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蔺丰扯着嗓子吼道,“瞧瞧,瞧瞧!肚子不争气,嘴巴倒是厉害得很,你既然不让我碰,我出去找旁人生了儿子,到时候可别哭!”
说完,便气呼呼从院子里冲了出来。
他走得急,也没注意到赵锦儿和秦慕修二人,就算注意到了,他也不过以为是家里的下人罢了。
赵锦儿便问,“阿修,我们现在要不要进去看看?”
秦慕修喉结滚动,撇撇唇道,“你和潘瑜交情比不上杨蕙兰,我认为这个时候,还是别进去得好。”
赵锦儿也这么认为,夫妻吵架这种事,吵得越狠,越不想让外人知道。
叹口气,“反正四少爷也出去了,潘姐姐一时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我们赶明儿再看望她吧。”
两人转身之际,里头却又传出佣人惊恐的声音。
“少奶奶,您这是做什么!您的身子没有好齐全啊!太太吩咐了,您不能下地的!”
“自从生了小姐儿,你们看看,我这日子还能过吗?我要去跟娘说,她儿子瞧不起自己个儿的闺女!”
“少奶奶,您还年轻,恕奴才倚老卖老说两句,这牙齿时不时地都能咬到舌头呢,小两口儿过日子,岂有不拌嘴的?咱们少爷就是年轻了些,难免气盛,他说的话若是不中听,您哪,左耳进右耳出,别往心里去就得了,闹到太太那里去,原本是您有理,也要变成没理,没有婆婆不向着儿子的。”
潘瑜愣住,她一向觉得家婆虽严厉却公正,倒是没想到这些。
难道,她就白挨了两巴掌,白受了委屈?
真是越想越气愤!
她这会儿是从床上挣扎下来,扶着床边站着的,躺久了的人,乍一下下床,再生气,脑袋一热,两眼就发黑,不自禁的往后仰去。
佣人见了,吓得手忙脚乱。
“少奶奶!”
“少奶奶!”
赵锦儿顿住脚步,“是不是出什么事儿了?”
这时候,已经有个婆子跑了出来,“快!快让小厮去请蒋太医,少奶奶昏倒了!”
“呀!潘姐姐怎么昏倒了?我还是进去看看吧!”
听说潘瑜昏倒,秦慕修也就没拦赵锦儿,跟她一起进了院子。
但他不好进潘瑜的闺房,就等在门外。
这院子里好些佣人都认得赵锦儿,毕竟少奶奶的命就是这位小娘子抢回来的。
见赵锦儿进来,为首的婆子就道,“赵娘子,您来了,快给我们少奶奶看看吧!”
赵锦儿走到床边,只见潘瑜脸色惨白,唇色发紫,显然是怒极攻心的症状,连忙墩身掐住她人中,“家里有人丹吗?”
“有,有!”
“快拿来!”
赵锦儿拿水和开一粒人丹,给潘瑜灌了下去,又和婆子们一同将她抬回床上放平。
不一会,潘瑜悠悠醒过来。
见到赵锦儿,先是一愣,随后凄苦一笑,“你都听到了?”
赵锦儿嘴巴笨,不会安慰人,更不会撒谎,只得憨憨的点头。
潘瑜忍耐不住,就哭了出来,“早知这样,当时还不如让我跟这孩子一同死了呢!”
“潘姐姐胡说什么呢!小姐儿那么可爱,怎么忍心!”
潘瑜的眼泪越发止不住,“再可爱也是空!她爹只想要个儿子,好在太太面前出风头。”
“那是四少爷糊涂,女儿怎么了?蔺太太就是女人,您家这么大的家业,不都靠她一手打理?”
潘瑜听了这话,咬住唇瓣,“他要是有这个觉悟,就不会为我生了个女儿而天天找茬了。有这个功夫,不如跟娘后面多学些生意经。如今已经二十有五,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正经事儿却是一个不会。亏他好意思怪我没给他生儿子。”
第163章 蔺太太还有一个儿子
赵锦儿顿了顿,蔺太太膝下一共四个儿子,刚刚她明明说最后一个孩子是二十年前,潘姐姐这会儿怎么又说蔺丰四少爷已经二十五了?
难道,蔺太太还有第五个孩子?
这话也不好问,潘瑜还在哭,赵锦儿只得转移她的注意力,“潘姐姐,我帮你看看身子恢复得怎么样了吧。”
婆子们也趁机道,“蒋太医虽德高望重,到底是男人,多有不便的,赵娘子难得来,快给我们少奶奶看看。”
一群人围着,潘瑜也就不好拒绝,任由赵锦儿帮她检查一番。
“恢复得很是不错,顶多还有一个月,就能下床活动了。”
潘瑜却是开心不起来,捂着被丈夫打得通红的脸颊,面朝里睡去了。
赵锦儿便压低声音对婆子道,“我这几日都在府上,潘姐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随时可以来找我。”
婆子巴求不得的,“那敢情好!少奶奶这个时候,有人陪着开解开解是最好的!”
赵锦儿从小院退了出来,挽住秦慕修的手臂,“咱们还是别住潘姐姐这边吧,她心情低落得很,不好打扰她,让蔺太太重新给咱们弄个住处。”
“都依你。”
赵锦儿把头倚到他肩窝,“潘姐姐那么虚弱,四少爷怎么下得了手的!两边腮帮子都通红的,看着都疼。”
在村里,见过不少男人打老婆的,往往动手的都是那些最没出息的男人,赵锦儿难以想象,锦衣玉食的富人家里,也会有打老婆这种事出现。
秦慕修对蔺丰这样的无能男人非常不屑,不屑到都懒得点评,只寥寥几语道,“仗着比妻子多几两力气,就拿拳头欺负人,非大丈夫所为。”
赵锦儿叹气,“女人的命就是这样苦,在娘家时,仰仗父母兄长的鼻息,嫁到婆家,又得看公婆丈夫的脸色,娘家把她当外人,婆家也不把她当自家人,一辈子过得好坏,全凭运气。有句话怎么说来的,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喜乐由他人。”
看着小媳妇一本正经的小模样,秦慕修一阵好笑,“怎么,我让你看脸色了吗?”
赵锦儿连忙摆手,“那没有那没有!我就是那少有的有福运过得好的。”
早有下人跟蔺太太通风报信,蔺太太恨铁不成钢道,“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器的也就算了,老四竟然不争气到这个地步!不知哪儿灌了黄汤,竟打起老婆来了!还想在外头找野女人生孩子?让他找去,把他的月例停三个月,看没银子,哪个野女人看得上他那样的废物!也不许他再踏进他媳妇的院子半步,什么时候跟他媳妇认错,什么时候再说。”
下人劝道,“太太消气,四少爷这不是还年轻。”
“年轻?二十有五了!我这一身担子,将来能交给谁?待我两腿一蹬,让他们把这家败了,一个个的都喝西北风去!”
蔺太太是越说越气,不由抹了抹眼睛,“我那小老五要还在,我用得着日日对着这四个不中用的玩意儿生气吗?”
原来,蔺太太果然一共生了五个孩子。
生老五正是家里生意最紧张的时候,那会儿公婆尚在,且都害着病,又要管生意,又要侍奉公婆,还有五个儿子要照顾,每日都忙得像陀螺。
一日,正赶上元宵节,家下人便带着几个小少爷到街上看花灯,谁知只回来四个。
带老五的小厮见五少爷丢了,自己个儿也跑了。
蔺家派人把整个泉州郡地都翻了,也没找回五少爷。
小五自此销声匿迹。
蔺太太哭了一场又一场,见寻子无望之后,只得打起精神,重新挑起家里的担子。
只是她的身体,从那时候起,也一天不如一天,一逢阴雨天,两只眼睛就灰蒙蒙的不大看得清东西。
也正因为如此,她对剩下的四个儿子,格外宽容,管教上也松懈许多,总想着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养大就好,谁知就这么把几个儿子都惯坏了。
现在的蔺太太是后悔不迭,可是想管教,已经来不及了。
儿子们都年近而立、成家生子了,性子、能力都定型了,哪里肯听她唠叨。
一想到这茬,性格如钢铁硬的蔺太太,也忍不住唉声叹气、偷偷抹泪。
“太太,人各有命,五少爷虽说走丢了,不一定就在外头受苦,说不定被哪家好心人收留,现在也过着平安喜乐的日子呢?您要看开些。”
周妈妈是蔺太太的娘家陪嫁,这些年一直跟着蔺太太的,蔺府里的事务,大部分都是她帮着操持,也只有她敢劝几句。
蔺太太哽咽道,“看开?怎么看得开?你瞧瞧赵娘子的相公,乡下清苦人家的子弟,都能出落得这样临风照月、一表人才,我那几个,哪天少气我两回,我都要烧高香,家业做得再大,又能如何?”
“要不……要不咱们再寻寻五少爷?”
“当年寻了大半年都没寻到,这都二十年过去了,还怎么寻?那孩子,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了。”
蔺太太伤感不已,眼泪哗哗的流。
周妈妈便道,“这年头,好心人还是多,五少爷不会有意外的,太太您宽心些!老奴记得,五少爷的左手腕子上一块鸡心形状的胎记,红艳艳的颜色,可显眼了,只要肯下功夫找,说不定老天爷开眼,就能找到呢?”