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朕能走到对岸吗>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465节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465节

  不是他不信任诸葛亮,而是因为这种事往往要集思广益、查缺补漏。
  “此策甚好。”
  司马懿深深看了诸葛亮一眼,出言表示支持。
  杨修也点头道:“诸葛尚书之策虽然耗时颇久,但十分高明。”
  法正只是沉默不言。
  他初来乍到,不适合发表意见,而且他也觉得诸葛亮的办法极好。
  果然天子身边的谋士都不简单。
  见群臣都不反对,刘协便道:“那就依孔明之策处置这些俘虏吧。”
  诸葛亮躬身一礼:“陛下英明。”
  此事定下,司马懿继续说道:“陛下,还有一事。”
  “崔侍中代表我大汉出使高句丽,修两国邦交,此事臣以为不妥。”
  “这高句丽乃是关外小国,理应他们派使者前来我大汉朝见陛下,怎可由我大汉降尊纡贵派使者前往?”
  司马懿对这件事相当不爽。
  他是侍御史,有弹劾之权。
  崔林没有请示过天子就前去出使一关外小国,简直是自作主张。
  “司马御史此言差矣。
  崔琰见司马懿弹劾胞弟,哪里还能坐得住,当即站出来反驳。
  “身为大国自然要有大国的风度,当初若无博望侯出使西域,我等安知西域的情况?”
  “德儒此番出使高句丽,想必也是为了先去打探对方的情况。”
  大汉并没有和高句丽有任何外交往来,对后者的情况也不了解。
  许多大臣甚至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国家的存在。
  “那也不该未经请示就擅自出使!”
  司马懿可不惯着崔琰,冷哼一声,向刘协拱手道:“请陛下治崔侍中僭越之罪!”
  然而此时此刻,刘协紧皱眉头,陷入到了沉思当中。
  他在思索历史上高句丽所在的位置,貌似是在东三省那一块……
  “等会儿,东三省?”
  “那不是我老家吗!”
  刘协忽然一惊,他穿越前是东北人,家就在东三省。
  如今大汉的疆域还远远没到后世那么辽阔,东三省眼下也没有纳入大汉的疆土之中。
  也就是说,他的老家目前被异族所占据。
  “砰!”
  刘协一巴掌拍在了龙案上,这一动静把殿内百官吓了一跳。
  就连还在争执中的司马懿和崔琰二人也都闭上了嘴。
  “真是太过分了!”
  刘协满面怒色地开口道。
  这一句话直接把崔琰吓得脸色煞白,连忙跪地道:“陛下,臣弟他……”
  但他话还没说完,刘协便冷哼道:“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汉的疆土!还去出使什么?”
  “就该直接把它打下来!”
  听闻此言,崔琰为之一愣,连司马懿和文武百官们也愣住了。
  高句丽是大汉自古以来的疆土?
  他们怎么不知道?
  在百官还满头雾水之际,杨修看着天子的表情,忽然福至心灵。
  “陛下所言极是!”
  杨修猛地开口,一本正经地说道:“高句丽自古以来便是我华夏疆土,臣曾在一本古籍中所看见过。”
  “早在始皇帝一统华夏之际,高句丽就被纳入华夏疆域。”
  “只是因为高句丽地处偏远,外加历经各朝战乱,致使记载着高句丽的古籍丢失。”
  “我大汉灭暴秦而统御四方,高句丽既是华夏疆土,自然也就是我大汉疆土!”
  杨修慷慨陈词,说着将目光投向孔融,询问道:“孔北海饱读诗书,乃是当世大儒。”
  “想必也看过这本古籍吧?”
  第353章 崔林:小国之主,见上国使者为何不跪!
  “啊?”
  孔融被杨修的话给问懵了。
  本来还在认真听杨修说关于高句丽的相关历史,却没想到杨修突然问到了他的头上。
  他虽然饱读各种典籍、学识堪称渊博,但也从没听说过华夏疆土何时扩张到那里。
  所以他下意识地回答道:“杨常侍太高看老夫了,老夫并未读过相关典籍……”
  “当真没有吗?”
  杨修目光炯炯地看着孔融,不断给他使眼色,“孔北海好好想一想,此事可关系到我大汉能否收复故土啊!”
  听到杨修这别有深意的一番话,还有那不断抛过来的眼色,孔融微微瞪大眼睛,终于反应了过来。
  “啊对对对!”
  孔融一跺脚,不断点头道:“瞧我这记性,年纪大了真是容易忘事……我的确看过那卷古籍。”
  “高句丽自先秦时期起就是我华夏故土,此事在那卷古籍里记载得清清楚楚,和陛下还有杨常侍所言一模一样!”
  “我记得那卷古籍乃是子义家传,当初就是子义拿来给我看的,只是后来不慎被我丢失了。”
  “子义,你还记不记得此事?”
  孔融言之凿凿地说道,同时看向了一旁站着的太史慈,眼中带着期盼之色。
  “家、家传古籍?”
  太史慈瞪大眼睛,满脸问号。
  他虽姓太史,但乃是一没落旁支,祖上何时传过什么古籍下来?又何时拿去给孔融看过?
  太史慈到底是机敏过人,只是经过片刻惊愕后,他就明白了为何杨修还有孔融要胡编乱造这些不存在的事。
  天子明显有出兵打下高句丽的意思,但身为天朝上国要讲究师出有名,不能因为想扩张领土就无缘无故去攻打其他国家,这不符合天朝上国的威仪。
  所以才需要一个出兵的理由!
  至于什么理由,天子一开始的那句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高句丽是大汉的固有疆土。
  收复故土不是天经地义?
  不止是太史慈,大殿内群臣此时也都纷纷反应了过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太史慈身上。
  太史一族代代修史。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弑杀主君齐庄公,为了掩盖这一事实,要挟齐太史更齐庄公之死记录为暴病而亡。
  齐太史不从,被崔杼所杀;其弟太史仲继续如实记载,又被杀;太史叔继续记载崔杼弑君,再被杀。
  轮到四弟太史季时,他依旧不惧崔杼的威胁,如实记录其弑君之举,崔杼终于绝望、放弃改史。
  从此太史一族声名大噪,成为史官风骨的代表,为天下人所钦佩。
  太史慈出身太史一族,他如果说祖上确实有记载高句丽乃是华夏领固有领土,那这件事就不容质疑了。
  刘协对太史慈挑眉问道:“子义,孔太常所言是真的吗?”
  “臣……”
  太史慈心中踟躇,欲言又止。
  他心里当然希望能出兵攻打高句丽、为大汉开疆拓土;但这么做的代价是污了祖上拿鲜血换来的名声。
  所以他心中异常纠结。
  沉默片刻后,太史慈最终在孔融、杨修还有群臣的目光注视下,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回禀陛下……确有此事。”
  孔融、杨修双双松了一口气。
  太史慈的发言,代表着出兵攻打高句丽有了合理性,大汉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复故土!
  百官们闻言则是十分振奋。
  “真没想到,我华夏居然还有这么一大片土地流落在外。”
  “我大汉疆土怎可落入异族之手?理应收复!”
  “即刻出兵攻打高句丽!”
  “对!让异域小国见识下我大汉天威!”
  百官们纷纷请命出兵,一个异域小国而已,没人把它放在眼里。
  因为国家一旦强大就会对外扩张,但高句丽从未进犯过大汉边境,那就说明他们的实力远逊色于大汉,所以不敢来犯。
  实力说不定比之乌桓都不如。
  以以朝廷目前的兵力之盛,出动些兵马灭掉一個小国根本费不了多大的功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