不熟悉于阗国的风俗和事务,而弟弟尉迟曜却管理国事多年,劳苦功高、百姓诚服,因此“固辞之”。
  再之后……就是于阗陷落,尉迟健在仓皇之中登上王位。
  他没有受过太多继承人的教育,这些责任本来也不应该由他来承担,所以面对比父辈在位时要复杂得多的局势,尉迟健也不过是在困境之中勉力支持而已。
  而且是一种无望的坚持。
  如今终于卸下担子,他也能松一口气了。
  说完那句话,尉迟健也不看其他人反应,转身就走。
  众人见状颇觉无趣,也各自散去。
  直到回了于阗王宫,尉迟健转过头,才发现跟在身边的人除了王后和三位王子王女之外,还有弟弟尉迟信。
  “王兄。”见他看到自己,尉迟信连忙上前行礼。
  他是跟着雁来的队伍一起回来的,却一直没找到机会跟尉迟健说话,只能等到现在。
  “回来了就好。”尉迟健欣慰地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你做得很好,要不是你搬来了救兵,于阗危矣!”
  尉迟信苦笑道,“王兄不怪我就好。”
  之前那些于阗权贵们,看他的眼神可不怎么友好。
  安西军是救兵,他们的到来对于阗国内的普通百姓也确实是好事,但对这些权贵就不一定了。
  怪罪“天女菩萨”,他们心理上可能还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对他却根本不用客气。
  “说什么傻话?”尉迟健摇头道,“你做的是正确的事,救下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不用理会那些人的胡言乱语。”
  这时王后已经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屋子里只有兄弟二人,尉迟信迟疑片刻,还是忍不住问,“王兄……当真没有一点怨言吗?”
  尉迟健沉默片刻,似在思索,然后才问道,“在你看来,那位雁帅是什么人?”
  “这……”
  “这里只有你我二人,直说便是。”
  尉迟信深吸一口气,轻声道,“我观雁帅行事,似有王莽之志。”
  其实不应该说“似有”,毕竟天兵提起大唐朝廷时,言语间的那种轻视与不在意,根本没有掩饰。而在他们的描述之中,雁来对皇帝也没有任何敬意。
  再看他们对西域的管理,也绝不是普通藩镇的行事。
  尉迟信说完就紧盯着哥哥的脸,等着看他的反应,然而尉迟健却并没有露出任何震惊之色,任何有见识的人,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她跟天兵的行事,都能猜到她的野心必定不止于此,只不过她现在还自认是大唐的臣子,就没人会说出来。
  他只是摇头笑道,“王莽岂能与她相提并论?”
  “王兄似乎很看好她?”尉迟信有些不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