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影帝粉丝真高贵,和小演员做朋友就是扶贫?
  :别按头粉籍,柯遂粉没有这么说女演员的意思哈。
  :但柯遂这么多年兢兢业业不炒作不揭露私生活的口碑算是没了。
  :卖什么惨呢,现在说这些,不参加不就好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但因两边都没反应的动作,舆论还未发酵到倒向一边的关键时间点。
  怀宁越滑下去心情越差。
  持续到下车进屋,柯遂察觉到她的不对劲,问她怎么了。
  怀宁摆手,笑道:“没事。”
  柯遂大概还不知道,她认为让他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得知这件事比较好。
  “怀宁,来我们房间打电动啊。”
  正准备上楼,武熙熙叫住她。
  怀宁笑了下,摇头:“不了,我有点困,先回房间,你们玩吧,不用管我。”
  “跑了一天了,您能歇会儿吗?”
  “谁拦你休息了,咱俩又不住在一起,你以为还是合租那会儿由你约法三章啊。”
  身后吴漾的抱怨与武熙熙的回话声渐弱。
  ——
  困倦只是借口,并非怀宁本意,但或许车上那一觉实在不算好,挨上枕头,她再次睡去,然后进入昏沉梦境。
  怀宁做梦很是频繁,常言道梦到一个人许多次是在思念他,而母亲李莉优和柯遂,是她梦里最常出现的两个人。
  同时也是对她成长过程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父亲怀湛江是传统家庭中最常见的那类角色,在他面前,怀宁不太会表现出亲近之意,他也绝少宠溺女儿,父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像,因此对于怀宁很难留下记忆点。
  所以自有记忆起,李莉优常需要同时扮演严厉与慈爱的双重角色,严厉在于,怀宁很小便按照她的要求在完成许多事,而每当怀宁听话且成功后,会获得那份附带的慈爱。
  怀宁本身是个没性格的人,天生的反抗精神在她这里并不具备,偶然的逆反念头也只是一瞬间,因为大多数时候她不会觉得不舒服。
  小到就读学校,大到选择美院,李莉优为她规划好一切,只待她一步一步迈到终点。
  这样的过往,使得怀宁势必养成乖顺且为别人着想的性子。
  所以扮演好友这一角色对于怀宁来说,简直手到擒来,她很轻易地跟上柯遂的步子,心甘情愿地跟在他身后。
  但柯遂会一遍遍问她,你为什么要跟在我后面?你为什么不往前来,和我站在一起,或者走到我前面?
  最初怀宁不言语,接着她默默将步子放大,到最后,她会主动拉他跑。
  逃掉一整节自习课去放风筝,钻进他家的厨房研究新菜品,运动会突发其想报名一千六百米。
  明明冷淡似冰霜的性格和脸庞,却数次将怀宁偶然冒出的逆反念头点燃成火焰。
  柯遂理解她的念头,也可以接受她不为他着想,乃至鼓励。
  因为他总能神奇地使它们成功。
  强大又不容置疑,十几年的相处时间,就算缺失亲缘血亲这层关系,也容易叫人依赖。
  甚至隔开那么久的见面,短短两天,她便再次沉溺其中。
  身体反应机制存在着如此长久且持续的依赖,像之前她每次遇到他便会莫名出现的失重感。
  以至于翻看微博评论区时,怀宁脑袋几乎是完全放空的,信息太杂,她一时间分不清这份空白感由何而来。
  被怀疑蓄意炒作借机上位,或是发现短短一天内她竟处于舆论风暴中心,而且将柯遂拖了进去。
  怀宁并非是轻易被流言打倒的那种人,打从与李莉优就放弃画廊工作转而去做演员一事产生分歧,或者更早,如被蛊惑一般下定决心去往试镜地时,她便意识到正在独自踏上一条困难重重的路。
  可她更没有内心强大到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将其影响的抢手性格。
  她处在一个不上不下,不高不低,最最普通的位置。
  会抛掉一切去追求儿时被扼杀的演员梦,也会因为忆起那个青城苏城交际的四月而对柯遂和妈妈感到不知所措、愧疚、难过。
  可怀宁不知要如何消散掉这些不愉快的,萦绕在她心头,在她梦中久久不散的往事。
  就好像有人费尽心思播种一颗种子,再见时它的枝桠却变得歪七扭八,没能长成所希冀的样子,享受灌溉的种子怎么能开口和对它失望的人交流这回事呢。
  再度醒来是因为门外传来模糊不清的谈话声,入睡前未关灯,屋内却不知何时陷入黑暗。
  怀宁长舒一口气,去卫生间洗了脸,套一件衣服出去。
  本以为会同样伸手不见五指,微弱的亮光却若隐若现。
  对面的房间正敞着门,柯遂抱臂,依轮廓来看是身子侧倚在门与墙之间,听到动静后他自动移开落在手机上的视线,像是为了见她特意等在这里。
  “聊聊?”
  第11章
  她像蜜罐最底处的糖
  十八岁之前,柯遂是没有做演员这个想法的。
  他钟情于逻辑研究,以及实操性极强的实验过程,文理分班时选择理科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柯遂?”
  回家的路上,怀宁回头喊人,打断柯遂的视线。
  她问他文理分科要怎么选。
  柯遂迎上她的目光,回答:“理科,你选什么?”
  “我妈妈说文科好一点,她想让我学美术。”
  “你想学?喜欢吗?”
  怀宁想了想,决定说实话:“还好,不喜欢也不讨厌,但我从小就开始上绘画班了,老师也说我有一点天赋。”
  “理科挑选的机会比较多,你各科成绩都不错,而且也可以准备艺考。”柯遂客观分析给她听,语气却像在劝说。
  怀宁纠结了会儿,说:“但理科和文科比起来还是有点难,我回家问问妈妈。”
  绝大多数时候,柯遂觉得怀宁像是只无欲无求的小乌龟,脾气极度温顺,给她找片水,隔几天伸进去撒把龟粮和虾干就能养活。
  不仅能养活,她还会反过来舔你的手掌心表示感谢。
  尤其年纪尚小那会儿,作为小孩子的他们身心都在发育中,该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年少独居的柯遂早熟些,通过小青梅与人的相处方式中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现象。
  直到后来渐渐长大,怀宁的心思变得更成熟,负责调控情绪的器官当然也会随之完善,她会对他的疑问做出反馈似的回应。
  柯遂才开始明白,她不是没有喜欢的东西,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
  可他观察到了。
  如果李莉优没有给她准备第二天的衣服,她会给自己挑选白色的。亲友递给她一大把糖,她会先吃酸甜口味的。所有去过的地方,她提过最多次的是大海。
  最重要的是,她对表演很感兴趣。
  当时那些不加目的的观察,后来成为他靠近她的方法。
  在她不辞而别的同一年,柯遂重读高二考表演学院,尊重已经成年的他,父母没说别的,只问他想好了没有,他不回答。
  其实柯遂一直说不清楚那时的想法,刻意不去清楚,不敢清楚。
  但他知道,律师,研究学者,或演员,都是谋生在世的工作,对他来讲没有本质的区别,差别仅仅在于念头出现的早晚时间。
  而半路杀出的后者取胜,仅仅因为它承载着对他来说更为重要的砝码。
  事实证明,各方面都可以做得很好的柯遂,演戏也没差。
  做演员,首先容貌要出众,他占了先天优势。
  其次演技要灵动,他面部肌肉活动算自如,动态不至于给静态拖后腿。
  最后,角色要抓眼也要适配,观众才会有惊喜感。
  这大约同样是柯遂新人出道后火速被大众发现的路径。
  潘之志导演三年磨一剑的诚心之作,除男女主角仍然为御用大咖外,其余配角只存在合适这唯一一条标准。
  那个角色的确非常适合柯遂。
  儿时亲身经历家破人亡的惨剧,首次露面一袭黑衣,他的古装扮相俊朗,气质疏离,处于亦正亦邪的阵营,表面袖手旁观却在暗地里多次出手相助,临死前才对女主吐出一丝爱慕之意,使得女主回忆起他帮助她时留下的那些蛛丝马迹。
  电影从拍摄开始便收到颇多关注,上映后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他没急着签公司,等到大四上半年,学业几乎完成时终于两只脚都真正踏入圈子。
  两年后,怀宁出现。
  起初的心情,可以称之为无措。
  她出现得毫无防备,又来势汹汹。
  远至虚拟的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近到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能说得出《南山旧》里的席月一角,以及席月的官方cp。
  怀宁演得很不错,作为专业演员的柯遂必须承认。
  活泼而不跳跃,张弛有度,连同她春心萌动的羞涩,大胆示爱后反遭拒绝的难过,亲眼看到所爱之人死去的崩溃绝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