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朕能走到对岸吗>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451节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451节

  “陛下在时尚能掣肘,但等到陛下龙驭宾天,太子继位后,甄氏还会有所顾忌吗?”
  “而温公虽出身寒微且没有子嗣,但在军中威望极高,武将大都依附于温公,眼下已然形成了一大利益派系。”
  “温公对陛下是忠心耿耿没错,但陛下须知温公已经年过五十了,而且戎马一生落下满身的伤病,说句不吉利的话,温公未必能够活过六十。”
  “所以吕贵人若上位,等温公去世,勋贵武将则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故而两位贵人都不合适。”
  他与贾诩早就讨论过这件事,出于全局考量,他们一致认为吕玲绮和甄宓都不能当皇后。
  大汉外戚专权的问题实在太过于严重了,无论是甄氏还是吕布,都代表着一方势力。
  刘协深深皱眉,沉默不言。
  他心中原本是更加意属立甄宓为后的,但听完郭嘉的分析,他也不得不承认很有道理。
  甄氏本质上还是世家大族,此前也曾参与利用拓荒政策的漏洞占据土地。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若是等到日后天下一统,甄宓为皇后,甄氏肯定会不计手段地赚回曾经的付出。
  不过对于这件事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甄氏的贡献摆在那里,他难道真能从严处罚?
  既然连他都下不去手,何况甄宓和他的儿子?难道他儿子还能对自家母族的人动手?
  吕布那边也是相同的道理,他倒不担心吕布,他担心的是那些勋贵集团。
  所以不论是吕玲绮或甄宓成为皇后、她们谁的子嗣成为下一任储君,都必然会造成一方派系的独大。
  “外戚,勋贵……”
  刘协深感头疼,这是历朝历代都难以化解的问题,除非他效仿那位明太祖,把功臣杀得血流成河。
  可是“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他未必能有这样的狠心,也未必能下得去手。
  对敌人狠和对自己人狠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感受。
  然而想到此处,刘协心中一动,问道:“既然甄贵人和吕贵人都不适合为后,那从民间挑选女子为后如何?”
  他也是忽然想到的这点。
  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就定下过规矩,皇后必须要从民间挑选,不得出自名门世家。
  因为皇后来自民间,自然就没有任何背景支持,就算是父母,也是在她被封为皇后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些彰显身份的尊号和爵位,实际并无实权。
  加上挑选的本来就是贤良女子,她们更多只会勤俭持家,并不会想着干预朝政,所以就避免出现外戚干政的现象。
  事实上朱元璋这一规定也的确有效,纵观整个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都没有出现过外戚干政的情况。
  而且虽说皇后是从民间挑选,可这挑选的过程是一点都不马虎。
  因为如果从世家中挑选皇后,大家闺秀、千金小姐虽然多,但毕竟会有背景的比拼。
  可在民间就不同了,不仅范围从部分扩大到全国,人数上极大提升,并且真正是人人平等。
  最终要在颜值、品德、性格各方面都独领风骚,才能被立为皇后,成为一国之母,可谓是真正的天选之女。
  “从民间挑选女子为后?”
  贾诩闻言愣了一下,经过简单思索后,便点头认可了刘协的这一提议:“若从民间挑选女子为后,自可避免外戚干政之事,陛下此举甚妙!”
  大汉并非没有这样的先例。
  何皇后便是一屠户之女,虽然为人善妒并非贤后,但那只能说人没挑选好。
  “此法虽好,但还有一个问题……”
  郭嘉迟疑着开口道:“不立甄贵人和吕贵人为后,甄氏和温公那边该如何安抚?”
  “这才是重中之重。”
  话音落下,贾诩的表情一僵。
  刘协也闭上了嘴。
  他们之前一直在讨论立吕玲绮和甄宓为后的弊端,但却忽略了不立她们两人为皇后将会带来的巨大麻烦。
  一个甄氏,一个吕布。
  该怎么解决?
  他们难道会心甘情愿地把自家女儿的后位让出去、给一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平民之女?
  第343章 曹操入襄阳,再见汉献帝!
  讨论又一次陷入僵局之中。
  郭嘉抛出来的问题就像是一盆凉水浇在刘协和贾诩的头上,令他们原本找到解决外戚干政之法的好心情都荡然无存。
  如果不能安抚好吕布与甄氏,那从民间挑选女子为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满朝文武都不会答应。
  因为从民间挑选皇后,代表着他们这些世家送入宫中的女子也将和后位无缘,所以他们怎么会愿意?
  届时甄氏、吕布、满朝文武一同反对,他就真的是孤立无援了。
  “文和可有良策?”
  刘协沉默片刻后,将询问的目光投向贾诩,希望这位心腹谋士能在这种关键时刻站出来给出一个解决办法。
  同时他也不忘嘱咐道:“别跟之前那样藏着掖着了,有什么就说什么,以你与朕之间的关系还有什么顾忌的?”
  贾诩崇尚明哲保身,很多时候哪怕有办法也不愿意说出来,就像刚才那样明明心里早就有了想法,但因为不想承担让天子毁诺的责任,所以选择旁敲侧击、迟迟不肯说出来。
  “陛下,这次臣是真没办法了。”
  贾诩一脸无奈之色,摇头叹息道:“毁诺势必会引来温公和甄氏不满,但立二位贵人为后又着实不妥当。”
  “着实是进退两难啊。”
  之前他是有办法故意压着不说。
  现在是真的无计可言。
  于是刘协只好看向郭嘉,见到他也不说话,不禁神色复杂地道:“此事……从长计议吧。”
  眼下伏皇后尚在,短时间内还不用操心立谁为后,他可以慢慢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陛下,时候已经不早了,您还是先回去休息吧,要以龙体为重啊。”
  郭嘉看见刘协一脸疲倦的样子,实在是忍不住开口劝说道——他终于能够理解之前天子劝他注意身体时的心情了。
  “你们也早点回去吧。”
  刘协点了点头,起身离开宣室。
  郭嘉和贾诩也一并退下。
  ……
  荆州,襄阳城外。
  刘琮带领着蔡瑁、蒯良等一众谋士们在此等候,道路两旁还有着多达百人的仪仗队伍,场面可谓十分盛大。
  而除了他们以外还有一人。
  那便是汉献帝。
  如今已入夏季,空中烈日炎炎,即便汉献帝头顶上有华盖遮阴,但依然热得满头大汗。
  不过他并没有露出半点不满或者不耐烦的神色,而是满脸期盼地看着远处的官道,一副望眼欲穿的模样。
  而他之所以会这幅神态,是因为今天将要抵达襄阳城的人,乃是曹操!
  在不久前刘琮答应了曹操联盟一事后,便邀请曹操前来襄阳,共同商议如何对抗“邺城伪帝”。
  而今天便是曹操将要抵达的日子。
  为了表示对这位大汉忠臣的尊重,汉献帝要求亲自和刘琮等人出城迎接。
  “司空怎么还没到啊?”
  “会不会路上出事了?”
  汉献帝抬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心中忍不住为之担忧,因为现在都快到午时了,曹操却还没有抵达襄阳城。
  在龙辇旁。
  刘琮也在小声和蔡瑁抱怨着:“舅舅,咱们有必要摆出这么大阵仗迎接曹操吗?”
  “而且为何要专门请他前来襄阳?和他联盟不是权宜之计么,舅舅莫非是想趁这个机会杀了他?”
  之前是因为还在和刘备那边开战,不想交恶曹操,所以他们选择答应曹操联盟的请求。
  不过现在他们已经从益州将兵马撤了回来,根本不用再怕曹操,没必要和气虚与委蛇。
  “侄儿有所不知。”
  蔡瑁看了汉献帝一眼,压低声音道:“曹孟德其实乃是忠臣,他始终忠于天子,所以才会一直与邺城伪帝对抗。”
  “如今天子在我们手中,我们可以利用曹孟德,让他帮助我们对抗邺城伪帝。”
  “否则单以我们荆州的一州之力,想要和伪帝抗衡还是颇为吃力的,但若有曹孟德襄助,便能轻松不少。”
  “况且我们荆州占据地利,攻打江东轻而易举,不必惧怕曹孟德有什么歪心思。”
  襄阳城这位天子是伪帝的事情,如今只有蔡瑁和蒯良少数几人知道,余者包括刘琮在内,对此都不知情。
  这种事情当然是越少人知道越好。
  “原来如此。”
  刘琮恍然大悟,接着用钦佩非常的语气对蔡瑁道:“有舅舅辅佐我,我无忧矣。”
  蔡瑁微微一笑,心中傲然。
  而就在两人低声攀谈之际。
  远处忽然烟尘滚滚。
  只见一支骑兵出现在道路尽头,众人定睛一看,这支骑兵队伍足足有上千人,甲胄巍然、气势不俗,打着一杆杆“曹”字旗。
  正是曹操的军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