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搬文阁>书库>历史军事>朕能走到对岸吗>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684节

朕能走到对岸吗 第684节

  张辽见此稍作迟疑,说道:“陛下,我等武将习惯了战场上的厮杀,如今朝堂议事,实在难以参与。”
  对于武将而言,战场才是他们的天下。
  朝堂确实不适合他们。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文官们闻言皆面露不满,而武将们则感到十分委屈。
  “文远说得对!”
  吕布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既然如今朝堂之事臣等难以插嘴,臣恳请陛下恩准臣等免去上朝!”
  “也省的再御前失仪,被人挑毛病!”
  这话明显是在刺崔林。
  崔林闻言脸色有些难看,怒道:“朝会是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身为臣子岂有不上朝之理?”
  “温公即便功勋卓著,也不该如此藐视朝堂!”
  “陛下,臣请治温公之罪!”
  崔林相当头铁,他可是敢直面马超和高句丽王都破口大骂的人,又岂会怕得罪吕布?
  要是真因为得罪吕布而死,他反倒能名留青史!
  第512章 大汉皇家军事学院!
  听到崔林的话,吕布的暴脾气也上来了,指着崔林的鼻子骂道道:“本将军当初在战场上顶着枪林箭雨为大汉效力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玩泥巴呢!”
  “让陛下治本将军的罪,你也配!”
  他本来没打算跟崔林一般见识的,谁知道这小子居然得寸进尺,让天子治他的罪。
  他这要是忍住了,那岂不是成了王八!
  见到自家弟弟被吕布这么怼,崔琰淡淡开口道:“温公若是要以功劳压人,那我等自是无话可说。”
  这话看似轻飘飘,实则暗藏玄机。
  要是吕布真的敢应了这句话,那就成了居功自傲、目无法纪的权臣典范。
  这个名声一旦传出去可就坏了。
  听到这话后,陈宫的面色一变,诸葛亮也皱了皱眉头,两人都明白不能让吕布继续说下去了。
  就在他们准备开口打圆场之际,一道带着怒意的声音忽然响起。
  “肃静!”
  龙椅之上,刘协神色威严,凌厉的目光从殿内群臣身上扫过。
  “一点小事都能跟市井泼皮一样吵起来,你们哪里有半点身为朝廷重臣的风范!”
  “真以为朕不存在吗!”
  刘协鲜有在群臣面前发火,此时一怒,不论是吕布还是崔林都不敢再说话,纷纷跪了下去。
  “臣知罪,请陛下息怒。”
  刘协表情冷漠,对吕布说道:“温公,你御前失仪,公然辱骂御史,罚你半年俸禄以示惩戒!”
  刚刚吕布骂崔林到底是不占理的。
  崔林是御史,纠察百官失仪是他的职责,谏言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吕布心里憋屈,但还是老实道:“臣领旨。”
  罚俸半年对于他来说其实不痛不痒,毕竟他也不靠俸禄生活,只是有些丢面子而已。
  但是天子的命令,他也不会多说什么。
  见到天子处罚了吕布,崔林也见好就收,没有继续得寸进尺,退了回去。
  这场闹剧就这么被刘协按了下去。
  不过刘协心中却有些担心。
  这才统一天下一年多的时间而已,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就开始发生冲突了,长此以往下去那还得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样下去确实不妥。
  武将们皆是大汉的功臣,如今却在朝堂上如此尴尬,长此以往不仅会寒了他们的心,也不利于朝堂的团结。
  但现在天下又没有战事,也确实没有武将们发挥的地方,总不能跟吕布说得那样直接让他们不用上朝吧。
  “得想个解决办法才行……”
  刘协暗暗思索,没仗打的武将就像是一群精力旺盛的哈士奇,一直憋下去迟早会把家给拆了。
  难道要把他们放出去远征他国?
  不行,不妥,大汉现在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对外征战太耗钱了,不符合当前国策。
  刘协知道这件事一时半会儿也每个头绪,干脆先不想了,抬眼看向群臣,说道:“今日朝会就到此为止吧,退朝。”
  “诸位大学士随朕前往内阁议事。”
  言罢,就起身向殿外走去。
  郭嘉、诸葛亮等人纷纷跟上前去,而其他朝臣们则是各自退朝离开。
  ……
  未央宫,宣室。
  刘协等郭嘉几人都来到后,便开门见山地对他们说道:“今日朝堂上的情况诸位爱卿也都看见了。”
  “如今大汉一统,武将难有用武之地,诸位将军闲赋在家,又无法参与到治国上来,该如何解决?”
  他一时想不到什么好对策。
  只能寄希望于群臣了。
  集思广益,总能想到办法。
  杨修闻言率先迈出一步,双手抱拳,朗声道:“陛下,依臣之见,如今我大汉兵力雄厚、武德充沛,正是向西拓展的良机。”
  “西域诸国势力薄弱,我大汉雄师若挥师西进,定能如秋风扫落叶,轻易取胜。”
  “如此一来,温公等武将们不会无用武之地,能奔赴疆场、开疆拓土,让我大汉国威远扬四方!”
  大汉周边并非没有其他国家,西域那边就有着诸多小国,如龟兹国、焉耆国、鄯善国、于阗国等等五十多个小国。
  其中鄯善国也称楼兰古国,曾兼并小宛、精绝等小国,是班超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最先到达的国家。
  西域那些国家虽然都早已向大汉臣服,不过还是有些国家不太老实的。
  若是能把他们全部兼并了最好。
  刘协心中一叹,杨修提出的想法就是他之前最先想到的,只不过现在出兵肯定是不行的。
  还未等他开口回应,法正便快步上前,拱手行礼后,急切反驳道:“杨侍中所言恕臣不敢苟同。”
  “西域之地,路途遥远,山川阻隔,粮草辎重的运输极为艰难。即便我军能够顺利取胜,战后还需大量兵力驻守,这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实在是太过巨大。”
  “而且眼下我大汉刚刚经历战乱,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贸然出兵西域怕是得不偿失,望陛下三思啊!”
  身为税务局的直接负责人,掌管大汉钱袋子,没人比法正更清楚大汉如今的财政情况。
  普及教育要花钱,鼓励农桑要花钱,哪里还打得起仗?钱从哪里来?
  至少也得修养个五六年时间,才能有对外战争的底气。
  法正说完,鲁肃也紧接着点头,语气诚恳地附和道:“陛下,孝直所言极是。”
  “此刻对外征战不仅会加重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引发民间的不满,还可能引发周边势力的警觉,导致新的隐患滋生,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武帝穷兵黩武的例子就在前面摆着。
  岂能视而不见?
  杨修听后,也意识到是自己考虑不周了,缓缓退回到原位。
  这时郭嘉向前一步,沉稳说道:“陛下,既然诸位将军在朝堂之上难有用武之处,臣建议不妨派他们前往各地坐镇。”
  “如此一来可以震慑管理地方,还能维护我大汉的安稳与太平。”
  其实历朝历代,天下太平之后对勋贵功臣开刀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郭嘉清楚天子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天子虽然说有时候冷酷无情,但那是在动摇了大汉根本的情况下,天子其实是一个十分顾念旧情的人。
  甄氏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当初犯下了那般大的罪过,但天子还是给予了他们悔改的机会。
  刘协听了杨修的建议,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思索,正欲开口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却见贾诩轻轻摇了摇头。
  刘协见状,便将目光投向贾诩,询问道:“文和,你对此有何见解,不妨直言。”
  贾诩整了整衣袍,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奉孝的提议虽然有可取之处,但也不完全妥当。”
  “诸位将军性格豪爽,行事风格多以武力和果断著称,而地方治理繁杂琐碎,更需细腻与权衡。”
  “若派遣诸位将军前往各地坐镇,很可能因理念与手段的差异,与当地官员产生摩擦。”
  “长此以往,非但无法维护地方安稳,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混乱,破坏好不容易得来的太平局面。”
  当然了,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没说。
  那就是拥兵自重。
  虽然吕布这些将领们对天子的忠诚度可以保证,但这种事情也不得不防。
  刘协和贾诩相处这么多年了,当然明白贾诩的心思和担忧,不禁苦笑一声。
  讨论一时陷入了僵局。
  然而就在这时,诸葛亮轻轻摇着羽扇,不疾不徐地站了起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陛下,臣有一策,或可解决这个问题。”
  “哦?孔明有何对策?”
  刘协眼睛一亮,连忙询问道。
  还得是亮亮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